区块链,神话背后的荒谬与疯...

区块链,神话背后的荒谬与疯狂

5918
区块链,也许是当今世界最令人疯狂的科技了。似乎周围所有的人都在谈区块链,好像不懂它就没有未来;这个被诸多“专家大咖们”冠之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到底有多神奇?
为什么各路“专家大咖”的解释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大谈未来的潜在应用、而每一个应用假想基本上都没有经得起推敲的落地可行性,要么充满抽象的术语、玄妙的哲学与神学理念、甚至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未来社会构想?为什么自2009年1月第一个创始区块出现至今,除了比特币外,你几乎找不出一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应用?而比特币,这个并认为是区块链的杀手级应用或唯一一个“成功”的应用,除了币圈世界里那许多疯狂的造富神话、和虚拟世界里躲避监管的自治货币,其实际应用价值究竟有多少呢?

它究竟是所谓开创世界新秩序的新科技?还是一个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伪科技?还是一群无政府主义价值观的技术极客们创造出来的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科技、藉此希望来搭建一个幻想中的虚拟世界里的自治社会?还是它根本就是一个疯狂圈钱的科技谎言与庞氏骗局?

 
观点 | 区块链,神话背后的荒谬与疯狂
 
一、乌托邦式的理想与皇帝的新衣
“通过点对点传输、分布式记账存储、加密算法与共识机制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去中心化、数据真实与不可篡改的信任机制。”这基本上是每一本区块链白皮书上的共同描述,也被公认为区块链的核心价值所在。它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

教授简介
观点 | 区块链,神话背后的荒谬与疯狂
沈亦文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客座副教授资深银行家供应链金融与产融结合专家多家商业银行与大型企业的金融财务顾问

观点 | 区块链,神话背后的荒谬与疯狂

1. 苹果交易
 我们不妨用以下这个场景来推演:你打算在网上买一公斤苹果,这个苹果号称是真正的有机苹果。你和卖苹果的人之间并不存在信任机制,因为你们是电脑两端两个互不认识的个体。在传统意义上,你可能是通过亚马逊这样的中心化系统来做交易,亚马逊以一个中间人的身份搭建买卖双方之间的信任机制:PayPal确保了买家会在线支付;如果货品有问题,你可以向亚马逊投诉;如果卖家真的以次充好或卖假货,亚马逊会以自身的影响力来要求卖家改正并退还货款。

一个典型的中心化系统与制度。

区块链专家告诉你说,区块链可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机制,我们并不需要像亚马逊这样的中心化节点,因为区块链技术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

听上去很美好是吗?问题是:

1)谁能真正确保苹果是有机的?

是的,也许数据录入区块链后可以被确保其不被篡改,可如果苹果的种植数据从一开始录入就是假的,谁能核实呢?区块链能离开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中来核实信息吗?

如果你依然需要现实社会中的各个中间机构来做信息确认与信用背书,那区块链所倡导的去中心化与信息真实可靠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如果数据从一开始就是虚假的,区块链那号称完美的加密技术、激励机制与分布式账本体系去保护一个原本就是虚假的数据不被篡改又有什么意义呢?

2)谁能确保买家一定会付款?

即使全世界的账本都记录你买了苹果,应该付款,但你就是不付款,区块链能做些什么呢?

有专家会说,我们可以在你的数字钱包上加入一个智能合约,以确保你一定会支付。

且不说这个智能合约在现实社会里的可行性,谁又能确保这个智能合约本身是值得信赖的?它真能到期扣约定的金额,而不是把你钱包里的钱全都扣走?

还记得The DAO事件吗?这个曾经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以太坊智能合约,在正式运行的第一天就被一个黑客利用系统的漏洞成功从以太账户中窃取了5200万美元。而像这样的系统bug问题在区块链史上将会不断上演!

所以,你真的放心把你的钱包交给一个没有中心化体系验证和保障的智能合约来管理吗?而扣完钱后,它真能确保你能收到苹果,而且是一个真正的有机苹果?一旦这个智能合约出了问题,导致你的权益受到侵害,你该起诉谁?机器吗?

Code is Law(代码即法律)?这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

供应链金融和投票选举是另外两个被公认的最适合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也是诸多区块链白皮书都普遍示例的场景。我们不妨以此为例,来看看其实际应用上的局限与荒谬。

观点 | 区块链,神话背后的荒谬与疯狂

2. 供应链金融
 与区块链一样,供应链也是链,彼此间似乎有着天然的契合度。 区块链专家们希望将供应链上的每一笔交易都记录在区块链上,并通过分布式账本与共识机制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追溯与不可篡改,以此来建立供应链上交易对手间的信任机制,成为实现供应链金融最有力的保障。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也很美好,但稍有些金融常识的人很容易发现,这样的机制根本不能解决供应链金融最基础、最根本的三个风险:

1) 谁能确保供应链买卖双方贸易的真实性(欺诈风险)?

是的,也许区块链里的数据很难被篡改,但区块链能挥舞魔法棒神奇地确保里面的数据准确无误或确保输入数据的人值得信赖吗?

我们仍然以上面那个苹果买卖为例。

区块链专家给大家描述了一个非常美妙的场景:苹果从种植开始,到采摘,到发货,到进入流通市场,到送到你家,到你付款,到每一个中间环节都收到钱;每一个环节信息都被记录在安全的区块链账本里,没人可以篡改,而且可以全程追溯。以此为依据,我们可以不需要任何第三方机构来充当中介,而实现去中心化的目标。

如果我告诉你,苹果的买家和卖家是一伙的,连送货人也是他们的关联方,根本没有真实的贸易,订单是假的,送货也是假的,甚至连苹果也是假的(或是根本就没有苹果),区块链能为你做些什么呢?靠那些记账的矿工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吗?确保一个从一开始就是虚假的信息不被篡改有意义吗?

在现实社会中,之所以会需要像品质检验检测机构、值得信赖的商家、负责付款交易的银行、以及各个相关政府监督机构这些必不可少的中心化机构,就是为了来约束交易参与方的行为,以确保尽可能的公平公正。

而区块链专家所强调的去中心化理念除了诱人的理想主义色彩,又有多大的现实价值?

于是区块链专家们说:这样吧,我们妥协一下,我们让那些有公信力的机构来用区块链,并通过区块链来共享数据。

于是联盟链(对应最初的公共链)出现了。

由于参与方是彼此间相互认可的具有公信力的机构,他们录入的数据应该是真实的,再加上区块链的线性日志与加密算法所形成的可追溯与不可篡改的特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共享数据库。

听上去开始有些靠谱了,可问题是:

如果联盟链的参与方都是绝对可信赖的机构,那采用一个传统的中心化的多方参与、交叉验证的共享数据库就行了,为什么要费如此周折地使用区块链这样一个低效冗余的分布式记账模式呢?

而这些联盟参与机构本身不就是一个中心化机构(或者说是多中心化)吗?如果他们集体造假呢?

2) 谁能确保卖方能按时保质保量的交付货物(履约风险)?

如果连买卖双方是否有真实贸易背景都无法确保,谁又能确保卖苹果的人是否能按时保质保量地交付苹果呢?区块链并没有魔法棒可以确保苹果是否真的是有机种植的!

如果种苹果的人在系统中输入有机种植,而依然在用化肥和杀虫剂,甚至激素,区块链一定无法在真实世界里给你带来保障;它最多只能告诉你,最初录入的那个关于有机的信息没被篡改过,至于是不是有机的,请问上帝吧。

当然,更不用说,可能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苹果,一切信息都是伪造的。

3) 谁能确保买方能准时付款(信用风险)?

这是一个更要命的问题!如果买家是个缺乏信用的无赖,谁能确保他一定会付款?

谁都知道金融的本质是风控。为此,提供交易服务的银行要做很多的尽职调查和风控审核工作,区块链能替代这一工作吗?

区块链专家坚信区块链技术能重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机制,因此将会对传统金融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银行这样的中心化机构将不复存在(这曾经让很多银行家为此而紧张),事实真是如此吗?

如果区块链连交易背景的真实性都无法确保,它又该如何控制买家赖账不付款的信用风险呢?

恕我眼拙,作为一个在国际商业银行从事贸易与供应链金融二十多年的资深产品研发专业人员,我至今没看到任何一个经得起推敲的、靠区块链实现的、有真实意义的供应链金融案例。

2017年点融网和富士康旗下的金融平台富金通金服推出了一款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系统:ChainedFinance,并在多个论坛媒体场合广为宣传。他们号称该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信任与风控问题。

如果你有一些金融基础,并对该系统做一些了解分析的话,你不难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真正的区块链应用,更谈不上创新。

它充其量就是一个中心化的链式交易数据库:从核心企业的采购订单开始,一直追踪到供应商的供应商,直到最终核心企业付款完成交易。它由核心企业(富士康)发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私有链;而私有链和一个中心化交易数据库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

如果这个核心企业突然破产了,导致其上游供应商拿不到货款、或是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收不回资金,这个所谓的区块链系统能起到什么作用?

如果仅仅是将该数据库以一个分布式账本的形式来开放共享,我们为什么不采用一个更高效的多用户参与、交叉验证的传统中心化数据库呢?

观点 | 区块链,神话背后的荒谬与疯狂

3. 投票选举
 我们再来看一个关于投票选举的应用场景。和供应链金融一样,这也是几乎每一本区块链白皮书里都会写的一个应用场景。区块链专家告诉你,采用区块链技术的投票选举是最可靠的,因为投票信息被保存在不属于任何人的数据库中、而且不可篡改;而那些政府的投票系统则很容易被不良政府操纵,无法保证你的权益。同样的,听上去很美好是不是?又是一个荒谬的谎言。

且不说这样的一个去中心化的投票系统是否会有人相信,或是在现实社会里是否具有法律保障的合法性;谁来真正核实投票人的身份与资格?

你能确保投票人不是一个被政客或黑客盗用了身份的不合格投票人吗?你能确保投票人没有被恐吓或收买吗?

如同我之前所指出的,确保信息不被篡改与信息从一开始就是虚假的,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区块链用一个加密技术、共识机制、分布式记账的模式最多只能确保信息不被篡改,而根本无法确保现实社会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说得再直白些,区块链只不过是一个记录线性事务日志的、靠极其冗余低效的多点加密记账模式的分布式共享数据库,仅此而已。

我这么说,是不是让你觉得区块链一点都不性感?

区块链的专家们当然不会这么说,因为这将失去区块链的神秘感与性感,是不会有信徒与圈钱的机会的。在“专家大咖“的嘴里,区块链应该是一个颠覆性的科技,一个充满想象力与美好前景未来的科技,他们的话语充满了煽动性与诱惑力:

“未来All in 区块链!”“区块链将重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机制!”“银行将被颠覆,未来每一个token都是一个银行!”“区块链就是整个世界,它将改变一切!”……

于是信徒狂热地涌入,是收割韭菜的时候了。然而你也许可以在一个时间愚弄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愚弄一个人,但不可能永远愚弄所有人。没有经得起推敲的现实价值,区块链终将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观点 | 区块链,神话背后的荒谬与疯狂
 
二、数字代币的魔咒
 
以太坊的创始人Vitalik Buterin(人称V神)曾经说:加密+经济激励是中本聪的天才之举,激励机制是保护区块链的关键因素,是比特币能够成功的关键。换而言之,离开了数字代币,区块链一文不值。他其实是一语道破天机。

于是我们有必要说一说比特币,这个和区块链与生俱来的产物,也是目前被认为是区块链的杀手级应用,而且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拿的出手的数字代币项目。

中本聪创立比特币的本意,只是一个给记账矿工的奖励,通过PoW(Proof of Work,工作量证明)这一共识机制,让第一个得到特定要求哈希函数值(Hash)的用户将有权记账该轮交易,并获得对应的比特币奖励。

基于PoW机制,每个用户获得比特币的概率直接由他贡献的算力决定,投入越多,回报越多。

看似合情合理,但事实却没那么简单。

一方面,比特币的PoW是极其耗能的,每次生成随机数获得特定要求哈希值的预期概率是1/62^18(不到亿亿亿亿分之一),所以全体设备需要海量的穷举运算才能决出记账权。

目前比特币系统的活跃用户数约500万人,2017年全年处理量约3000万笔交易。据外媒Digiconomist公布的数据,支持这3000万笔交易所消耗的电量达到了300亿度,占全球耗电量的0.13%,超过数十个国家的全国年用电量。

换言之,处理一笔交易,比特币系统平均需要消耗1000度电;以中国居民电价计,相当于每个活跃用户人均承担电费3000元。如此匪夷所思的耗电量意味着巨大的算力配置,这与其渺小的处理功能形成了强烈反差。

另一方面,中本聪对算力的分布也做出了严重误判。他本以为用户会老老实实用CPU运行挖矿程序,而受限于CPU的核心个数和成本,单一用户不太可能集中太多算力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已经了解了:从GPU到矿机,再到大型矿坑,一个旨在去中心化的系统已近乎寡头化。规模化的生产给“矿业巨头”带来了诸多好处:更强的电费议价能力,更高的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更低的综合人力成本,更薄的研发摊销成本。

据报道,中国目前几乎掌控了全球比特币区块链80%的算力,这是何等的中心化、何等的讽刺!这些巨大的挖矿中心大都躲在偏远的山区,因为那里电费便宜;为了躲避监管,他们不得不把自己搞得神神秘秘,或是装神弄鬼地把自己称为大数据管理中心。一些不明就里的地方政府还以为是引入了高科技,而给予他们更优惠的用电政策!

事实上,只要比特币能继续维持高价,挖矿就有利可图。趋利之下,算力就会形成更高的集中度与中心化,而更高的集中度与中心化规模化生产又有利于降低边际成本,这不正是现实社会中最朴素而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吗?

问题是,耗费了社会大量宝贵的能源,除了让这些矿主们挖到了更多的比特币、发了财,它又产生了怎样的社会价值呢?而如果比特币价格暴跌到一定程度,让挖矿无利可图,就不会有矿工记账,比特币区块链也就game over了。

好在比特币有一个电子法币不可复制的优点,那就是隐私性;直白点说,它是虚拟世界里的无国界、无监管的通行货币,是一个最佳的洗钱工具。

但凡以银行作为支付通道的交易,都是能被监管的,如果当局愿意,他们可以知道你把钱给了谁,这笔交易的背景,发生的时点,一切的一切。所以在比特币问世之前,绝大多数见不得人的交易都是用现金完成的。你只见过黑帮片里提着一大箱子现金去买毒品,绝对看不到带着一个POS机过去的。

而比特币的横空出世,革新了洗钱、贩毒和黑市军火买卖。有了这种完全匿名的货币,不法分子再也不必为一箱箱现金提心吊胆,再也不必为连号的美元支付折价了。比特币就是便携的黄金,正如它的设计理念一样。

所以,比特币及其替代品是不可能被彻底消灭的,因为逃脱监管的需求将永远存在。只要数字代币不死,区块链经济就一定有生存的空间,因为数字代币代表的价值需要兑现的途径。

至于很多区块链“专家大咖”所宣称的“数字代币将最终取代现实社会中的法币”这样的论点,我想但凡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

且不说比特币自带通缩的属性(它的总数被固定在2100万个),一个没有政府信用背书与国家机器保障的虚拟世界中的数字代币,真能成为现实社会流通领域中被广泛接受的一般等价物吗?它的真实价值在哪里?

在接受法币支付时,我们默认自己得到的法币,别人也同样会接受,其面值在流通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折价,具有100%的流动性。而虚拟币不受法律强制保护,它的价值和前途取决于公众接受度。

而让公众接受的一个最好方法,就是一面限制发币量、一面将币值炒高,这背后都需要像庄家这样的中心化节点来操纵与安排,这难道不是一个笑话吗?

数字代币终将只是虚拟世界里的产物,其自身的价值毫无保障,而且很容易被操纵和利用,成为一个疯狂的圈钱游戏与庞氏骗局,风起云涌的ICO就是一个明证!

“去中心化”的逻辑出发点是对中心化机构的不信任。用“机器共识”来代替“制度共识”,根本上的理由是认为政府主导的货币发行制度无法体现公平正义。通胀、贫富不均,这些比特币试图解决的问题,无不指向建制。

把政府的货币集权“去中心化”,背后是对政府存在之合理性的质疑。所以全世界除了少数几个失败的国家,有哪个国家会采用区块链数字货币来替代政府法币呢?

离开了数字代币,区块链将一文不值;无论链圈怎么设计,最终都将图穷“币”见,这是数字代币的魔咒、也是区块链的宿命。

而无论数字代币的价格被炒得多高,离开了现实社会里的应用价值,任何数字代币最终都将一文不值(当然,除了躲避监管的洗钱价值),那时的区块链又将价值多少呢?

 
三、去中心化or 中心化,这是个问题!
 
去中心化是否真的可行?区块链要求用户采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储存公共账本,其逻辑很奇葩:他们认为中心账本的管理者会作假,故账本的存储必须公共化。我们姑且先把去中心化的低效放在一边。如我在前文所述,区块链除了保障录入信息的不可篡改,根本无法确保信息从一开始录入的真实性,更无法保障交易过程中买家的信用风险与卖家的履约风险。

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区块链专家们引入了具有公信力的机构以联盟链的形式来共同参与交易并记账。

难道这些机构不是中心化的机构吗?难道他们不会集体作假?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目前绝大部分号称前景远大的区块链应用,完全是基于“真实,不可篡改”字面意思的臆想,提出这些应用的人并不理解区块链技术本身,他们找到的只是一些以“真实性”为痛点的应用场景而已,而此类场景当然是无处不在的。

然而,最后所有人都会发现,即便克服了低效冗余安全性等众多难题,想象中的区块链需求依旧不会出现。因为这很大程度上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个经济问题。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设计意味着系统运行成本会被分摊到每个用户头上,但理性人的天性从来都不是共享和奉献,而是搭便车。以比特币为例,且不讲矿机之类的硬件投资,仅是电费一项,活跃用户人均就要支付每年3000元人民币。

如果区块链应用不产生切实的个体收益,就不会有自发的参与者,即便勉强参与了,其可靠性亦会存疑。所以,一个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是脱离不了激励机制的。没有激励机制,抑或数字代币一文不值,那就不会有人提供算力,就不会有人提供存储空间,就不会有人传教布道。

这也是为什么V神会说,离开了数字代币,区块链将一文不值。比特币本身就是比特币区块链系统的真正价值所在,理念和技术都只是美好的故事。

我们再来看一看一个没有数字代币的区块链系统,传统银行世界里的区块链联盟:R3 CEV。

R3 CEV于2015年由传统金融体系里的9家创始机构成立,是圈里公认的正规军,有着极其令人信服的专业背景与银行正统血脉,目前已50家国际大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加入:Barcaley、UBS、JPM、GS、Citi、BNYML、大都会人寿、平安银行、招商银行、香港友邦、微软、IBM,等等;拥有数十亿美金的巨额研发资金,在经过数年的潜心研发后,推出了其自主研发的区块链平台系统:Corda。

 

观点 | 区块链,神话背后的荒谬与疯狂
当你仔细研究之后不难发现,与比特币区块链截然不同,Corda优化了共识机制、取消了数字代币的激励机制、以联盟链(也就是多中心化的形式)来搭建一个分布式共享账本,只传播经过认证的交易记录(私有链、联盟许可链),并向监管机构提供“监管观察员节点”,以便通过节点监控系统运作。这是区块链吗?R3首席技术官Richard Brown说得很直白:“Corda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平台,而不是一个传统的区块链平台,我们只是从区块链技术中得到启发。”

而R3执行董事CharleyCooper说的更加直截了当:“我们非常明确我们不想颠覆现有体系;我们希望运用这项技术来提升市场整体的效率。”

无论我们是否将R3的设计称之为区块链还是共享的分布式账本,这仅是一种新的数据记录方式而已,而且并非是一个最优化的数据记录方式,更遑论它是否具有颠覆现代金融经济体系与社会体制的能力了。

在我看来,一个中心化的、多个交易对手共同参与、交叉验证、共享账本的传统互联网数据库,远比一个区块链数据库要来得高效,而前者在这个世界上早已经存在了20多年了。

去中心化意味着低效率,因为一盘散沙的个体是熵值最高的,而高熵值意味着无能。

人类从非中心化走向中心化,是进化的产物,是追求高效率的结果。牺牲效率来追求一个完全可以被质疑的可靠性与公平性,现在为了解决区块链在速度与存储等方面的低效,又引入各种变相的中心化机制,不能不说是一个悖论,一个死循环!

 
观点 | 区块链,神话背后的荒谬与疯狂
 
结束语
 
我的一位区块链圈里的技术大拿朋友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千辛万苦终于落地了一个应用;但突然发现,其实很多的传统技术都能实现同样的应用,甚至更加高效快捷。于是他不由得怀疑自己是否在为区块链而区块链。我忍不住提醒他,这样的问题在科技界经常发生。为科技而科技,最终都忘记了现实中生活中的真实需求与真实价值。发心错了,什么都错了。

科学的本质在于怀疑,只有宗教的本质才是相信。区块链,作为一个尚处于早期阶段的科技,充满了值得推敲的问题与悖论,却在当天让很多人无视问题所在而盲目沦为信徒,甚至为之而狂热,这还是科学吗?

市场上那些区块链的“专家大师”所讲述的信仰、理念、理想、甚至哲学与神学,以及币圈里各种励志的空气币造富神话,都无视其对实体经济、现实社会的任何价值,其背后的动机,恐怕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其本质吧。

而至于那些没有专业背景与实操经验的教授学者也掺和其中,捕捉热点,畅谈未来与展望,则未免失去了学术应有的严谨而贻笑大方。

万向区块链的创始人肖风曾经说:区块链是由一群强烈的无政府主义价值观的技术极客们创造出来的,技术极客们希望利用区块链技术,在网络空间虚拟社会里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

如果是这样,我们还是让区块链继续存在于极客的虚拟世界里吧。

任何经不起现实社会价值检验的伪科技,终将烟消云散,化为乌有。

文章转自 亦文论资本(微信号:yiwen-pub)
作者:沈亦文原题为“今日谈资—区块链,神话背后的荒谬与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