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9,新加坡)在今早由新加坡报业控股举行的“中美关系与世界的未来”主题论坛上,来自中国、美国与新加坡的重量级嘉宾就贸易谈判、全球治理与未来国际秩序展开讨论。尽管中美两国竞争格局长期存在,但保持沟通与寻求“可持续的稳定关系”仍是全球共同利益所在。

中美会晤:有限的突破
针对近期中美新一轮高层接触,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资深副所长温迪·卡特勒(Wendy Cutler)认为,中美两国领导人有望达成部分积极声明,如TikTok协议落地或延长关税休战期,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贸易协议仍遥远”。她指出:“两国在核心议题上都缺乏向对方让步的政治空间。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些‘象征性成果’,但难言突破。”
至于中美领导人会晤能否达成实质性贸易协议,淡马锡国际政策与治理总裁、前新加坡驻美大使阿肖克·米尔普里(Ashok Mirpuri)则提醒,外界不应只看短期成果或那些新闻标题,而应关注“协议能否经得起时间考验”。他指出:“过去几年,美国与多国的贸易协议往往昙花一现。唯有确保协议能经受时间考验,才能真正稳定市场信心。”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教授的“谨慎乐观”。他判断双方谈判“已有实质性进展”,并指出中美在稀土供应、农业采购与投资环境等议题上“存在现实互补”。他说:“美国希望中国扩大农产品进口,而中国则期待改善在美投资环境。若双方都能兑现承诺,将出现双赢格局。”
全球治理:中小国角色加重
全球治理体系正在进行重塑,冷战后的单极格局已不复存在,世界正步入多极并存的竞争时代。
卡特勒批评当前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多边机制“规则滞后”,并指出“中、美、印等国都在以国家利益为导向,使多边体系陷入停滞”。她直言,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Global Governance Initiative)虽然概念庞大,但缺乏可操作细节。在缺乏共同信任的大国竞争下,中等国家如新加坡,反而可能成为推动制度创新的关键力量。
吴心伯教授则认为,中国并非要取代美国,而是在领导力缺席时填补治理空白。他举例说,中国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援助及多边机构资金支持方面,正扮演越来越积极的角色, 中国已在气候行动、可持续发展援助及国际组织资金支持等领域加大投入,中国希望被视为负责任的大国,而不是挑战者。
全球秩序正从单一中心转向“议题网络型治理”,未来规则的制定,不会由一个大国主导,而是由一群在特定领域有影响力的中等国家推进,米尔普里进一步指出。他提醒,全球的AI、气候、网络安全等新领域的国际规则尚未成形,这将是中小国家共同发声、制定标准的窗口期。
未来十年:在竞争中求稳定
世界已进入新的全球化地图,各国正重新评估与中美两强的关系,形成以东盟、南亚和拉美为代表的“再平衡力量”。米尔普说,“越来越多国家选择通过区域合作和多边机制来降低依附风险。”
另一厢,中国的实力看涨。最近,中国准备以稀土加工技术换取马来西亚准许开采其大量尚未开发的稀土资源,此举的目的主要是遏制澳洲莱纳斯(Lynas)稀土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增长的竞争力。中国已开始在谈判中更具策略性,懂得利用稀土、农产品等领域的筹码,在卡特勒看来,美国若缺乏长远战略,可能被动加剧竞争。
展望未来十年,中美关系仍将波折前行,而中美双方都清楚一场直接冲突的代价。 米尔普里认为,在理性与现实的约束下,两国会努力维持竞争中的稳定。“我们无法回到旧世界,但可以共同定义一个更稳的新世界。”
吴心伯预测,中美关系将在对抗与合作间摇摆,但随着中国科技与经济实力增强,美国政策可能趋向务实,走向更现实的共处。卡特勒补充道:“这是一条崎岖之路。关键在于保持沟通渠道开放——只要对话不断裂,世界就不会滑向危险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