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6, 新加坡)印尼创意产业腾飞之际,一家位于丹格朗的公司,悄悄把一间展览制作工坊,变成了一所教人重新站立的学校。

PT Metha Cahaya Mulia(MCM)在印尼MICE行业已经深耕十余年,为各类企业活动、区域展会和创新型体验项目提供设计与执行服务。但在2025年,这家公司选择了一条更难、也更长远的路——在继续服务大型品牌与高标准客户的同时,有意识地向社会底层打开一扇门,把那些被主流职场拒之门外的人,带入正在腾飞的创意经济链条当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和许多熟悉印尼就业市场的人一样,陈铭(Daryl Tan)非常清楚现实情况——企业招聘的用人门槛节节升高,学历、证书、工作经验的要求已经摆在那里,很多年轻人还没走进面试间,就已经被系统“淘汰”。在这样的背景下,MCM与新加坡的IOA公司携手,做出一个大胆的尝试:不再从“完美履历”里挑人,而是从“破碎履历”中找人。
“我们不是在‘收留’谁,而是在投资被忽视的潜力。”陈铭对媒体说。他强调,这个举措不是出于怜悯的社会慈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商业策略——在一个急速扩张、却长期缺乏技术工人与实战人才的创意产业中,从社会底层重新培育劳动力,是一个更务实的方式。
这套模式从招聘开始就“逆势而行”。MCM向弱势社群抛出橄榄枝:家境贫困的年轻人、辍学者、没有任何专业证书的人,都可以报名;唯一的前提,是愿意学习、吃苦和对细节负责。进入工作坊之后,他们先从最基础的活干起——搬运、打磨、裁切——再一点点被带入展览制作的全部环节:木作、结构搭建、喷漆、灯光布线、现场安装与拆除。
对MICE行业而言,这样的选择显然伴随着风险。展台搭建讲究工艺精度、时间节点与安全系数,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在展会现场变成“事故”。
陈铭认为,风险不是从“人的出身”产生的,而是从“有没有系统”产生的。MCM与IOA为此设计了一套近乎“工匠学校”式的训练流程——先拆解每一个工序,再通过反复演练把标准固化。他们没有因为这些学员出身弱势就降低要求,相反,所有作品都必须通过与其他专业制作团队同样严格的质量检验。
“我们管理风险的方式,不是拒绝他们,而是把他们训练到可以承担风险。”陈铭坦言,最难的阶段是在一开始——不是技术掌握,而是让这群年轻人理解“精度”与“质感”的意义。
在实践中“被需要”,提升专业技能
在许多辍学者的人生经验里,从来没人真正要求他们把一块木板打磨到零点几毫米的误差,更不会有人告诉他们,一条缝线、一道转角、一束灯光,代表的是一个品牌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而这背后,需要的就是专业技能。
但现实的转折往往出现在一个瞬间。有一次,他们承接了一个大型展览项目。连续熬夜赶工之后,这支新组建的团队悄悄站在展馆一角,看着自己亲手搭建的展台被灯光点亮,被品牌负责人检视,被观众的掌声认可。一位年轻工匠后来回忆那一刻,只说了两句话:“以前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那天我第一次觉得——原来我也可以做出别人要用的东西。”
这种“被需要”的体验,比任何培训证书都更具改变力。
在那之后,团队的状态明显不同:他们开始主动要求重做不满意的细节,开始在休息时间研究结构图纸,也开始在项目结束后,拿着手机拍下自己作品的角度和光线,像艺术家那样琢磨它的“呈现”。
到目前为止,这支由“无证书群体”组成的队伍,已经参与完成了二十个大型展览项目,他们分布在印尼多个城市,为区域知名品牌搭建展位。从外表看,这些展台与任何国际展会上的作品并无二致:平整的立面、精准拼接的结构、灯光和材质的细腻呈现。但对制作工匠来说,每一块板材、每一颗螺丝的背后,都是一段自我重塑的故事。
发扬陈嘉庚精神,教育比财富更重要
MCM在内部,把这一整套实践称为“包容性商业模式”,而不是“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两者区别在于:前者是写进利润表、组织构架、长期战略的;后者则往往是做给年报看的。为了让这套模式真正融入产业生态,MCM在招聘和培训之外,衍生出一系列相互咬合的环节:把展览制作的边角余料回收,再变成学员训练的练习材料;将仍可使用的剩余物资打包捐给周边学校,支持美术与创意课程;定期开放工坊,让学生和有兴趣的青年走进真实的制作场域,近距离观看设计图如何变成立体空间。
这是一条从“资源”回流到“人才”,再从“人才”反馈到“教育”的循环链条。在更深一层上,它呼应的,是一种典型的亚洲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是社会进步的根基,财富的意义不在于积累,而在于再分配与再创造。
陈嘉庚先生曾说过:“财富会削弱智者的雄心壮志,助长愚者的愚昧;我们的孩子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无需成为财富的奴隶。”这句话体现了他重视培养后代的自立自强和创造财富的能力,而不是为他们积累财富。这与他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大力投入不谋而合。
陈铭家族创立的香港“陈嘉庚教育基金”和新加坡“陈济民教育基金”,长期以奖学金与教育项目推动青年发展。MCM与IOA在印尼的合作,用实际工作机会,而非单纯资助,去重构下一代的社会流动路径。
创意产业和MICE行业,正在成为印尼国家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各类大会、展览与体验空间让城市形象更具层次,也催生出大量围绕设计、制作、技术与服务的岗位。但如果这些岗位只向“有资源者”开放,整个产业最终会因人才同质化而变得脆弱。MCM的实践提醒我们,真正有韧性的产业升级,应该让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的人,都有机会凭借技能和努力参与其中。
当然,这一切依然在进行时。未来,项目也会有遇到挑战的时刻,或者学员中途放弃,甚至是关于成本、效率与目标之间的拉扯。但正如陈铭所说:“当你给人尊严和机会,他们不会只为你搭建一个展台,他们会和你一起搭建未来。”
在印尼创意经济加速崛起的当下,PT Metha Cahaya Mulia 与 IOA 所做的,也许只是整个产业版图上的一个小小实验。但如果有更多企业愿意在企业盈利之外,多思考:我们还能怎样参与社会的进步?那么,这类实践就有可能变成一种新的行业常态。
那时,当我们走进任何一场展会、站在任何一个精致的展台前,也许都会多想到一个问题:这个空间背后,是否也承载着某个年轻人,重新与世界握手的那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