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9,新加坡)新加坡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日前在国会回复询问时说,截至10月,本地共有2431家餐饮店关闭,其中63%的餐馆开业不足五年,其中更有82%在报税纪录中从未取得盈利。仅有5.9%的餐馆能撑过20年才结束营业。

低门槛,6成5年关门,仅6%能撑到20年
今年截至10月,新加坡本地已有2431家餐饮店停止营业,其中6成在开业不到5年内就关闭了。与此同时,曾以低价高量模式迅速到新加坡扩张的中国餐饮品牌,现在正转向品牌形象升级,这进一步加剧了本地餐饮业的洗牌。
当然,在关闭潮中有不乏一些本地的知名品牌。他们结束营业的原因就包括:老板可能因为健康亮红灯、准备提前退休、无人接手、租金上涨难以为继、人手难请等等。
受访的市场人士都指出,虽然餐饮业者仍苦于租金等带来的高营运成本,不过新加坡仍在国际上被视为是餐饮理念的实验场。从数据上看,有人退出,也有人进场。在2431间餐饮店被关闭的同时,新增的零售餐饮店也达到了3357间,开比关多,可见餐饮业是一个入场门槛并不高的行业。
新加坡人很爱美食,周末的好去处就是约上家人或者好朋友聚餐。于是到了周末的时候,商场的餐馆总是人山人海,餐饮业是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不过,热闹景象的背后,其实还是有不少的业者扛不住经济压力和各种挑战,最终只能结束营业。
虽然餐饮业整体的发展是一片良好,但是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赢家并不容易。这不能单靠一股创业的热情和精神,或者是吸引人的美食菜单,还要有独特的市场定位,精准的市场营销策略,才能够在竞争的血海中杀出一条道路。
中资餐饮品牌翻倍增长,加速本地竞争
近年来,有不少的中国餐饮业者进军本地市场,这包括在四川的烧烤店,西域风格的马兰拉面,或者中国式的客家菜。
不仅仅是中国的餐馆,还有美国的、韩国的都有进驻。数据显示,截止去年6月,新加坡约有32个中资的餐饮品牌经营180家家分店;而截至今年8月,中资的品牌已达到了85个分店是405家。
中国餐馆在新加坡本地的发展和兴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从从2000年开始,伴随更多的中国新移民到本地生活和工作,新加坡开始出现了一些中国特色餐馆,这些餐馆主要是开在一些中国人或者华人顾客比较多的地方,比如说牛车水(Chinatown)和武吉士(Bugis)一带的店,当中不少都是中国新移民自己独立经营的餐馆,不属于任何的集团,他们的客户群也主要是以自己的同乡人为多,以及一小部分爱尝鲜的新加坡人。
莆田餐馆就是这样起家的。不过这几年下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餐饮集团开始抢占新加坡的市场,开店之速度也非常的快。每隔两三个月就有新店开张,而且是在人潮集中的购物中心内。
在商场里的中国餐饮风味已经淹没了本地的口味,中国的餐饮资金实力雄厚,能承担较高的租金。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餐饮品牌的到来,也让新加坡本地的饮食集团可以学习他们的经营的理念跟方法,比如说厨房管理,服务理念。
从顾客的的角度来看,当然是越多的餐饮选择越好,能满足大家尝鲜的好奇心,不用出国也能够品尝到来自中国大江南北的各种特色菜肴。
客观来看,新加坡的餐饮仍然是多元化国际化,并没有出现被中国餐馆垄断的情况,不过,资本雄厚的中资餐饮企业会不会有一天反客为主,吞噬了本地餐饮业者的生存空间,这令本地业者担心。
新加坡也有一些传统的老字号,因为面对经营压力,加上没有年轻一代愿意接手而走上关门的无奈结局,而老百姓熟悉的经典菜肴,就这样慢慢的从身边消失了。中国餐饮的强大攻攻势,是否会让更多的传统老字号加快消失,而新加坡的餐饮文化在吸收异国风味的同时,又如何守住本土特色,这是令新加坡关注的一个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