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安昕/时代财智
(2025.10.06,新加坡)10月3日,在新加坡醉花林俱乐部,正在展出新加坡著名陶瓷收藏家杨新发医生35件中国陶瓷精品展。今年恰逢新加坡与中国建交35周年,杨新发医生特别挑选出35件景德镇瓷器藏品,以此向新中两国长久而深厚的友谊致敬。
配合此次活动,杨新发医生出版了《35件中国陶瓷精品》特刊。新中友好协会会长潘国驹在《35件中国陶瓷精品》 特刊致辞中,回顾了两国三十五年来的交流历程。他说:“从最初的握手言欢,到今天的深入合作,新中关系已如参天大树,根深叶茂,枝繁花盛。这场展览,正是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的写照。”
潘博士指出,陶瓷作为中华文明延绵数千年的文化象征,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坚韧与审美追求。此次展出的三十五件珍品,不仅展现了艺术的精致与匠心,也象征着中、新两国在文化互鉴之路上的绵长情谊。

藏品讲述民族进步历程
杨新发医生以专业的细致与收藏家的热忱,用近三十年时间,从中国景德镇及各地搜集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精品瓷作。此次展出的35件作品,跨越历史的光阴——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夕,每一件作品都如一页时代的诗篇,凝固了历史的温度与情感。
杨医生介绍说,五十年代,景德镇瓷器以胎质细腻、釉面莹润、造型端庄为特色,主题多以山水花鸟、祥瑞人物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六十年代,艺术家们在延续传统的同时,更加注重描绘百姓生活、地方戏曲、民族团结等题材,作品风格清新生动;七十年代,则因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出现了大批反映“知青下乡”、集体劳动、工农业生产等现实主题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展厅的现场陈列极富匠心,展品循着历史的脉络:从五十年代的“青花王”王步所绘《梅花盛开》,到六十年代戴荣华笔下的《江山如此多娇》,再到七十年代章鉴的《如鱼得水》,观众仿佛沿着时间之河缓缓前行,看见瓷艺如何在时代的火焰中淬炼、在社会的转型中焕发新貌。
其中,《农民上夜校》的温情笔触尤为引人注目。画面上,农民们提着油灯,怀抱课本,笑意盈盈,洋溢着求知与改变命运的热情。另一件《赤脚医生》则以细腻的粉彩描绘了年轻医生深入乡间,为村民采药诊疗的动人场景,人物表情自然生动,体现出那个年代特有的理想主义光辉。
“这些瓷器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工艺,更在于它们记录了一个民族从贫弱走向自信的历程。”一位在场的艺术评论家感叹道,“那一抹抹釉色,折射的不仅是光,更是时代的灵魂。”


三十年收藏路,一场“红色经典的时光之旅”
杨新发医生是新加坡知名的心理医生,行医生涯近40载。他在十多岁时就开始接触华文,并且阅读名著《家》、《春》、《秋》。他就读的公教中学有着优良的华校背景,当年的华文老师经常给学生讲毛泽东诗词,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少年杨新发的心海里开辟出一片红色的土壤。80年代他在香港行医时首次接触收藏,直到1993年他在北京开会时,一位美国收藏家对他说,“我们在收藏中国文革纪念品,你们却在收集汽水罐。”一语惊醒梦中人,杨新发猛然意识到它们的价值,从此兴趣转移至收藏文革文物。
他的收藏一发不可收拾,除像章、海报、油画、瓷板画、雕塑外,杨新发的大部分收藏集中在陶瓷。他将这些分类整理成十多个类别,如为人民服务、革命样板戏、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强身健体保卫祖国等。由于一些藏品已不仅仅局限在文革时期,于是他总括为“红色经典”。
新中国陶瓷的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是中国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作为千年瓷都, 景德镇的优秀作品正好反映了这段历史的变迁。在杨新发医生的收藏中,景德镇陶瓷的艺术价值与数量规模均占据重要位置,堪称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缩影。
在中国以外,杨医生以民间收藏的方式,让新中国陶瓷艺术在新加坡绽放光彩,这正是文化交流最动人的形式。有参观者置评。
在开幕现场,杨医生谈起收藏缘起时语气平和却饱含深情:“瓷器不仅是艺术的创造,更是历史的见证。我收藏这些作品,不只是出于审美,更是想留住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以及对未来的信念。”
他特别提到,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延续了景德镇千年的窑火传承,又融入了新中国初期的现实主题。展品如《岳飞出征——还我山河》、 《农民上夜校》、 《赤脚医生》与《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等,皆为那个时代精神的缩影——“瓷上见真情,釉下藏信仰”。

开幕当天,新中两国的文化界、学术界及艺术收藏界嘉宾济济一堂,现场掌声阵阵,气氛热烈而庄重。许多来宾表示,这不仅是一次陶瓷艺术的展示,更是一场文化外交的交流盛事。
在艺术的光影与温度中,展览已超越了现场展示的35件瓷器。那些经火淬炼的釉色,闪烁着岁月的光泽,也映照出文化与友谊生生不息的延续。每一件瓷器,都是历史的低语、情感的载体,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正如一位观众在社交媒体的观后感写道:“这些瓷器静静陈列,却能让人听见那个时代的心跳——坚韧、热烈、充满希望。就像新中友谊,历久弥坚,温润如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