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娓 图:受访者提供
翁占秋(1900-1945),福建龙岩人,字联桂(西方文献曾经以Ong Schan Tchow及Ang Chan Chiew音译)。据龙岩资料记载,翁占秋的先祖曾是唐朝进士,官至九州刺史。年少的翁占秋胸怀大志,飘洋过海到欧洲寻求富国之策。
翁占秋曾任中国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他曾为中国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导师,他的画作不仅吸引当年的名人墨客为之题词题字,更成为名流豪客甚至日本军阀收藏的对象。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这位蜚声国际的爱国画家,在中国与东南亚展出画作筹措巨款救国济民。
翁氏后人如今居住在马来西亚槟城。2017年5月,为了更好地保存和展示翁先生遗世的名作,翁氏后人将40幅巨作转交新马儒商骆锦地先生收藏,以续画魂而鉴青史。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这批极具历史和艺术收藏价值的画作估值至少过亿新元。时代财智记者采访了翁氏后人以及画作收藏人,为马来西亚保有如此珍贵的大师级艺术作品,堪称无价之宝。
翁氏后人如今定居于马来西亚槟城。2017年5月,为更好地保存与传承翁先生的艺术遗作,翁氏后人将40幅大型代表作转交予新马儒商骆锦地先生收藏,以续画魂,留证青史。据业内保守估计,这批兼具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估值至少逾亿新元。时代财智记者专访翁氏后人及收藏人骆锦地,记录这一批珍稀艺术资产在马来西亚的现状与文化传承意义。

中国早期融贯中西的美术巨匠
1919年时,翁占秋考取了中国政府奖学金远赴法国巴黎,在巴黎公证大学(Ecole de Notariat de Paris)精攻法律、法国文学和政治学。他随后取得巴黎大学(Faculté de Droit, University of Paris)法学院的法学硕士学位,并报名参加了博士课程。在同一时间,他选择在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 Beaux-Arts)钻研,这就是翁占秋全面琢磨绘画技巧的求知岁月。
史料记载,翁占秋是那个年代以公费赴巴黎深造的福建第一人。透彻融汇东西方作画技巧于一身的翁占秋,在法国留学时就已经绽露画家的光芒;他在1927年回到中国时,是中国历史上早期毕业于法国美术专科学院的高材生,他的名气和实力备受敬重。
上世纪20年代末,回国后的翁占秋投身服务南京政府,肩负多项重要职责。比如,他曾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多年;在南京大学前身国立中央大学(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教授法律学的他,亦是《南京早报》(Nanking Morning Press)的编辑。
尽管职务繁多,翁占秋先生依然醉心于绘制和展览艺术画作。他的作品也以人物、风景、大自然和静物四大类别闻名于美术界。他年轻,却画风老道,凭着艺术才华博取名流雅士的亲睐。

在南京的任职期间,翁占秋先生创作了著名画册《百菊图》,透过色彩和中西合璧的绘画造诣,逼真体现了“中山陵”(现代中国之父孙中山先生之陵墓)满目琳琅的菊花生态。
《百菊图》 汇聚的每一幅菊花谱带着灵性,一幅幅炉火纯青之作吸引了中国近代文人好友的题词或诗作。这些名人包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北大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交通部长叶恭绰、司法院院长居正、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知名画家徐悲鸿、岭南画派知名画家高剑父和陈树人、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中国近代小说家诗人郁达夫、商务印书馆总编辑王云五画家,书法家刘海粟等。

弃官从艺,下南洋艺术救国
1927年,翁占秋中断了原本在巴黎的法律博士课程。本来他踌躇满志回国参加建设,但是接下来的岁月里,他看到战难不断,黑暗的现实对艺术家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后,翁占秋奉命出任广东第二兵工厂的上校主任秘书;日军侵略势力逐渐扩大,在日军狂轰滥炸中,他却成功保全了兵工厂部份建设和弹药军火。
本来可以安享俸禄,翁占秋却决定以健康为由,放弃国民政府公务员的待遇,转身投入艺术创作。在炮火纷飞中,国民政府渐渐失去人心,他感觉救国无门,宁愿相信手中的画笔,哪怕是微薄的力量,他希望力所能及的为救国做出贡献。
1938年广州沦陷后,翁占秋辗转赴港南下,先后在香港、新加坡、槟城及怡保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这是他艺术生涯中首次在海外公开展出作品。彼时,怡保为马来西亚富商政要聚居之地,购买翁氏画作的藏家中,包括霹雳州苏丹殿下在内的多位名流雅士。其部分作品亦被捐赠予霹雳州多所寺庙,如三宝洞与南天洞。举办画展之初,翁氏怀抱“卖画救国”之志,广获各界好评,就连前来参观画展的法国、荷兰名流都深感惊艳,印象深刻。

他在向侨胞宣传祖国文化的同时,亦将画展义卖所得的国币百万元(现值逾新元过亿)全数捐给了中国抗战与赈灾经费,他本身则节俭过日子而已。有时卖一张画换得十斗米,他把八斗米分给兄弟,自己只留两斗。
翁大师侄儿翁树欣回顾历史,当年为了筹款救国,叔父曾远赴新马,由星华筹振大会、及槟华筹振会主办,当时只有翁占秋及徐悲鸿两人的画展就是由星华筹振会主办的。
翁占秋并非马来西亚人,作为出生于中国的艺术大师,每每想到抚恤灾黎及抗日英烈家属,救济伤兵,他就会拿起画笔不停地作画。翁树欣说:“小时候曾见过先叔父做画,当时年纪虽尚小,但叔父认真投入的模样至今仍历历在目,埋头作画几天几夜,毫不停歇。”
翁占秋多次发起卖画筹款,把这些款项用于支援中国匮竭的国库资源,购买枪支弹药支持抗日。在日本侵占马来亚的年代,翁占秋曾被日本人抓到,因为他并末从事军事活动,日本人又放了他。不过,“敌人”也看上他的画作,收为己有。

徐悲鸿的恩师与挚友
翁占秋在法国攻读法律的时候,在课余时间则不断吸取西方的绘画艺术精髓,积极磨炼自己的作画天赋和热忱。他曾经告诉朋友,他早年虽是留学巴黎,攻读政治,但还是努力研究国画。细工描绘羽毛花鸟的技巧,以及独到的画菊功夫,都是留法时期苦心钻研的收获。

翁占秋最广为人知的学生,莫过于中国杰出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1895-1953)。因为到巴黎时间早,翁占秋经常会帮助指导留学法国的中国学生,让他们掌握先进的绘画技术与更流利的法语。
1924年,徐悲鸿也来到翁占秋就读的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而他和徐悲鸿就在这般师徒关系中结缘,而后成为挚交。翁占秋和徐悲鸿的关系非常密切,在1927年回国后,他担任南京大学的法律教授,而1936年徐悲鸿也担任南京大学艺术系主任。

翁徐之间,亦师亦友。翁占秋许多画作,都有徐悲鸿的题诗,这不仅见证了师生情谊,更是美术史上难得的佳作。此外,徐悲鸿当年开画展,翁占秋为其主持开幕;而翁占秋的爱国筹赈画展,徐悲鸿前来参观并且对翁的作品称誉不绝。这段佳话,在当年都有《星洲日报》、《新中日报》、《新国民日报》等多家报道为证。
翁占秋在1945年时因病去世。英年早逝,鲜少曝光,让翁占秋的遗作进入了一个完整的尘封期。近半个世纪来,亚洲经济飞速发展,对文化艺术产生强劲需求,直到一个叫骆锦地(Loke Gim Tay)的人出现后,翁占秋的历史巨作,才有了后续的故事。

百年钜作精神 骆锦地惠藏传承
随着时间流逝,保存这些历史艺术的责任刻不容缓。气候炎热潮湿,温度湿度,虫鼠侵蚀,都是艺术品收藏的。若不加以专业保护,这批钜作可能玉石俱焚,烟消云散了。这不仅会令翁氏后人心痛,恐怕也是美术史、和一个民族记忆的损失。
翁南山和翁氏后人都已在槟城落地生根。记者了解到,翁占秋大师身后唯一留下给他的后代养家活命的资产就是这批瑰宝巨作。他的后裔却非常珍惜,前后保存了近百年,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还是坚持守护。
翁南山是翁占秋的长子,生于1927年,现已98高龄。他非常清楚,这些画作必须托付给一位具有热爱中华文化艺术、形象素质可靠的收藏家,他不仅延续翁大师的情操,而且还要担负保护及宣扬爱国与中华文化的使命。在2000年时,翁南山就开始留意与观察,希望有一天遇到有心人。

用翁占秋侄孙女翁丁健的话来说,当遇到骆锦地时,让翁氏后裔感到觅得百年一遇的知音。也是槟城水墨画协会主席的翁丁健在接受马来西亚本地媒体采访时表示,骆锦地是一名成功商人与企业家,却有着一颗懂得鉴赏艺术的细腻之心。
骆先生在付出多年的耐心及以巨资回馈翁家,终得到翁家子女的认可。他也捐出了自己位于槟城的洋房给槟城水墨画协会作为永久会所。这无外乎,骆锦地的谦虚和虔诚,打动了翁家和后人,进而割爱将40幅翁占秋的画作安心交他收藏与保管翁占秋遗作。
2017年5月,“水墨画大师翁占秋作品移交骆锦地先生收藏仪式”在槟城水墨画协会举行。翁占秋大师的一众后裔,包括翁大师儿子翁南山、侄儿翁树欣、侄孙女翁丁健、以及孙女翁秀慧皆出席这项移交仪式,在翁氏艺术大家族的见证下可谓意义非凡。
骆锦地是行走于新马的企业家,他身材高大,腰杆笔直,给人第一印象是儒雅和豪气。他自幼家学渊源深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领悟至深,不仅是一位专业而虔诚的书画艺术收藏家,也是东南亚著名的企业家和产业投资家。骆锦地生于马来西亚槟城,曾就读于槟城钟灵中学,后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主修建筑系。毕业后,供职于新加坡国家政府部门,之后他弃政从商。
收藏艺术作品,已不是骆锦地第一次出手。之前,他已经收藏了马来西亚画家翁树欣的70幅水墨画大作,以及许西亚的胡姬花作品近百幅。
他对中华文化的有情有义,就如他支持《三国演义》的艺术再创作。早在1993年,他全力赞助到槟城访问的中国青年画家薛金拥先生,共同构思创作三国系列主题油画。这一组惊世创作,花费了23年时间,完成了90幅大型三国油画。

骆锦地表示,翁大师的作品曾为中国抗日作出巨大贡献,让他敬仰也让他感到义不容辞的责任。“当接触到这些画作,我内心的态度是诚惶诚恐的。被这些钜作折服之余,我是以敬畏之心来处理这些画作的,因为我了解画作背后的精神和英烈气魄。”
有业内人士按当年的市场物价估计翁占秋的筹款金额,约为现在价值4.5亿马币。骆先生表示,“翁占秋大师的巨作超越艺术。大师留下来的是一种超凡的精神,是时代需要的正气。我们不仅要永续大师的英魂,也要传播爱护国家、民族以及艺术的伟大精神。” 当问到骆先生为何不惜花费巨资来收藏这些画,他说,钱只有为生命增值,才能显得它有价值。
直到今天,骆锦地仍在不遗余力地推广翁占秋先生的旷世巨作。他赞助出版《烽火艺情:记爱国爱民抗日画家翁占秋的艺术情怀》在2025年4月已获出版,书籍由梅德顺博士耗时两年编著,该作品的电子版已捐赠予中国福建省龙岩市,这里也是翁占秋的故乡。该著作电子版获得龙岩档案馆收藏,以推动中马两国在文化与历史人文上的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