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闻喜
友好城市在世界上又被称为姐妹城市,兴起于二战之后的欧洲,开启了民间外交的新范式。六十余载过去,全球已有超过三万对城市因友谊与共同发展结缘。如今,当我们将目光从繁华都市转向广袤乡村,中国杭州外桐坞村与印尼巴厘岛乌布村的对话,为国际合作注入新的可能——若两国村落可以像城市般缔结“姐妹村”,或许能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谱写一曲跨越赤道的文明交响。

从“城市外交”到“乡村对话”:一场静悄悄的范式革命
友好城市的缔结,本质是不同文明在制度、文化、经济层面的深度对话。而当这一逻辑下沉至乡村,其意义远不止于“缩小版的外交”。外桐坞村与乌布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既是文化传承的毛细血管,也是生态保护的微观单元,更是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新兴节点。当两个村落以“姐妹”相称,实则是将乡村振兴的个体经验,升华为可复制的国际公共产品。
这种合作天然具有“去中心化”的优势。不同于城市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博弈,村落合作更易聚焦于文化本真性与生态可持续性。外桐坞的茶农与乌布的稻农,无需通过复杂的贸易谈判,仅需一杯茶、一碗饭的共饮,便能理解“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两地艺术家无需翻译,只需在陶土与木雕间交换工具,便能完成跨文化的创作对话。这种“低门槛、高共鸣”的互动模式,恰能弥补传统国际合作中“官方热、民间冷”的温差。
生态与艺术的“双螺旋”:缔结“姐妹村”的基因密码
外桐坞与乌布的互补性,犹如DNA的双链结构——生态保护是骨架,文化艺术是碱基,共同支撑起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体。
在生态维度,外桐坞的千亩茶园与乌布的热带梯田,构成“温带-热带”生态系统的对话样本。前者通过“艺术+茶”模式,将传统农业转化为文化资产,实现每亩茶园收益提升300%;后者则以“稻田艺术节”推动社区参与,使农民从生产者变为生态管理者。两地可共建“跨海生态实验室”,外桐坞分享茶园物联网监测技术,乌布传授热带作物轮作经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冲击。这种“技术换经验”的循环,将使生态保护从成本负担转化为创新机遇。
在文化维度,茶艺与木雕、水墨与皮影、古筝与甘美兰的碰撞,正在催生新的艺术语言。外桐坞的“AR艺术黑客马拉松”已尝试用数字技术还原古茶道,乌布的“虚拟现实舞蹈工作坊”则让传统舞蹈突破空间限制。若两地设立“联合艺术驻地计划”,中国艺术家可深入乌布村学习雷贡舞的肢体韵律,印尼艺术家则可驻留外桐坞,用巴迪克蜡染技法表现茶园四季。这种“深度体验—跨界创作—联合展览”的链条,将打破“采风式”交流的浅层化困境,使艺术真正成为文明互鉴的媒介。
从“村民”到“世界公民”:身份重构中的合作深化
“姐妹村”的缔结,最终要落脚于人的连接。当外桐坞的茶农开始用印尼语说“Selamat Pagi”(早上好),当乌布的稻农能演示龙井茶的冲泡技巧,这种身份的模糊化恰是全球化最动人的注脚——它证明,文化认同不必以牺牲本土性为代价,反而能在对话中获得更坚韧的生命力。
教育合作是关键突破口。两地可共建“乡村国际学校”,开发特色课程:外桐坞传授茶艺与书法,乌布教授皮影戏与蜡染;学生通过“云端课堂”共同完成生态艺术项目,如用数字技术记录两地植物的年轮变化。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农人,更能从青少年阶段播撒友谊的种子。正如乌布村长老所言:“当孩子们知道世界另一端有群人用完全不同的方式爱着土地,他们会更懂得珍惜自己的家园。”
民俗节庆的联合申遗,则是文化认同的高级形态。外桐坞的“开茶节”与乌布的“静居日”虽形式不同,但都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两地可联合申报“亚洲乡村生态文化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获得国际认可。当两国的传统节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村民的自豪感将转化为文化保护的持久动力,而“姐妹村”的纽带也会因此获得制度化的保障。
从双边到全球:小村落的大外交想象
中印尼“姐妹村”的探索,不应止步于两国乡村的互利共赢。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这种模式可复制到更多发展中国家,形成“南南合作”的乡村版本。例如,越南的咖啡村可与肯尼亚的茶村结对,摩洛哥的陶艺村可与秘鲁的纺织村联动,共同构建“全球乡村艺术联盟”。通过共享数字平台、联合申遗、艺术家巡驻等机制,小村落完全能成为全球文化治理的新主体。
历史总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复。六十年前,友好城市的缔结打破了冷战的坚冰;今天,“姐妹村”的探索或许能为全球化逆流中的文明对话提供新方案。当外桐坞的茶香飘过爪哇海,当乌布的舞步踏响江南烟雨,两个东方村落正在证明:乡村振兴不必是孤独的修行,而可以是一场跨越国界的集体创作。这种创作不需要宏大的叙事,只需一杯茶的温暖、一幅画的共鸣、一首歌的和谐——这正是“姐妹村”最动人的国际范儿:让每个村庄,都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旅居印尼的国际艺术策展人赵永刚先生,17年前便联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与中国美院,在外桐坞村成功策划国际艺术展。2025年6月,外桐坞村委又委以重任,让他负责与印尼及巴厘岛等地乡村开展文化交流,他正为中印尼首个艺术“姐妹村”的建立全力奔走。
(作者系旅居印尼资深媒体人、全球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