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如何建新城的?

日本是如何建新城的?

10156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大量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聚集是基本规律。为有效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和疏解城区功能,在大城市周边建设新城是各国城镇化的共同经验。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正成为区域发展的热点,借鉴国际经验,避免走弯路是很重要的。日本在快速城镇化的1950年代到1970年代,在东京周边建设了一批新城,其经验教训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东京新城建设一般在距离中心城区核心地带30公里左右的区域。东京都市圈有代表性的新城,如东急多摩田园都市、多摩新城、港北新城、千叶新城等,都位于离中心城区核心地带30公里左右的距离。新城建设初衷是为了解决中心城区人口的居住,又要考虑他们在中心城区的就业,通勤时间不能太长。
 
  新城建设与轨道交通建设融为一体。日本的城镇化与轨道交通建设是同步的。轨道交通是连接中心城区和新城的主要公共交通方式。以轨道交通为基础,将办公、住宅、商业等功能安排在车站附近,有利于将交通和服务业功能叠加,有利于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建立在轨道交通基础上的新城既是紧凑城市,又是多功能的复合城市,在经济效益上高效,在社会管理上人性化,在环境保护上节能减排,在土地利用上高密度、多用途。以东京站为例,集新干线、轨道交通、地铁、商业、办公为一体。
 
  新城规划和建设周期一般时间较长。港北新城1965年作为横滨市发展规划的六大重点任务提出,规划面积1317公顷,人口22万人,由UR都市再生机构负责开发。1974年新城开发项目获得审批,80年代开始建设,90年代末才开始有了规模,2010年实际人口达到14.7万人,从建设到初具规模用了将近二、三十年时间,目前还在不断建设中。
 
  新城建设规模一般不大,但配套设施齐全。据统计,东京都市圈内超过3平方公里的新城40个。其中最大的新城是多摩田园都市规划面积31.6平方公里,人口42万人。最小的新城也就2~3平方公里。日本新城的配套设施完备。以港北新城为例,公共用地占比31%,公共服务设施及教育设施等用地占比9%,商品房用地与集体住宅用地等占比20%。港北新城就有小学15所,初高中8所,大学3所,大规模商业设施7处。还有公园、绿地、医院、博物馆、体育中心、邮局等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十分便利,2条地铁,11条市区公路,12条过境公路。
 
  新城建设是逐步投入,没有过度开发。新城开发的初期阶段以“先吸引人口,后建设相应的生活服务设施”为开发策略,由于新城建设的周期相对较长,基础设施供给逐步完善,一般和人口密度相关,没有过度开发,更没有提前投入的道路和基础设施,防止浪费。在满足一定人口“量”的积累后,寻求“质”的提高,随着高品质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营,反过来也促进了新城整体价值的提升。
 
  新城建设注重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21世纪初开始建设的柏叶新城,提出智慧城市理念,目标为“创造世界未来概念形象的城市”,定位为“环境共生都市、健康长寿都市、新产业创造都市”,重视节能、创能、蓄能技术应用,家庭能源管理系统、健康管理系统、灾害信息系统和防灾支援等新技术进入到智慧社区。为了使家庭能够真正用这套智慧系统,还制定了关于节约能源的积分奖励制度。
 
  新城建设有私营主体,也有公共主体。私营主体往往是私营轨道交通开发商,在进行轨道交通建设的同时就会考虑城市居住区的开发,将轨道交通建设和新城建设一体化推进,同步开发建设,以便使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得以收回。公共主体进行新城开发,由于新城开放商和轨道交通开放商不是同一主体,往往无法做到一体化开发,为避免这种情况,日本专门出台了《宅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新城建设注重多方共同参与。柏叶新城的开发是在官、民、学的共同推进下开展的,成立了由东京大学、千叶大学、柏市、柏商工会议所、田中地区故乡协议会、首都圈新都市铁道等7个团体组成的柏叶都市设计中心,对整个新城开发进行规划设计,并且由三井不动产公司牵头,联合日建设计、夏普等25家企业来具体实施。
 
  日本新城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是新城建设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要注重功能配套,要重视软环境建设。在中国,很多新城的路不可谓不宽,广场不可谓不大,绿化不可谓不美,但最后却成了空城甚至鬼城,没有人气,关键在于功能配套不齐全,规划新城往往是高大上,对于孩子上学、家庭主妇买菜、老人过马路这些日常的生活细节,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设计考虑较少,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精神等软环境的建设也不够。
 
  其次,要切实发挥市场主体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我国新城建设大多由政府或政府主导的公司负责,往往追求大而全,忽视了对人的关心、对土地资源、能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市场主体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除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会站在人(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把城市这个产品真正让人用起来。
 
  第三,新城建设规模要适度,开发节奏要控制。我国新城规模动辄几十上百平方公里是司空见惯,为政者恨不得一夜造出一座城市,也有人说“我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可是只给了我一天的时间”,当然这里面有体制的原因,有政绩的因素,但是违背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事一定要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