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安昕/时代财智
(新加坡,2025.08.02)李光耀——新加坡的建国总理,他的一生几乎等同于新加坡的现代化历程——从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到领导新加坡从第三世界跃升为全球金融中心,可以说“李光耀”就是“新加坡”的同义词。在新加坡即将迎来建国60周年国庆之际,一部深入探索国家治理与思想结构的新书《从李光耀思想到新加坡模式》今天正式发布。该书由新加坡独立观察家、知名学者蔡裕林先生和新加坡宏见国际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肖金喜博士合著,围绕创作历程与思想主旨,两位作者以及重要嘉宾进行了分享。

《从李光耀思想到新加坡模式》,蔡裕林谈成书背后
该书是蔡裕林先生继《李光耀思想解读与探究》后的又一力作,两书历时五年完成,从思想层面对李光耀时代及其后的新加坡制度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与理论提炼。在过去10年,蔡裕林先生已经陆续出版了六本政治评论。
“这本书不是在复述李光耀做了什么,而是尝试回应一个深层问题:他的政治遗产,是否构成了一套思想?这套思想,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新加坡模式?”蔡裕林先生在开场中指出。书名虽然看似平实,实则承载着对新加坡国家治理核心逻辑的追问与解码。
在谈及写作初衷时,年届82的蔡老坦言,这套著作源于一个学术上的质问——李光耀是否拥有一套“可称之为思想”的系统?“很多人说他是实用主义者,是现实操作派,没有意识形态。但在我看来,正因为他在解决问题中展现出持续的判断标准与政治哲学,我们才有必要认真挖掘他‘如何想、如何做’之间的结构关系。”
回应这一问题,蔡老展开了大量一手资料整理工作。他透露,为完成《李光耀思想解读与探究》一书,他通读了45本公开出版的李光耀相关著作与访问文献,总结出逾16万字的原始笔记;而在本书《从李光耀思想到新加坡模式》中,他再度整理列出了200个小标题、从中提炼了30个中标题,最后归结为三大核心问题:“李光耀是谁?”、“他如何思考?”、“他塑造的治理模式能否延续?”
不同于历史叙述或政治传记,蔡老更倾向将李光耀定位为一个“不以理论建构为目的、但以治理实效反映思想逻辑”的实践型政治思想家。他特别指出:“李光耀曾说,‘我的人生不是遵循某种学说,而是靠把事做好’。这句话看似排斥理论,实则正体现了他从实践中生发认知体系的路径。”
在结构设计上,该书进一步将“新加坡模式”概括为一个由七个核心坐标组成的政治逻辑系统,涵盖执行方法、制度设计、文化底蕴、民族治理、法治秩序等维度。蔡博士将其归纳为一个具备“上层价值-中层制度-底层逻辑”结构的模式系统,“这不是静态的成功手册,而是一个在变化中不断调整、但又维持核心原则的治理机制。”
不过,蔡老也坦承“思想的局限性”。他指出,李光耀的政治思维深植于冷战结构、国家建构初期的历史情境,而面对人工智能、全球不确定性与治理复杂性的新现实,这套体系能否持续发挥指导意义,需要新一代政治人才以“信念+能力”加以延续与调整。
“治理不是口号,也不是仪式感,而是持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补充道:“我们今天探讨的,不只是过去新加坡的成功,而是要为未来这个国家的子孙后代,留下一套能继续演进的治理语言。”

小国如何登顶?嘉宾讨论新加坡经济奇迹与治理智慧
在今天的新书发布会上,多位嘉宾对新加坡经济竞争力与治理模式进行了讨论,从不同维度剖析李光耀思想体系与新加坡发展的底层逻辑。
南洋理工大学“市长班”创院院长吴伟博士在发言中直言:“一个仅604万人口、72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弹丸小国,如何在营商环境、投资吸引力、国际贸易等多项全球指标上遥遥领先?这正是中国等发展中大国值得深入学习的地方。”他指出,新加坡能够“打败”美欧中日等经济大国,靠的是高效的制度与灵活的转型能力,并指出“新加坡每隔七至十年就完成一次战略转型,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新加坡国立大学和中国重庆大学的客座教授杨建伟则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来形容两位作者对李光耀思想体系的系统研究的意义。他认为,新加坡的奇迹不仅在于从第三世界一跃跻身第一世界,更在于其治国理政的底层逻辑——不靠意识形态,不诉诸口号,而是务实求真。他列举数据显示,美国对新加坡的直接投资额高于对中、日、韩的总和,新加坡吸引外资净流入居全球第三,仅次于中美。这一成就背后,正体现了制度可信、政策稳定和治理专业的综合国力。杨教授长期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他表示,新加坡国家治理、经济发展、法制建设、民生工程,这4件事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
南洋学会副会长许振义则从亲历角度分享,他以前担任公务员时,在新闻部与贸工部工作时对政府政策制定机制的观察。他表示,很多今天称为‘李光耀思想’的政策,其实是那一代内阁集体智慧的结晶。他同时提醒,李光耀并非“魔术师”,新加坡的成功也并非从零起步,而是善于继承与改造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制度与基础设施,比如港口、议会制度等。
对于新加坡成功的“奇迹性”,他引述外交部长维文的说法,认为主要有三个“时代红利”:第一,美国战后成为“仁慈的霸主”,未强加制度于新加坡,却带来安全保障;第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为新加坡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第三,东南亚地区自1980年代以来的和平稳定,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难得的环境。这些“历史契机”与新加坡自身的制度建设交织成就了今日的辉煌。
吴伟博士和杨建伟教授也是该书学术咨询团的12位成员之一。嘉宾们从不同角度展开分享,新加坡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小国治理的典范,不仅是因为李光耀的远见卓识,更因为制度不断更新、团队协作与历史条件的配合。正如书名所揭示的那样,《从李光耀思想到新加坡模式》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启迪。

新书启迪思考新加坡未来走向
南洋学会会长蔡曙鹏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这不仅是一场新书发布会,更是一场对“新加坡之所以与众不同”的深度追问。他引用李光耀先生的名言“世界在变,我们也在变,但同时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呼应了本书的核心精神,即“探索变化中如何坚持原则,发展中如何保持底色”。他认为,《从李光耀思想到新加坡模式》将为理解国家治理的逻辑演进提供理论支点,也有助于从历史与未来的结合点重新思考新加坡的走向。
联合作者肖金喜教授则在致辞中坦言,本书写作过程充满挑战,也充满意义。他特别感谢82岁高龄仍坚持写作、全程投入研究与访谈的蔡明先生,称其为自己在新加坡治国理念上的“引路人”。
肖金喜指出,本书并非为定论而写,而是“抛砖引玉”的起点。他希望透过这本书引发更多人、更多角度地探讨“新加坡模式”的构成机制与启示价值。他提议以此书为起点,建立一个“思想驿站”,让关注人类发展、国家治理、企业战略与社会变迁的读者都能参与思辨与对话。他说:“一部书的出版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今天的新书发布会在南洋孔教会举行。《从李光耀思想到新加坡模式》将在8月10日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举行公开分享会,继续就“新加坡是否需要重新定义自我”、“李光耀遗产的演化路径”等关键议题进行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