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原新加坡协茂集团董事长黄福华先生
这位80岁的老人看上去像一位平和的教书先生,慎于言而敏于行。他喜欢与老友们探讨人生,花很长时间思考一个哲学问题,或在家里读上一本市面上不容易买到的史实揭秘。
不过,他不是一个教书先生,他是黄福华,原新加坡协茂集团董事长。黄福华1928年生于新加坡,祖籍福建厦门同安,少年时曾回到厦门鼓浪屿接受教育。21岁回到新加坡,在父亲黄玉带创立的协茂公司任职,后于25岁独自接管公司。此后,黄福华全心致力于公司的改革与发展,事业蒸蒸日上。1988年,在与第二代接班人的齐心协力下协茂成功上市。
多年来笃信基督教的他,崇尚“仁爱+诚信=利润”和“纯良如鸽子,灵巧又似蛇”的圣经理念,将从父亲手中接手的一家小店,变为了新加坡最大的纸业集团之一,不仅经营出色成为新加坡纸业大王,还经常讲授结合圣经于商道的人生智慧,被誉为“商界的无冕教授”。
哲商:不畏浮云遮望眼
黄福华在2006年1月出版的《哲商》一书中,将商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全凭勇气和胆识行事的商人,是为草商;二是学问高的知识分子型商人,是为儒商;三是有智慧、思辨力的商人,是为哲商。哲商是现代商人的最高境界,它是把哲学的理论运用到商业上来,是哲人和商人的完美结合。这并不只是黄福华个人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全世界商人的总结。
可以说,黄福华当年接受父亲创办的“协茂公司”是不情愿的。年轻的他,希望追随自己的理想修读神学,成为教书先生。而当年“协茂公司”在父亲的创立下,虽小有规模,但贩卖的产品都是些从厦门进口的土特产、冥纸,15岁就已接受基督成为基督徒的黄福华,不能接受冥纸,然而公司是父亲的心血,也是父母对他的期望。带着感恩与矛盾,黄福华接手协茂,并将协茂注册为有限公司,开始转为专门经营纸张业务,并进行国际贸易,代理经销各国纸品。
在黄福华的带领下,70年代的协茂是一个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大家庭,不但生产各种规格的小粒卷洋纸,也提供电脑、电报、传真、复印、收银机等用途的纸品。站在时代前沿,黄福华大胆改革,将协茂从家族企业蜕变为公众企业――1988年10月协茂成为新加坡第一家纸商及纸品加工厂的挂牌公共股份公司。正是由于黄福华的高瞻远瞩,协茂不仅引入了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公司规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
多年的商场经验与众多华人家族企业的成败,使黄福华对华人家族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而总结出若干经营原则,如年纪大了要有自知之明,自动退出职位;要栽培好接班人,使年轻人有机会表现才能;财务必要用外人专职管理;职位不能兼,权力要分开;身份与职位要分清;用人要贤与能兼备,不能有裙带关系等。
黄福华在协茂成功上市后,就退去了公司职务。但他秉持的“纯良如鸽子,灵巧又似蛇”的理念却传承到公司的下一代,《圣经》引领世人的心灵须“纯良如鸽子”即对社会尽自己的本分,遵守有关法律,对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处处为他人着想。然当今的社会纷繁复杂,单纯的善良会让你失去最后一杯羹,在面对问题,处理事情的时候,务必要像蛇一样的灵巧。唯有灵活应对,并且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方可大展拳脚;恪守诚信为本,但不忘适时为自己寻找发展的机会。
时间验证“逆向思维”
黄老先生有着满脑子的经商之道,一肚子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而且他的思维方式常有异于常人之处。比如旁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却一反常态地说:“当局者清,旁观者迷。”80年代中国出现政治风波,许多外资企业纷纷撤离,黄福华通过对中国形势的分析认定中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当时,已在中国考察了几次的黄福华,在新加坡大声疾呼:“投资中国不仅有前途,且有无限光明之前途!”理由是不管怎么样的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开放的车轮都不会逆转。他不仅成为新加坡鼓励对华投资最得力的民间人士之一,且身体力行,在中国大举投资。
正当黄福华准备拿出最大资金投资中国时,反对声四起,当时协茂已成为公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的其他成员均不看好中国局势,认为投资没有前途。黄福华无力说服他们,又不能自己一个人说了算,但投资的信念不会因为他人的反对而动摇,黄福华毅然卖掉自己的豪宅,用个人资金进行投资。
这样的举措,若不是有超人的自信与独特的眼光,是很难做到的。他走了一条“逆向思维”的路,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判断,对市场的走向和规划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时间最终验证了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如今,当年他力挽狂澜曾经投资过的福建厦门同茂罐头厂,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银鹭集团,该集团所在的马塘村成为“福建第一村”。而由于对厦门的经济教育文化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黄福华也被厦门市政府授则予“荣誉市民”称号,从此他与厦门的感情更深了。
老伴/老友/老巢/老本
黄老先生的眼里总是含着一股平和。他处处表现出寡欲与随俗,无论是细心的人还是不细心的人,都能或多或少感受到基督教义在他身上显现的灵性。黄福华在60岁的时候就已经退居二线,把协茂的大部分担子交给了接班人。黄福华的睿智总有独到之处,他尊重人才,培养人才,总是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年轻的一代。
如今在经历了多次身体与心灵的重生后,黄福华的生活宁静安逸,生活节奏逐渐放慢,心态从容平静,生活却依旧潇洒、精彩;尽情享受暮年人生如诗的岁月——老伴、老友、老巢、老本,样样富足,晚霞尚满天。
古人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黄老先生看来,无论是平实淳朴的感情还是热烈奔放的感情,只是形式上的不同,他们的实质是一样的,其最高的境界就是彼此相爱。黄福华夫妇相伴一生,相敬如宾,他笑言与妻子的姻缘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如今黄老先生与太太一年里,3个月居住在新加坡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9个月居住在厦门,闲来养鱼看书,三五老友,相聚品茗有着探讨不完的话题。惬意温馨的活动常常载着黄老先生与他的老友们漫步在回忆的原野,畅谈那尘封已久的陈年旧事。共同的感受,共同的渴望,将彼此沉醉于用岁月年华凝成的真挚友谊之中。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 对于黄福华来说,人到古稀,一生所有的艰难与优越,谷底与顶峰一概被时间抹平。信奉《圣经》的他,始终保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胸怀,期望用自己的智慧去进一步感悟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真谛。
本刊记者: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