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新加坡)印尼政府正考虑于明年发行首笔人民币计价的“熊猫债券”,这是中国着力扩大人民币在国际金融领域作用、推进“去美元化”进程中的最新进展。据《金融时报》报道,印尼财政部目前正就这笔债券的具体发行条款进行磋商。今年10月,雅加达已成功发行了首笔价值60亿元人民币的“点心债券”(即在境外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并计划于明年发行更多此类债券。
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的评级机构与金融机构正积极向各国政府推广熊猫债券。今年,中国首家独立于银行系统的社会化专业信用评级机构“远东资信”在访问雅加达期间,曾向印尼财政部、国家规划局等多个部门提议发行熊猫债券,并探讨其他类型人民币计价债券的发行方案。据悉,该机构还曾向老挝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推介类似方案。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也已与印尼政府高级官员就人民币国际化议题展开磋商。
熊猫债券市场自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首开先河以来,已稳步发展20年。Wind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熊猫债发行规模先后突破1500亿元和1900亿元人民币,连续创下历史新高。截至今年10月21日,已发行熊猫债93只,发行规模达1511.5亿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截至今年7月末,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成为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趋势不仅限于印尼。今年以来,巴西、巴基斯坦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均已宣布计划发行熊猫债券。国际金融协会在今年早些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几年熊猫债券发行量有望大幅增长,并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华侨银行亚洲宏观研究主管Tommy Xie表示:“从国际发行方的角度来看,这为各国政府提供了更多选择,长远来看能拓展更广泛的投资者基础,同时有助于降低国家的融资成本。人们希望摆脱对美元的依赖,探索更多元化的市场。”
发行主体结构的深刻变化是今年熊猫债市场的另一大亮点。市场相继迎来摩根士丹利(美国首家金融机构)、非洲进出口银行(非洲首单发行的多边金融机构)等突破性发行人,匈牙利政府7月发行的50亿元主权债也创下纪录。随着拉美、中东及非洲地区发行人的积极参与,熊猫债发行人的地域范围已实现五大洲全覆盖。
美国波士顿大学研究员分析认为,增发熊猫债对发行国和中国而言是一种双赢策略。发行国能够受益于中国低利率的市场环境,降低融资成本,缓解债务压力;对中国而言,则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此外,这一举措还能调动民间金融资源投资发展中国家,为中国民间投资者参与海外投资提供机会,并通过吸引民间债权人参与优化中国海外投资结构,有利于债务重组谈判。
《金融时报》还注意到,中国的境外人民币贷款规模正大幅增长,境外市场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点心债券)今年也有望创下历史新高。《中国经营报》援引业内人士观点指出,作为对外开放的“晴雨表”,熊猫债正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
实习记者:胡致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