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7 新加坡)台湾正着手将极端高温列为灾害性天气事件,以此铺路,建立法律与制度层面的机制,应对持续升高的气温。在亚洲,目前仅有韩国于2018年做出如此认定,虽然新加坡、印度、日本、菲律宾等国皆备有应对极端高温的预案。台湾将热浪正式纳入灾害范畴,意味着政府在政策、资金与制度上必须像对待地震、台风或洪水那样应对它。
总部设在新加坡的环保平台《生态商业》报道,台湾这一举动的首要目标,就是为政府出台 “高温假” 政策开路搭桥,因为台湾将遭遇更频繁、更持久的极端天气。
台湾中央气象局日前指出,台北每年有超过70天的气温高过35°C。为应对日益严重的高温风险,该局拟修订《气象法》,将高温正式列入灾害性天气。一旦相关标准确立,未来高温下停工停课将具备法律依据。不过,该局仍未明确气温多高才会触发“高温假”。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2024年亚洲气候状况报告》,台湾所处地区的平均气温较1991至2020年基准值上升约1.04°C,升温速度几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台湾中央气象局局长吕国臣本周表示,修法草案预计将在本月晚些时公布,最早可能于明年通过立法院。他还透露,热带低气压可能也会被列入同一类别,因这类天气常造成严重洪涝灾害,例如2018年重创台湾南部的那次洪灾。
吕国臣接着说: “极端高溫事件发生得愈来愈频繁,台湾也不例外。” 他建议在法律中精确定义气象术语,清楚区分“天气” (weather)与“气候” (climate), 即短期的大气状况与某地區的长期平均状况之间的分别。他指出,把高温列为灾害性天气“仅是改变策略的起点”。
吕补充说,政府部门和各行业需在高温天气降临前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因为它对各类群体造成的影响不同—— 受冲击的有农民、渔民、建筑工人以及学生等。该局表示,如果修法通过,未来预报的高温警示可以变得更为精分,细致到乡镇或街区级别,而不是广泛覆盖一个地区。
修法通过后,高温警示引发的停工可能会对企业造成短期影响,尤其建筑、物流及制造业。但它能有助企业合理安排工作表、保障员工安全,并降低潜在法律风险。在香港等地,严重天气警示会令股市暂停交易,这显示金融系统也会卷入与天气相关的停工。
根据该局目前的内部指引,气温一旦超过36°C便须发出黄色警示;若超过38°C,或连续三天高于36°C,则升级为橙色警示;若连续三天气温超过38°C,则为红色警示。但官员指出,这些标准仍在重新审议。
台湾的新举措反映亚洲一个渐热的趋势—— 各国政府和地方管理部门正逐步建立规范化体系,应对高温天气,并保护容易受影响的群体。以日本为例,有关当局今年推出了专门的 “高温中暑特别警报” 制度,适用时间为每年的四月至十月。
7月底,日本全国超过270个监测站的日间气温突破35°C,引发全国的紧急高温预警。为防止员工中暑,日本企业已开始强力推行户外作业休息制度,并下令调整工作班次。印度政府在国家灾害管理局和卫生部的指导下,也推出了全国性的“高温行动计划”,包括设定预警标准、加强医院应急准备以及开展社区宣传教育等措施。
不过,分析人士警告称,许多城市仍然依靠短期应对方案,缺乏持续的资金投入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来保障大规模脆弱人群的安全。在韩国,于2018年后,研究的关注点日益转向政策成效、城市高温风险评估以及精准应对措施,并强调热浪必须采用区别于其它灾害的专门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