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新加坡) 今天,在由路透社主办的“亚洲新未来”论坛中,关于老龄化社会的专题讨论聚焦于亚洲各国在面临快速老龄化进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转机。DBS集团战略市场与传播总监兼DBS基金会负责人Karen Ngui、曹氏基金会主席曹蔚萱医生(Dr. Mary Ann Tsao),以及IHH医疗集团首席执行官Prem Kumar Nair博士,加入了讨论。
三位嘉宾分别从社会结构、医疗体系与公共政策等多个角度切入,分享了老龄化并非单一的“高龄照护”问题,而是涉及教育、就业、城市设计、家庭结构、产业转型等系统性挑战。
Karen Ngui指出,人们常将“老龄化”狭义地理解为年长者的健康问题,但现实是整个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今天全球60岁以上人口与5岁以下人口数量几乎持平。”她呼吁社会从“照顾老人”转向“与老人共处”的思维模式。“我们要构建一个适合长寿社会的共生生态,而非单纯补贴与安置。”
曹慰萱医生指出,亚洲诸多国家正面临“未富先老”的困境,基础设施、养老金制度与长期照护体系尚未建立。在传统大家庭瓦解、女性大量就业、城市孤独感加剧的今天,如何保障年长者在家庭与社会中不被边缘,是当务之急。
IHH医疗集团的Prem Kumar Nair博士提出,亚洲多数医疗体系仍以住院治疗为核心,但医院并非适合年长者长期停留的地方。“住院超过一定时间,感染风险上升。我们要大幅强化社区层级的初级照护。”

他赞赏新加坡“健康SG”计划积极推动全民拥有家庭医生,但目前仅有约35%的年长者有固定家庭医生。“如果能将慢性病管理下沉到社区,将极大缓解医院资源压力。”此外,医学院也应调整培养方向,补足家庭科医生与老年科专科医师的缺口。
三位嘉宾一致认同,大多数年长者希望“原地老化”,即在熟悉的社区与居所中安度晚年。Karen指出:“我们不能只规划‘养老院’,还要为多元选择提供可能,比如居家照护与社区支持。”
技术扮演重要角色。例如IHH医疗系统导入AI跌倒预测系统、远距监测设备等,也可在家中复制,让年长者更自主、更安全地生活。
私人企业的责任与机会
“企业应当摒弃‘年长者是负担’的观念,”曹博士直言,“70岁的今天,不再是50年前的70岁。”她呼吁产业思维应赶上现实,包括适老金融产品、保健服务、智慧家居设计等。
同时,就业歧视仍普遍存在。“55岁的人一旦失业,几乎不可能再就业。”她建议企业为“银发一族”设计灵活的微型工作、再培训计划,延续他们的社会参与感与经济自主性。
Karen分享,孤独已成为影响年长者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DBS基金会推动“与老共活”理念,企业志工定期探访年长者,协助购物、聊天、陪伴。“最好的良方,是有年轻的朋友。”她补充到,却也指出核心问题:“年长者社交圈因亲友老去而逐渐收缩,世代隔阂使彼此‘互相想念却不对话’。”
DBS基金会也与S3 360等组织合作,每周提供营养餐、每月进行探访、每季组织出行,形成有节奏的持续关怀网络。
制度“地板”与个人“天花板”并重
曹博士指出,除了新加坡的CPF制度之外,多数亚洲国家尚未建立普惠的老年收入保障机制。“个人固然要为自己储蓄,但国家也应提供基本‘收入地板’,以防止老年贫困。”
Prem博士则补充,全球最佳养老保障体系往往结合了国家医保、社区照护与个人保险。例如日本与欧洲多国通过社会保险有效支撑了养老院的营运,但亚洲多数国家仍严重依赖家庭。
我们是否为“长寿时代”做好准备?“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长寿的意义。”Karen说。“不是只看活多久,而是活得好不好。”长寿社会,不仅是挑战,更可能是历史机遇——催生新型住宅、新医疗模式、新商业逻辑、新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