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力主导网络攻击年增...

新加坡人力主导网络攻击年增三成 诈骗型转向授权支付骗局

16892

(2025.07.07,新加坡讯) 根据全球风险数据机构 LexisNexis Risk Solutions 最新发布的《2025年亚太网络犯罪报告》(Cybercrime Report – APAC Edition),新加坡在2024年面临网络安全威胁持续升级,其中人力主导的网络攻击数量年增达30%,为该区域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尽管自动化“机器人攻击”下降27%,但整体诈骗事件与财务损失却创下历史新高。

报告基于 LexisNexis® Digital Identity Network® 的12个月的数据分析,涵盖亚太区10多个市场和超过98亿笔交易。报告显示,亚洲整体网络攻击量同比增加37%,其中人力主导的攻击增长尤为显著。移动设备仍是行骗的主要交易渠道,占总量的86%,但桌面端攻击的比重则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金融服务业是诈骗重灾区

在新加坡,金融服务行业首当其冲,攻击率上升13%,是全国平均攻击增长率的三倍。与以往以第三方账户劫持为主的诈骗形式不同,当前诈骗重心正逐步转向“授权推动支付诈骗”(Authorized Push Payment Fraud),即受害者在诈骗诱导下主动将资金转出。此类诈骗具有高度“表面合法性”,通常难以被现有风险系统即刻识别。

加密货币骗局、虚假投资项目和求职诈骗成为引发巨大损失的三大类型。尤其在加密资产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媒体、短信平台以及虚假网站,广泛散布钓鱼内容,对公众构成威胁。

国家监管面临升级压力

尽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近年来积极推动反诈骗责任共享框架(Shared Responsibility Framework),并推动银行、电信与支付平台之间的风险共担机制,但该框架目前仍仅覆盖“第三方诈骗”类别,对授权类诈骗尚无有效约束。相比之下,澳大利亚已通过《跨行业诈骗防范法案》,覆盖电信、银行与平台三大领域,并设有最高五千万澳元的违规罚款。

报告指出,东南亚各国在监管步调和数据共享机制上存在不一致,阻碍了区域反诈合作的效率。许多国家仍依赖人工上报与滞后数据分析,无法做到实时防御。LexisNexis 倡议各国推动跨机构合作,发展数据共享平台,以应对诈骗网络的跨境流动性与技术隐蔽性。

LexisNexis 在报告中强调,企业若要在当下复杂的网络安全环境中立足,需从技术手段与制度设计双线提升防御能力。其中包括:部署行为生物识别、加强身份验证机制(如动态验证码与面部识别)、引入人工智能模型识别可疑模式等。结合多渠道交易数据,建立“风险画像”也成为反诈新趋势。

LexisNexis 风险解决方案公司强调,尽管科技为诈骗提供了新手段,但也赋予了企业前所未有的洞察力。通过全球数字身份网络的实时数据监测,可以协助企业识别未知风险、阻断欺诈路径,构建更安全、可信的数字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