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新加坡)在近期的一场经济论坛上,美国知名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Richard D. Wolff)对中美两国在高速铁路发展上的巨大差异进行了深入剖析,就“美国为什么没有中国那样的高铁”这个问题提出见解,指出这背后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理念:究竟是“经济为人民服务”,还是“人民为经济服务”。
沃尔夫在演讲中强调,中国之所以能够建设出“快速、舒适、设施先进”的高铁系统,源于其政府对基础设施发展的高度重视和长期规划。
“我们难道不能建造铁路吗?我们当然可以。只是因为这样做无利可图,所以我们没有(高铁)。建造铁路在中国同样也不能盈利,但他们还是建了。为什么?因为中国政府决定要建。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关于经济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经济发展是为了去服务人民,还是人民的存在就只是为了服务于经济发展?”沃尔夫表示。
2020年,沃尔夫在节目“Economic Update”中便指出,中国政府早在20年前就致力于发展基础设施,包括道路、高速公路、铁路和城市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在高铁领域的进展缓慢。 沃尔夫在一次访谈中提到,美国唯一接近高铁标准的线路是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Acela快线,但其速度仅略高于传统列车。
沃尔夫认为,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对经济的不同理解。 他指出,中国的经济模式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能够协调和动员社会资源,实现优先发展的社会目标。 这种模式使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科研等领域取得了快速进展。
相反,美国的经济模式更倾向于自由市场和私人资本的主导,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相对较弱。 沃尔夫指出,这种模式在应对重大社会问题时往往效率低下,难以实现长期规划和协调发展。
沃尔夫的观点引发了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他揭示了美国在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短板,呼吁政府加大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部分反对的民众则认为他过于理想化中国的经济模式,忽视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如何,沃尔夫的分析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经济发展的目的和路径。他强调,经济应当服务于人民的福祉,而不是让人民为经济增长而牺牲。这一观点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沃尔夫的演讲也引发了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反思。他指出,美国在应对新冠疫情、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上暴露出体制性的弱点,亟需进行结构性改革。他呼吁,美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重新审视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推动经济向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