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数量超欧赶美

中国创新药数量超欧赶美

16790

(15.07.2025,新加坡) 根据世界知名制药情报数据库诺斯特拉(Norstella)所做的独家分析,中国准药物进入开发阶段的数量从2015年的约160种激增至2023年的超过1250种,远超欧盟,几乎赶上美国的大约1440种,其中有针对重大疾病的如癌症等,也有属于医美范畴的减肥药。

“现在中国的新药数量不只将追上美国,而且还是在不断增长的轨道上,” 诺斯特拉副总裁赞塞勒(Daniel Chancellor)指出。“如果有人说中国未来几年进入开发管道的准药物在数量上超过美国,这一点也不夸张。”

总部设于美国的诺斯特拉业务遍及全球,主要协助新研发的药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其平台整合了超过740亿份来自全球的数据,从此海量中可得出人类疾病与医药的趋势。

中国药物开发数量超过欧洲(图源:网络)

诺斯特拉指出,中国这个曾经因仿冒和质量问题而名声不佳的国家,如今研发的准药物越来越多通过严格审查,获得西方药监机构与制药巨头的认可。

因此,有些外媒预测,医疗创新的重心正在东移。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扬言将对医药征收关税,中国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快速前进已成为又一个中美潜在的角力场,类似人工智能和电动车行业。

“这种崛起的规模是我们前所未见的,” 全球商业咨询公司LEK上海办事处的主管合伙人陈玮表示。她自2003年以来一直为外国医药企业提供进军中国市场的战略咨询。 “这些产品已经降临,它们很有吸引力,而且发展迅速。”

这场医药界转变的速度前所未有。2015年中国启动药品监管体系改革时,全国贡献给世界的准医药只有约160种,仅占全球总数不到6%,落后于日本和英国。改革优化了审评流程,加强了质量控制,提高了透明度。政府之前的 “制造强国2025” 战略也推动了投资生物技术的热潮。这一切催生了一场由海外留学归来的科学家和创业者所主导的创新浪潮。

外媒也对诺斯特拉的数据进行分析,只专注于中国真正的创新药物,排除了通用化合物药、改良的制剂和生物类似药。

彭博社指出,除了数量上的激增,更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生物技术创新质量的飞跃。尽管业界仍不断争论中国药企是否能开发出真正有突破性的疗法,但它们取得的认可越来越多。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在内的全球最严格药监机构给予中国药物 诸如 “优先审评” 、“ 突破性疗法认定” 或“快速通道” 等珍贵鉴别签,表示愿意投入额外资源加快对它们的审查。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中国获得此类加速审评资格的准药物,在数量上已略高于欧盟,这对欧盟这个曾开发出如Wegovy等重磅药物的地区而言,是一个显著的冲击。

中国医药最早期的一个创新典范是一种细胞疗法,它在治疗一种致命血癌上展现出潜在治愈功效。这种疗法最初由中国的传奇生物科技公司(Legend Biotech)研发,目前由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推广,它既获得多项优先审评资格,也被认为优于一款源自美国的同类疗法。

不过,中国获得加速审评认定的准药物,在总量上依然远不及美国。规避风险仍是制约中国药企创新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有关的领先企业多致力于改良现有疗法,或在旧有理念上做出新版本,而真正开辟全新治疗路径、承担巨大失败风险的创新,多仍由美国、欧洲及部分日本企业主导。

即便如此,中国的一些重磅创新成果正被全球制药巨头以创纪录的价格收购,这也表明全球医药行业重心正在东移。

以康方生物(Akeso)研发的一款癌症新药为例,它在一项中国研究中表现优于默沙东( Merck & Co。) 的全球最畅销药物Keytruda,这款药物令美国生物制药公司Summit Therapeutics估值大涨。该公司2022年以5亿美元(约6.75 亿新元)首付款获取其在美国及其它市场的开发和营销权。

其它跨国巨头如默沙东、阿斯利康 (AstraZeneca) 、罗氏(Roche)也都竞相收购中国药企资产。今年5月,辉瑞 (Pfizer)宣布与三生制药达成12亿美元的癌症药物发展许可,刷新了中国药企授权外国药企的纪录。根据生物医药交易数据库DealForma,这类交易的数量和金额都在快速增长,显示业界越来越相信中国新药具备国际竞争力,也具备带来可观营收的潜力。

“展望未来,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高质量创新将不再是新鲜事,” 总部位于伦敦的医疗咨询公司Treehill Partners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帕沙扎德(Ali Pashazade)说, “这将成为全球医药产业的常态。”

“制药行业是全世界最棒的行业,” 康方生物首席执行官夏瑜在今年4月的一次采访中说,“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受益的是中国、美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患者。”

尽管中美关系的紧张令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但中国药企如康方生物仍致力于将其疗法推向西方发达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