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局下的企业韧性与突围...

全球变局下的企业韧性与突围

17137

2025年,世界站在大变局的交汇点: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阻力,地缘冲突持续发酵,技术与产业链重构加速,同时绿色发展与人工智能的快速推进为企业带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格局。在2025年博鳌亚洲论坛“企业应对之道”分论坛上,围绕“全球化新趋势、企业出海策略、技术驱动路径与绿色转型”四大主轴展开深入讨论,勾勒出企业在不确定时代中的突围图谱。

3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新闻发布会在海南博鳌举行。图:骆云飞/中新社

当前,全球供应链正经历结构性重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3%,而亚洲仍将保持4.5%的相对高速增长。然而,地缘冲突推高物流成本,贸易壁垒割裂市场需求,技术革命加速产业变革,又将企业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十字路口。

全球化布局:应对供应链重构挑战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正面临重大转型。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董事长许立荣指出,当前全球供应链正面临三大挑战:增长失速、规则失序和信任缺失。以美国301提案为例,若实施将直接导致跨太平洋航线运价上涨30%-40%,并可能引发美国港口系统性的拥堵危机。

面对这一变局,许立荣提出企业需要建立区域均衡的供应链布局。具体而言,应在RCEP区域、”一带一路”沿线、拉美及非洲等新兴市场构建多元化供应网络。同时,加大对供应链基础设施的投资,特别是港口智能化和航运数字化领域。

说到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认为,中国市场的健康对全球非常重要。他指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正在经历从单一出口模式向全方位国际化转型,而政府干预造成很多出口障碍,“现在中国企业要做的就是布局区域供应链,比如说在亚洲,行业显示以AI驱动的制造业也在不断上升,当然还有一些市场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可能会有一些影响。企业不能仅仅关注出口,同时需要考虑如何与海外当地的企业进行融合,中国需要建立在海外市场上更多的影响力。”

全球主权咨询公司创始人安妮-洛尔·凯谢尔认为,中国企业出海是成本驱动的。若只关注劳动力,这显得太短视,因为低成本的历史已经过去。未来中国企业出海还需考虑供应链的质量、可靠性、以及持久性。她强调,基础设施的投资非常重要。例如,在非洲有1000亿美元的贸易,可能由于缺乏基础设施无法实现,“基础设施是一条走的更长的路,同时还要投资友好的贸易环境。”

技术革命:AI成为商业新大陆

在当天的论坛上,不仅有现代企业,还有传统行业,谈到大变局下企业的应对之道,他们不约而同的分享了新兴技术与传统的结合。

伊利集团在世界乳业排名中名列五,这些年伊利在全球进行布局,尤其在亚洲,欧洲和美洲,逐步通过新技术提升整体的核心竞争力。伊利集团执行总裁王维介绍:”牧场的工作人员通过手机APP能够清楚掌握牛的全部情况”。其呼和浩特工厂每天处理鲜奶能力达到6500吨,一天的生产供应足够满足一个千万人口城市,这要依托新技术和数智升级,实现一棵草、一头牛、一杯奶全业务链条产品增效。

在能源领域,中电控股陈涛分享的电网智能化实践则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传统上被视为保守垄断的电力行业,通过在发电厂并入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驱动远程监测系统,实现设备故障预测性维护,减少非计划停机损失。同时智能客服和AI智能库协助提升客服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高海纯则分享了光伏行业的技术创新经验。她指出,光伏行业的降本增效主要源于持续的科技创新,而非单纯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在研发环节,天合光能通过引入AI技术,显著提升了电池组件研发效率。在生产制造方面,天合光能积极推进智能化转型,其工厂已基本实现无人化运营。她特别强调,AI与产业的融合不能停留在简单应用层面,而需要进行深度整合。

绿色经济:转型的价值创造路径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增长动能不足的问题,核心在于缺乏大规模的投资机会,而绿色转型提供了战略机遇。根据专业机构测算,为实现2050年全球净零排放目标,2030年前每年需要1.3万亿美元投资,2030-2050年间每年需要10万亿美元投资,这将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价值增长点。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给钢铁行业算了一笔账,如果把现有炼钢技术,从长流程技术向短流程做转型,实现中国钢铁总产能40%的话,基本上一年可以少排4亿吨二氧化碳。欧盟碳价基本上100欧元1吨,中国每年将可以创造价值达到400亿欧元,3000亿人民币。“传统行业可能创造了一个巨大的价值!“

金光集团APP副总裁翟京丽从制造业实践角度,分享了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的具体探索。集团开发了零碳文化用纸系列产品,通过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实现碳中和。作为行业领导者,金光集团主导制定了一系列绿色标准,统一碳核算方法;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建零碳产业园区,打造绿色制造生态圈;通过产业联盟平台共享节能技术,带动全行业能效提升。这种全产业链的协同转型,不仅放大了单个企业的环保成效,更创造了系统性的商业价值。

正如论坛揭示的深刻洞见:未来的商业竞争不再是规模的对抗,而是进化速度的竞赛;不再是资源的比拼,而是价值创造能力的较量。在这个意义上,大变局不是威胁,而是企业进化的最佳契机。那些能够在这场进化中率先完成基因升级的企业,将不仅赢得市场,更将定义未来的商业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