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又称为地瓜或甘薯,在新加坡和东南亚更多被称为番薯,是一种广受欢迎、极其亲民的健康食材。然而, 鲜为人知的是,在新加坡交易所竟有一家以红薯为核心产品的上市公司——紫心集团控股有限公司(Zixin Group Holdings Limited,股票代码:42W), 这也是全球唯一一家以红薯产业链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谷雨时节, 时代财智记者从新加坡出发,到达厦门,然后搭乘高铁前往 300公里外的福建龙岩连城,实地探访红薯种植基地,前去了解这普通的番薯,如何在产业链升级中释放惊人潜力,成为撬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引擎。

中国的高铁网络纵横交错,连城县亦未被遗忘。连城的冠豸山南站是个不起眼的小站,走出站口,放眼望去青山连绵。这暗示着,要在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限制中开创农业传奇,并非易事。“爱拼才会赢”的福建精神,如今在科技浪潮中,化为“AI拼才能赢”。龙岩虽非一线城市,却走出了世界级科技创业者:张一鸣(抖音)、王兴(美团)等。而记者此行要探访的紫心集团,其创办人梁承旺,被誉为“地瓜大王”,他以农业科技之力,“薯”光闪耀资本市场,成为中国红薯生态产业链的先锋,也为连城打造出一张“农业科技”的新名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城不在大,有“薯”则旺。福建连城,这座地处闽西的小县城,却有着“世界地瓜之都”、“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的美誉。在这片山水之 间,紫心集团首席执行官兼创办人梁承旺深耕二十年,自嘲“自己就像一颗地瓜 ”,创业初期“吃 饭、睡觉、走路,想的都是地瓜 ”。
“以前,我求他们(地方政府)种地瓜,现在是他们请我种地瓜”,见面第一 句话,梁承旺便道出红薯的地位今非昔比。那个曾经被视为“穷人吃的”番薯,如今已是闪着金光的“香饽饽 ”!当年那个屡被拒绝的青年梁承旺,已成为企业年收入过 3 亿人民币(约 5700 万新元)的“地瓜大王”。这喜人的势头仍在延续,今年上半年,紫心鲜薯实现销售超 5,700万人民币,更比去年同期增长 107%!
自2025年起,中国卫健委联合16个部门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计划。在此倡导下,主食结构中若增加全谷物、杂豆与薯类的摄入,将有助提升膳食纤维比例。梁承旺敏锐地预见到,健康、低卡的饮食将成为新趋势。地瓜作为粗粮中的“黄金食材”,高纤低热量,正好契合这一导向。这一倡导计划,无疑为紫心薯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天时就是机会,机会不给没有准备的粮食,这次,红薯准备好了!
房地产光环褪去,农业正冉冉升起
记者一行驱车进入紫心厂区,远远望去,连城工业园区入口处伫立了几只巨大的红薯模型。伴着细雨,风中不时飘来阵阵诱人的烤红薯香味,而梁总已在细雨中撑起雨伞等候。
这次采访安排在周末,只因为梁承旺平时的商务会议已经安排满满,隔天他又将出差去河南的一个县城,对方对紫心的红薯产业链非常有兴趣。之前,紫心已经把红薯产业链模式,成功复制到海南省临高县的乡村振兴项目中,这是一个2万英亩的红薯种植项目。
紫心集团在中国的核心业务包括种苗培育与供应、食品加工生产、农业废料回收和饲料原料生产。坐落在连城食品工业园的福建紫老虎食品有限公司,是紫心的旗下公司之一,专注于甘薯休闲产品的持续创新和生产。
新加坡缺乏农业资源,红薯主要出现在超市和餐桌,作为一家在新交所挂牌上市的企业,紫心集团能够用红薯为当地经济赋能,并且跨省复制,在中国走出一条农业新道路,这值得一探究竟。
过去20年,房地产业曾作为支柱行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在中 国新一轮经济调整和转型中,中央政府坚决压缩房地产泡沫,限制地方依赖土地财政。当房地产经济在中国经济模式中的光环渐渐褪去,农业正凭借科技赋能及乡村振兴政策加持,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潜力点。
近年来,中国政府集中力量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以全力保障五大粮食作物 的稳定供应,确保国人粮充足与供应稳定。响应之下,各地方市县镇的政府机构开始整治“非农化非粮化”,对那些在耕地上从事的非农业活动,以及农民将耕地用于种植不属于粮、棉、油、糖、蔬菜和饲草饲料等类型的农作物的现象进行整顿。
在中国五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豆类与薯类(红薯、马铃薯)中, 红薯是一种兼具粮食安全与经济价值的独特作物。中国幅员辽阔,红薯种植主要集中在淮海平原、长江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带。凭借强适应性和高产性,红薯在中国已有逾四百年的栽培历史,现已成为全球主要红薯产地之一。
红薯耐贫瘠,尤适合丘陵山区种植,福建、江苏、山东等地已发展出规模化连片种植基地。然而,传统红薯产业仍陷于“种得散、卖得便宜”的困境。“红薯产量受天气波动较大,当气温低于15℃时便停止生长,其抗低温能力较弱。”梁承 旺指出,“再加上市场行情变化,农户收入极易受到影响,因此红薯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撑与市场体系的配合。 ”
“农业,其实是一个高风险且高科技密集型行业,只是在传统认知下,其科技 含量常被低估。”梁承旺补充道。作为一位深耕土地的农业实践者,他同样洞悉政 策趋势与资本脉动。为了推动红薯经济产业化,他几乎每两个月就往返新加坡一次, 与国际资本市场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寻求在技术引进、投资合作与市场拓展上的多边协同。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全国14亿人口,超过40%人口是农业人口,而其中九成是小农经济。根据中国海关 2024年数据,中国年进口粮食已经突破1.6亿吨,“基本上,农业还是中国的短板。近年,中国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扬眉吐气,赢得国际关注和点赞。但是,国人吃饱肚子不能寄望于国际市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准仍然和国际有所差距,这需要从人才和技术上加以改善。”他充满期望地说。
连城地瓜经济,紫心的样板间
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强调通过支持粮食生产、发展农业经济,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连城的地瓜经济,正是这一政策导向下的生动缩影。2024年,连城县地瓜制品交易额达到人民币98亿元(约合17.55亿新元),全产业链产值达174亿元,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从地瓜干到薯片,从红薯粉丝到家禽饲料,红薯的多维价值正在被重新认知。连城政府积极推动产业链升级,从传统的“种植—加工—销售”延伸至“品牌—资本—国际化”,加快打造地瓜经济新格局。
地瓜是重要的粮食补充作物,具有低成本、高单位亩产值和强加工延展性的优势。正如连城一位干部所说:“红薯不只是粮食,更是产业。”在基础设施投入加速的背景下,从厂房建设到冷链仓储布局,连城正逐步形成可以在全国800多个县复制推广的“连城模式”。
在这一进程中,紫心集团成为连城地瓜经济的龙头企业,也是公认的样板间。梁承旺通过构建完整的地瓜产业生态链,持续提升红薯的商品价值与链条价值。他采用“公司+科技+农民”模式: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与种植技术指导,保障产品质量,同时以稳定的价格收购,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此外,紫心集团还将地瓜废料进行发酵处理,用于家禽等动物饲料的生产,打通农牧结合的循环利用链条。这套模式不仅深化了供应链各环节的附加值,也具备在更多地区复制推广的潜力。
在紫心集团厂区两公里外,记者实地探访了连城山脚下的红薯大棚。放眼望去,一排排温室大棚连绵成片,面积超过十多个足球场。这里是红薯种苗的培育基地。梁承旺随手捡起一根秧苗,解释道,红薯是插秧栽培的,品种优劣至关重要。他指着田间横跨的粗黑水管介绍说,这是紫心自主研发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既浇水又施肥,极大提高了种植效率。
目前,紫心集团已拥有超过300亩优质薯苗栽培基地和8,200多亩无公害地瓜种植基地。2025年上半年,集团红薯苗销售额同比增长42%,不仅业绩亮眼,也带动了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梁承旺说:“我们和农民是一家人,只有他们赚到钱,产业才能持续发展。”一位与紫心合作的农户感慨道:“跟着紫心干,收入比以前增加了,生活也越过越好了。”

一颗红薯,撬动循环经济新引擎
在连城工业园区的入口处,一片厂房即将竣工。梁承旺欣喜地告诉记者,这块占地83.6亩的三层高智能化生产基地,是紫心投资兴建的第二期厂房扩建项目。在新厂区附近,当地政府专门建立了一颗具有城市景观的巨型红薯雕塑。
这也是梁承旺的红薯产业链布局上,精深加工的环节。走进厂房一楼,只见超过七米高内空的车间里,一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已经安装完毕,“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设备,生产线具备日加工15吨,产出5吨的生产能力。”在厂房二楼,更壮观的一幕映入眼帘:几十个“集装箱 ”如同街区一样排开来,原来这些是巨型烤箱和蒸箱。
紫心集团以“生物科技+红薯循环经济”为核心逻辑,建立了一条横跨种植、仓储、研发、制造、销售、回收的全产业链价值闭环。其循环模式不仅提升红薯附加值,更构建出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紫心的红薯循环经济链包括六大关键环节:
1. 栽培与供应(Cultivation and Supply)
依托自主育苗与种植技术,紫心建立超8,000亩无公害基地。下属地中宝主要提供标准化种植服务,保障种苗品质与稳定供给。
2. 智能仓储(Smart Warehousing)
要实现红薯的产业链经济效益,还必须匹配仓储设施。梁承旺说,建一座智能仓库要投入上亿资金,如果借用第三方的仓储,能减少建造仓储带来的资金压力,也带动区域共富。“与其造船出海,不如借船出海,更能优化资金成本。”
记者参观了由第三方运营的智能仓库,这里采用甘薯自动清洗和分拣线,不仅减少了红薯的损耗,提高了红薯的质量,其冷藏工艺将保质期从 1-2 周延长至 1-2 个月。合作成效反映在紫心的财报上,则是实现了溢价和更高的利润率。着眼于未来红薯价格上涨,紫心不仅能实施红薯库存战略,还能赢得时间,将红薯分销至连城以外的超市和电商平台。
3. 产品创新与食品生产(Product Innovation and Food Production)
紫心旗下的紫心生物主要对甘薯用途和应用进行研发,以辅助产业价值链的栽培和制造功能。去年3月,紫心生物已取得房产证并获准进行设备和机器安装。待扩建完成,这座全新的高科技工厂将带动紫心的年产能,从 13,700 吨提升至 35,000 吨。二期厂房设有大型蒸箱、烤箱群,为自有品牌与OEM客户(如三只松鼠)提供高效产能,覆盖多类休闲食品和预制品。
4. 品牌建设与销售渠道拓展(Brand Building, Marketing and Distribution)
紫心旗下公司——福建紫老虎食品,不仅打造自有品牌,还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联动,把红薯从连城卖到全国各大电商、超市,实现产品溢价。
5. 农业废料发酵(Agricultural Waste Fermentation)
紫心的子公司——地中宝与第三方运营商合作,将专有的益生菌发酵配方用于农业废料(变质甘薯、甘薯皮、茎和叶)的回收和再循环过程,将废料转化为原料,作为家禽和动物饲料制造商的替代选择。这不仅能解决农业废料的处理以及变质甘薯、甘薯皮、茎和叶造成的污染,还能为家禽和动物饲料制造商提供饲料原料的替代选择。
6. 回收与再循环(Recovery and Recycling)
紫心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地中宝,专注于研发农业废料的潜在用途,包括红薯皮、茎和叶,为农场动物和家禽创造营养饲料的原料。“红薯全身都是宝,地上的藤也有价值,不输给地下的果实。”梁承旺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榨”干红薯价值,为农民创造更多收入。
这样的合作获得了市场的认可。益生菌发酵红薯饲料一经推出,就收到订单。 今年1月,紫心获得连城一家养鸡场1,080吨饲料订单,3月又获得一家养鸭场180吨订单,这两单合同价值396万元人民币(约71万新元),这里的原料就是红薯皮废料。紫心与养殖场形成闭环合作,这一模式既解决了农业废料污染问题,又开发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技术为链,协作为绳。在智能仓储、农业废料发酵等配套产业的支持下,紫心集团利用生物科技,不断强化循环经济业务模式,进一步提高效益,培育规模经济。他一语说重点,“虽然仓储、废料加工是以合作方式进行,但是种植、研发和培育、食品生产和加工的核心环节,仍得由我们自己掌握。”
梁承旺的决策是有战略性的。这一模式不仅挖掘红薯“全身是宝”的价值,也通过合作伙伴与农户真正共享收益,把产业链上的人气聚集起来。“一个人赚钱还不够,能带着大家一起致富,才是我最想做的事。”

“紫老虎”上线,社交媒体营销地瓜品牌
在紫心集团连城总部大楼门口,一块“瓜瓜视界直播创意基地”的招牌格外醒目,让人不禁好奇:紫心到底是一家农业科技公司,还是一家社交媒体运营公司?
“紫心的大楼里配备了专业直播间,方便网红进行现场直播带货。”梁承旺解释道。当上游的培育、加工、研发环节夯实后,商业的下半场便是品牌建设与市场触达。通过电商、社交平台与直播,紫心将地瓜产品转化为面向消费者的多元消费品,让产业链“接上网、连上人”。
当天采访的空隙,一位管理30万网红资源的经纪人要与梁承旺探讨产品线策略——红薯不再只是“土里刨食”,而是直播间里的流量明星。紫心对社交媒体运用如此接地气,不得不感叹中国电商直播经济的威力。通过社交媒体互动,“紫老虎”在中国消费者中快速出圈,成为地瓜食品的新代名词。
福建是中国休闲食品制造大省,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基础。2019年,连城县提出建设“世界地瓜之都”的战略目标,地方政府在科研、仓储、推广等环节给予企业大力扶持,为紫心的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紫心旗下的福建紫老虎食品公司,专注于休闲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的产品创新与生产工艺研发。“地瓜是百搭食材,我们要做的是甘薯产业链的平台型企业。” 梁承旺表示。紫心以生物科技研发中心为核心,联合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获得多个国家级发明专利,确立了红薯深加工领域的行业标准。
在连城核心商业区,紫心开设了一家名为“薯工坊”的线下零售超市,展示超过千种“红薯+”食品,从地瓜薯片、奶茶、糖果、醋饮,到由红薯皮饲养的禽肉产品,应有尽有,堪称“地瓜零食王国”。
在梁承旺的会议室办公桌上,摆放着不同的地瓜零食,有自家的,也有别家生 产的。他要求经理每天搜集和品鉴市场上的竞争产品。即使闭上眼睛品尝,梁承旺 也能分辨出其中的加工工艺。
“为什么喝茶能配花生、瓜子,就不能配地瓜?”梁承旺启发团队。他认为,零食的核心不是卖产品,而是创造消费场景。这些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发产品,将“紫老虎”旗下食品扩展到八大系列、160多个品种,覆盖休闲食品、主粮食品、速冻食品、饲料原料等品类,“紫老虎”品牌也凭借过硬的品质,获评“福建省著名商标”,紫老虎公司凭借技术创新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下一步将进军饮品、药品、功能食品和红薯基化妆品领域,进一步拓宽产品矩阵。
研发是骨架,科技是肌肉
梁承旺深知,“高质量农业”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公司参与成立“福建薯业研究院”,重点布局生物发酵、成分提取、基因研究等前沿方向,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紫心重视研发,专注于生物提取、发酵技术以及基因研究等前沿领域,并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科研工作,致力将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紫心的实验室里配备多台先进检测设备,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也在紫老虎厂区内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为食品安全提供即时监控。科研、检测、认证,构筑了紫心食品安全的“护城河”。
未来十年,梁承旺计划建设100万亩自有甘薯种植基地,带动全国甘薯种植总面积达到1,000万亩。同时在全国重点城市联合当地政府布局10个百亿级甘薯三产融合示范园,并配套建设100个十亿级县域甘薯智能产地仓储中心,打造可复制、可扩展的“地瓜产业城市矩阵”。
他说:“我们要让地瓜产业真正进入现代化、数字化、社交化的新阶段。不只是农业,更是一场关于‘吃、用、养、美’的产业革新。”梁承旺的眼神坚定,语气铿锵,那颗平凡的地瓜已成为撬动农村产业升级、链接城市消费市场、引领全球农业科技革命的新经济杠杆。
二十年磨一链, 串珠成链
紫心农业基地附近的庐屋村——被誉为“ 中国紫薯第一村”,这里山峦环抱,空气清新。在村庄一隅,仍保留一处斑驳的青瓦老屋—— 这是当年梁承旺从北京回来到连城创业的第一个厂房。“虽然我去了很多地方,但我的心从未离开过这里。”梁承旺淡然一笑。这位身材精干、眼中带光的“地瓜大王 ”, 就是从这里走出,他用二十年的坚持,把一项乡土产业推上了国际资本舞台。
紫心并不是梁承旺的第一场创业。2000年代初,在中国互联网热潮席卷全国之时,会计出身的梁承旺毅然投入其中,开启了他的互联网首次创业。他几乎与彼时同样在互联网领域崭露头角的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有过一场商业交锋。那时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尚在摸索阶段,梁承旺的创业初战并不成功。但正是这段经历,打磨了他对商业趋势的判断力与战略眼光,为其后来的产业链思维打下坚实基础。
在经济资源相对匮乏的连城,梁承旺另辟蹊径,于2009年创立紫心薯业,一脚踏入平凡而乡土的红薯地。当时,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浪潮中,红薯这种“穷日子的口粮 ”几乎无人问津。然而,性格内敛的梁承旺,没有被冷遇击退。从品种选育到技术革新,从品牌塑造到上下游产业链重构,梁承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地瓜经济”的跃迁之路。只不过他没想到的,这次红薯创业和坚守,竟探索出一条企业产业链模式与农业生态链永续协同发展的路径。
2016年,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一次讲话中高度评价地瓜,用地瓜为例,鼓励中国企业家的扎根和开拓,“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是它的块茎始终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
这对梁承旺是莫大的鼓励。这一年,恰好紫心在新加坡上市挂牌。这几乎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因为没有人相信,他能把红薯企业带到国外上市。有人嘲笑和冷眼旁观,就是看他怎么玩下去,但是这并不影响他迈向海外的步伐。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新加坡市场虽然小,却是国际化舞台。他相信,地瓜的根植和藤蔓,就像紫心立足本土,放眼全球。风物长宜放眼量,紫心需要更大的平台,用红薯的健康理念造福人类,贡献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就这么执着,梁承旺的“地瓜精神 ”无形地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在紫心的文化墙上,一株番薯叶被他形象地绘制成了“企业文化树”:绽放精神、执着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傻瓜精神,那就是他的“地瓜精神”的写照。
“成就他人便是成就自己,帮助他人能收获快乐。”这是梁承旺的座右铭,他将地瓜的价值观运用到企业实践中:员工发展优先、产区共享收益、品牌联动共赢。在他眼中,一个成功的企业,不只在于利润增长,更在于是否创造了一个可持续的价值平台。
紫心薯业拥有17项新型实用技术专利和4项国家发明专利,从品种选育到加工工艺,每一步都力求创新。比如,他们研发的“低糖慢烘”技术,能让地瓜干减少30%的糖分,却依然保持香甜口感,迎合了现代人控糖又不想牺牲美味的消费需求。紫心薯业已获得印尼的清真认证,还荣获美国农业部的有机认证。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梁承旺和他的团队多年来的努力与坚持。
在产业模式创新上,梁承旺又提出建立“地瓜+旅游”、“地瓜+康养”等创新模式,将地瓜产业与当地旅游、餐饮、文化深度融合,未来成为中国红薯产业“串珠成链”的重要推动者,在健康生活理念传播、农业产业升级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他强调,地瓜经济的成长,本质上是市场机制自发配置空间的过程,关键在于 尊重市场规律与消费者需求。“我们做的是农业,不是农耕。我们种的是未来,不 仅是一粒红薯。”梁承旺常说,农业科技将重新定义地瓜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回顾创业之路,梁承旺坦言曾面临诸多困难,但他从未抱怨挫折,更未将命运 视为不公。相反,他视每一次挑战为淬炼的契机。二十年时间,他用一个普通的红 薯,不仅敲开了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大门,而且构建起兼具市场价值与社会影响力的“地瓜经济 ”生态链。
未来挑战无可避免,世界秩序或将重建。中国继续在科技、制造与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刷新纪录,在农业领域同样在重塑逻辑、构建担当。梁承旺和紫心的故事,如一束“薯 ”光穿越泥土,照亮一条不容忽视的前方之路:下一个黄金十年的增长引擎,未必在钢筋水泥之间,而是在泥土与阳光之下。
“地瓜扎根土中,但终将开出光。 ”梁承旺说,紫心的这束光,不仅是“薯 ” 光,也是人类回归土地的智慧之光。
红薯产业链的资本奇迹
梁承旺(Liang Chengwang),紫心集团(Zixin Holdings)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他于1977年出生于福建龙岩,1998年毕业于福建开放大学,取得会计与金融学士学位。2000年代初,他首次创业,投身互联网电子商务,虽未成功,却为之后的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回到家乡后,因机缘进入连城一家红薯食品厂担任总经理,自此与红薯结下不解之缘。
福建人素有“爱拼才会赢”,梁承旺始终渴望实现属于自己的梦想。随着中国日益重视农业发展,他敏锐捕捉到其中的政策机遇与科技潜力,于2009年创立紫心薯业,开启了第二次创业,专注于红薯全产业链的打造。
在当时中国经济消费和科技热潮的背景下,他选择投身传统农业,一度遭遇冷眼与质疑。但他坚信红薯产业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民生价值与商业潜力,坚持深耕不辍。借助第一次创业的经验,梁承旺锻炼了敏锐的行业趋势分析与市场定位判断。他不断学习充实自己,2014年参加北京大学战略性私募股权投资与资本运营董事长研修班,并着手布局海外。

2016年,紫心集团控股(股票代码:42W)成功登陆新加坡交易所,成为全球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以红薯产业链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这标志着中国农业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一次突破。2024年,紫心年报红薯业务实现收入3亿1845万人民币(约5700万新元),较上年增长45%。
紫心集团以“生物科技+红薯循环经济”为核心逻辑,建立了一条横跨红薯种植、仓储、研发、制造、销售、回收的全产业链价值闭环。公司推行“公司+科技+农民”模式,向农户提供优质种苗与技术支持,并以稳定价格收购,激发农民种植积极性,实现共同增收。同时,携手三方合作伙伴推动产业协同,逐步打造出可持续、具生态价值的农业新体系,成为连城“地瓜经济”的龙头企业与示范样板。
目前,紫心薯业拥有17项新型实用技术专利与4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取得印尼清真认证与美国农业部有机认证。企业先后荣获“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21年)、福建省教育厅颁发“科技进步奖”(2023年)及连城县“爱心企业”(2019年)等荣誉,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现代化向国际化转型的典范之一。
在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日益重要的当下,紫心集团的红薯产业链路径,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模式,并成功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传统作物产业链化、资本化和国际化的先进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