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新加坡)柔新经济特区(JS-SEZ)自2025年1月由新马两国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已迅速成为区域经济融合的焦点。该特区将通过改善新加坡和柔佛之间的跨境货物连通性、实现更自由的人员流动、加强区域内的商业生态系统,来提升柔佛和新加坡的综合价值,共同吸引全球投资。
今日上午,新加坡理工学院举办论坛,聚焦讨论柔新经济特区的商业成长、人才发展和科技运用。Stolz工程董事总经理陈文龙(Mark Tan)、JCorp首席人才官、柔佛技能发展中心主席Najmie Noordin、新加坡理工学院工程综合组高级主任卓赐勤(Toh Ser Khoon)、新加坡制造商总会(SMF)会长陈展鹏(Lennon Tan),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MIDA)主任Vinothan Tulisinathzan等加入了讨论。

人才与技术:跨境发展的挑战
柔新经济特区地处马来西亚柔佛州,与新加坡仅隔柔佛海峡,占地面积超过3500平方公里,约为新加坡的四倍,将由9个旗舰区组成 — 新山市中心、依斯干达公主城、丹绒柏勒巴斯与丹绒宾、巴西古当、士乃—士姑来、士年纳、森林城市、边佳兰石油综合中心(PIPC)和迪沙鲁。据马来西亚媒体报道,2025年第一季度,柔佛投资总额已突破RM301亿,全年有望达到RM1,000亿。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紧密的邻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特区的设立,有助于吸引更多先进制造、绿色能源和数码科技领域的企业落户柔佛,并以新加坡为控制塔进行整体统筹,预计未来特区在首五年内创造2万个工作岗位。与会嘉宾认为,柔新经济特区不仅具备地理优势,更是制度协同与政策推动下的跨国合作新平台。
目前,新马两国政府都在大力推动柔新经济特区。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已成立JS-SEZ专项推广组,马来西亚方面则通过MIDA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并推动绿色能源第三方采购制度及绿色投资税务减免机制,有效降低入驻企业的碳排成本与长期营运支出 。
马来西亚投资投资局驻新加坡投资总监Vinothan Tulisinathzan分享,MIDA已推出第三方绿色电力采购机制,允许企业全国采购绿电,并享有绿色投资税务抵扣。他鼓励更多新加坡企业借助特区政策,在柔佛布局技术与生产环节,实现区域价值链整合。他透露,MIDA已设立“马新企业发展基金”,支持两地企业在特区开展示范项目。
陈展鹏会长介绍道,新加坡制造商总会也在企发局牵头下成立小组,组织会员企业定期赴新山考察和交流。陈会长也指出,虽然新加坡和柔佛一衣带水,是为近邻,但是特区并非能简单复制“港深模式”,毕竟,这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主体,而是新马两国政府的制度合作成果。
人才与交通:往来紧密
尽管柔新特区前景广阔,但企业普遍面临技术采纳与人才匹配难题,人才话题成为焦点之一。陈会长,提议设立“JS-SEZ跨境实习准证”,便利青年工程师在新马两地短期实训,并推动SkillsFuture与柔佛认证系统对接。Stolz 工程董事总经理陈文龙则分享了企业在新马泰三地的布局经验,并指出,技术障碍可以靠系统整合解决,人才缺口则需靠长期投资与跨境培训。
JCorp首席人才官Najmie Noordin则认为,柔佛需要制造具有吸引力的岗位与发展路径。他透露,他领导的柔佛技能发展中心已与新加坡企业组成产业理事会,共同设计培训与认证机制。“柔佛技能发展中心,已仿照新加坡ITE改革课程,并邀请新加坡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务求贴近产业实际需求。”
新加坡理工学院工程综合组高级主任卓赐勤表示,通过“新加坡研发、柔佛落地”模式,让学生参与完整产品周期。他说:“新加坡是高度城市化发展国家,孩子们从小舒适生活中成长,未来我们希望培养具有全球观的学生。”他介绍,学院已与超过30家跨国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协助学生参与“在新加坡设计,在柔佛投产”的完整项目流程。
新加坡和新山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人民民间往来紧密,在生活消费上更是往来紧密。陈会长说,柔新经济区的实际影响力已体现在居民生活中:“以兀兰为例,很多居民去新山消费和加油,因为价格相对低廉。长期而言,这对本地边区商业的竞争格局也会带来影响。”
尽管JS-SEZ政策支持日趋完善,企业仍面临审批流程不确定、通关效率待提升等挑战。陈文龙则提出具前瞻性的跨境交通构想,若能在柔佛与新加坡之间试点“水上德士”,将大幅缓解通勤压力,提升经济区的运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