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31, 新加坡)中国19兆美元经济长期依赖投资与出口驱动,如今似乎已触及极限。面对投资空间有限与出口放缓的挑战,中国领导层正释放信号,在未来五年将更明确地推动内需消费增长,以应对经济结构性失衡。
根据《路透社》报道,虽然“扩大内需”并非新提法,也不会取代高科技制造作为首要任务,但分析人士指出,即将出台的“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中,有关提升消费比重的表述将会更为清晰。
花旗集团分析师在报告中指出:“最新建议明确提出要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消费政策的理念也从过去侧重供给端,转向供需平衡。”
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与美国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进一步加深。
本周,中共中央表示将“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并承诺加大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政策力度,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升家庭收入,同时增加中央政府在社会支出中的比例,以更好地支持民生。
经济研究公司佳富龙洲(Gavekal Dragonomics)中国研究总监安德鲁巴特森(Andrew Batson)表示:“中国下一阶段的五年规划将前所未有地强调家庭和消费的重要性。”
官方文件重申,未来五年政府将提高民生领域投资占比,并“显著提升”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例。一位政策顾问指出:“资源配置将更多倾向消费领域,传统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扩张已达上限,未来投资重点将转向高科技产业和新型基础设施。”
多名顾问预计,中国可能计划在未来五年将居民消费率提升约5个百分点,但是否会设定具体目标仍未确定。
尽管过去十年来中国多次提出促进消费和深化改革,但在实际经济中成效有限。社会保障体系不足、收入增长放缓以及房地产危机削弱了居民财富,导致消费信心低迷。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也较为滞后。
目前,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约为40%,远低于美国近70%的水平。一些政府顾问建议,未来十年应将消费率目标设定在50%左右。
澳新银行(ANZ Bank)分析师表示:“提升内需的关键在于资源重新分配。”
其他市场观察人士则认为,未来政策能否成功取决于资金和资源能否更多流向家庭,而非企业或政府投资,这将成为释放消费潜力的关键。
与此同时,领导层仍强调保持合理的制造业比重,重点发展新能源、航空航天及先进材料等新兴产业。目前制造业约占GDP的四分之一。
中国上周公布了2026-2030年政策目标纲要,继续强调科技与制造业自立,同时承诺扩大消费。完整的五年规划及详细经济目标预计将在明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上公布。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师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指出,财政政策将是推动消费的关键,当前投资类财政支出已达30年来高点,未来几年可能会逐步下降。
他估计,政府每年用于投资的财政支出超过GDP的6%,尚不包括地方融资平台和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过,由于整体政策取向限制,这一调整不会太快,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仍需较长时间才能根本缓解。”
根据计划,今年1.3兆人民币特别超长期国债中,将有3000亿元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项目,其余则用于设备升级与投资项目。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周二在讲话中强调,要着力扩大消费,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效需求不足”。
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一年以来最低水平。国内需求疲软令中国依赖出口支撑增长,而美国关税压力仍在。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呼吁,通过改革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解决供需失衡与通缩压力。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所长杨萍周一表示:“每当国际经济出现不确定性时,我们总是依靠国内市场应对‘黑天鹅’事件。未来将通过收入分配改革等措施,推动消费率显著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