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新加坡 ) 据外媒报道, 中国对外出口太阳能板、储存能源的电池以及电动车等清洁能源设备与产品,对其它国家减少碳排放起到越来越大的帮助,至少去年一年已使中国以外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 1 %,相当于2.2亿吨(MtCO₂),而许多设备在其使用寿命内累计可助省却碳排放大约40亿吨(GtCO₂)。
此外,根据总部设于英国、专门报道气候与能源课题的《碳简报》(Carbon Brief) ,这些中国产品在仅仅一年时间带来的全球减排量就已超过它们在制造过程中发生的碳排放达一倍左右,即在生产当儿排放了约1.1亿吨,抵消幅度可圈可点。
《碳简报》也指出,如果把中国在海外所设的清洁能源工厂以及电站也算进来,中国每年为世界省却的碳排放达到3.5亿吨,这相当于中国以外全球碳排放的1.5%,也几乎等于澳洲一年的总排放。
中国对国外最大的减排效应来自其直接出口的清洁能源技术与设备,尤其是太阳能板,其次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生产的产品,第三是中国资助的海外项目如太阳能装置等。中国的清洁能源 “足迹”如今几乎遍布全球,去年中国出口有关设备到191个国家,并在几十个国家有相关的制造和投资项目。
具体到地区,中国去年出口的清洁能源设备以及2023 至2024年所作的有关海外投资,每年使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碳排放减少约3%,中东和北非地区减少约4.5%。
中国快速扩张清洁能源设备的出口与海外制造,正在重塑全球多个地区的排放轨迹,《碳简报》分析说。
然而,尽管中国正在主导清洁能源设备的供应,大多数海外有关项目的资金来自其它国家,约四分之三的项目与产品总价值被其它国家所垄断。不过,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企业的有关出口也随之上升,这一趋势已开始扩大中国在全球气候领域的话语权。
例如,今年前五个月,中国电动车出口同比增长了33%,这显示其有持续增长的潜力。尽管中国国内的需求大幅飙升,太阳能电池板的出口仍保持稳定,而在未来几年可能还将上升。

此外,以中国企业在2023至2024年宣布的海外清洁能源投资项目估算,其中包括建立太阳能电池板厂,每年将带来约9000万吨的减排效益。 而同一时间宣布的海外清洁能源发电项目,每年还可额外减少约4000万吨的碳排放。
从技术类型来看,中国减排量最大的是太阳能板,去年其出口与投资有助省却2.8亿吨碳排放,其次是电池与电动汽车,约为5000万吨,风电出口相对较小,但也助省却2000万吨碳排放。
以地区而言,受益最大的是南亚和中东及北非(MENA)地区。这反映了这些国家电网的碳强度较高,安装新的太阳能板能够替代这般高排放的发电方式,从而实现大幅减排。
中国对南亚地区的太阳能设备出口增长也迅猛,其中巴基斯坦是最大市场。电力短缺和太阳能价格下降推动巴基斯坦消费者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南非,该国名列中国出口令碳排放减少的前十个国家。这些国家依次是印度、沙地阿拉伯、巴基斯坦、荷兰、泰国、阿联酋、南非、日本、澳洲和马来西亚。
假设2023 至2024年间所宣布的所有海外融资项目均得以落实,MENA地区将因中国效应而减排最多,当中有在埃及、阿尔及利亚、阿联酋、沙地阿拉伯、伊拉克和突尼斯推出的8个太阳能和2个风能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0GW。
在制造设备方面,沙地阿拉伯是主要地点,已设有大型中国电动车生产基地、两个太阳能制造工厂及一个风机制造厂。摩洛哥和阿曼则有共五个中国电池制造项目。
属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欧洲国家是中国清洁能源设备出口与有关海外制造投资金额最大的地区。但由于这些国家电力碳强度本来较低,因此能达到的减排量小于其它地方。在这里,由于中国因素减排量最大的国家为荷兰、土耳其、西班牙、英国、波兰和德国。太阳能发电设备为这些国家进口最大宗产品,除了德国,其由中国进口的电动车和电池在数量上更为显著。
在东南亚地区,中国清洁能源足迹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和越南。马来西亚以中企投资的太阳能设备制造为主,其它国家则是进口中国太阳能设备。在印尼,中国为一个水电项目提供了资金。越南去年年除太阳能设备外,还进口了中国电池与风机。中国企业亦计划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越南建立电动车和电池制造厂。
去年,清洁能源产业首次为中国GDP贡献超过10%,带来了约1.9万亿美元 (约2.4万亿新元)的经济总产出。这一里程碑凸显了中国清洁能源经济的规模,以及其在全球太阳能电池板、储存能源电池和电动汽车(EV)制造中的主导地位, 《碳简报》 总结。
然而,中国的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它掌握了全球清洁能源发展中的大部分经济价值。它反映的只是中国的一种战略性优势,因为其它经济体有鉴于清洁能源设备生产存在一些价值低、利润薄的环节而却步,中国因而趁隙一马当先,《碳简报》也指出。
不过,由于中国在清洁能源设备制造上已具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其产品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占据有关市场的重要地位。从生产角度看,中国如今更集中于上游制造环节。但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依赖扩大,中国企业也有望加大在下游环节的参与力度,如基础设施开发、运作等,从而在海外获取更多附加值,《碳简报》展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