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餐饮业面临中国同行压...

新加坡餐饮业面临中国同行压境无力应对

16382

(2025.10.13 新加坡) 国际媒体报道,过去一年,面对中国国内消费疲软、价格竞争白热化以及利润被压缩的困境,涌入新加坡的中国餐馆与咖啡馆数量创下新高。它们选择文化上与中国颇相似又是世界经济枢纽的新加坡作为海外拓展的试验基地,借此寻找扩充四海的增长契机。但这样的大举进军也引来新加坡同行的不满,认为已威胁到他们的生存。

包括瑞幸咖啡和蜜雪冰城在内的中国知名饮品品牌,与火锅、麻辣餐饮连锁店一起,在疫情后纷纷加快海外布局,尤其着眼于新加坡的国际化形象,借此扩大版图。业内人士与有关企业高管认为,这股趋势将会持续升温。

湘菜品牌 “农耕记” 海外业务总经理 Josie Zhou表示:“如今在中国做生意确实不容易,因此不少品相继把目光投向海外。“ 该餐厅已将新加坡定为全球扩张的首个落脚点。

茶百道(ChaPanda)新加坡经理 Joanna Jia指出,中国激烈的价格竞争令中国餐饮品牌扎堆突围海外,寻求增长。此连锁奶茶品牌已于7月在新加坡开设两家加盟茶馆,并计划再开两家。

自从三年前中国解除新冠封控后,国内需求持续疲软,经济增长受限。房地产市场长期萎靡,加上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令食品饮料、电商、汽车等多个行业的价格战愈演愈烈,通缩压力也随之加大。

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因为新加坡文化与中国有点相近,一直是中国企业的重要跳板;而新加坡方面也积极发展与主要经济体的关系,尤其是在美国加大贸易壁垒后,这其中中国颇为突出。

新加坡餐饮业竞争激烈(图源:网络)

根据咨询公司墨腾创投(Momentum Works)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新加坡约有405家门店是由85个中餐及饮品品牌运营,较去年6月的32个品牌、184家门店翻了两倍多。墨腾创投是一家新加坡公司,专门帮域外公司在东南亚和其它新兴市场发展业务。

尽管新加坡经营者——包括平价小贩摊位、中型餐馆甚至米其林餐厅 —— 陷于与中国同行一样的困境,即成本上升与消费者支出下降,但新加坡饮食业增长却依然创下新高,主要可归于中国因素。

多个中国品牌的负责人称,他们对新加坡市场充满信心,因为能够在此发挥它们在国内百般锤炼的运营模式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它们的品牌在中国都属脱颖而出,千中选一,须知去年中国有300万家餐厅倒闭,刷新纪录。

茶饮连锁品牌霸王茶姬(Chagee)负责监管亚太区域与政府及公众相干事务的伍文豪表示,拥有公司自己研发的机器,霸王茶姬能在短短八秒内制作出冰量和糖度皆符合顾客要求的冰奶茶。

凭借灵活高效的运营和迅速回应消费者偏好的能力,瑞幸和蜜雪冰城等品牌在中国国内提供多种类且价格较低的饮品,成功令西方竞争对手放弃扩张,其中包括星巴克。

研究机构欧睿国际数据显示,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从2019年的34% 跌至去年的14%,而当中中国市场影响颇大,因为占其全球门店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总部在美国的星巴克正计划出售部分中国业务。

马来亚银行负责研究中国的经济学家 Erica Tay表示:“在新加坡市场经营可能不容易,但中国市场更严酷,而他们都成功熬了过来。”

然而,这些从中国照搬出来的经营模式引发了新加坡企业的不满。新加坡租户公正联盟(Singapore Tenants United for Fairness)代表700名业主在6月通过领英平台发表声明称,新加坡企业在这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该合作组织表示: “中国的中小企业往往比我们本地的大企业还要大,很明显,我们的小企业根本跟这些竞争者不是处在一个天平上。实际上,我们甚至不属于同一个档次的比赛。”

中国品牌的负责人指出,新加坡历来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以华人为主,是中企海外扩张的理想过渡口。此外,新加坡富裕且时尚,在新加坡发展有助于塑造品牌形象。

茶百道的Joanna表示:“如果我们能在新加坡打造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就有可能扩展到马来西亚、越南,甚至印尼。”

一些小型中国品牌因为有财力雄厚的投资者撑腰,能在投标新加坡黄金地段上击败本地竞争者。例如,来自上海的米其林餐厅甬府去年以1000万新元的投资进入新加坡市场。甬府董事、三位投资人之一的 Ye Cheng Zhong表示,“这笔资金既用于餐厅装修,也为租金、员工薪资及酒窖等开支提供流动资金,预计可维持约五年。” 以新加坡为首站,甬府计划年底进军伦敦,明年再登陆纽约和巴黎。

根据房地产公司莱坊(Knight Frank)零售部负责人Ethan Hsu称,大型中国企业集团的投资正在抬高新加坡的租金,尤其是在商铺紧缺、人流量大的热门地段。此外,美食评论家司徒国辉表示,中国餐厅如潮涌入“削弱了新加坡原有的餐饮风貌”。

尽管如此,这些因素仍难以阻挡中国企业移师海外的趋势。“这里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农耕记的Josie 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