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新加坡)昨天,美股市场掀起科技狂潮,英伟达股价盘中一度飙升2.4%,推动市值突破3.92万亿美元,超越苹果2024年底创下的3.915万亿美元历史纪录。截至收盘,英伟达市值定格在3.89万亿美元。
2021年,英伟达的市值仅为5000亿美元,如今四年间暴涨近八倍,增速远超同期标普500指数的60%涨幅。其核心驱动力来自生成式AI爆发带来的算力需求爆炸:微软、亚马逊、Meta等科技巨头正加速建设AI数据中心,仅2025年全球AI相关资本支出预计将突破3000亿美元。英伟达的Blackwell架构GB200芯片推理性能较上一代提升25倍,成为支撑ChatGPT、Bard等大模型的“数字心脏”。
同时,英伟达的CUDA软件生态覆盖全球4400个AI模型,开发者迁移成本极高;通过收购Mellanox构建的高速网络技术,更使其在超算集群领域形成垄断。2025年最新发布的CUDA 4.0平台新增自动化算力优化模块和量子计算接口,将硬件性能利用率提升至92%,软件服务收入占比已从2022年的18%攀升至35%。正如韦德布什分析师Dan Ives所言:“未来三年全球2万亿美元的AI支出浪潮,将把英伟达推向5万亿美元市值的新高度。”

尽管AMD、谷歌TPU等试图挑战英伟达地位,但差距依然显著。AMD的MI300X芯片虽在理论性能上接近H100,其192GB HBM3内存和5.2TB/s带宽在内存密集型任务中表现优异,但缺乏成熟的软件生态,且推理成本高出30%。Chips and Cheese测试显示,MI300X在缓存性能上超越H100,但在H100 SXM版本的3.35TB/s带宽下仍略逊一筹。
谷歌TPU虽在特定场景表现优异,但仅限内部使用,商业化进程缓慢。2025年OpenAI首次租用谷歌TPUv5p用于ChatGPT推理,虽降低成本,但谷歌仍保留最高性能TPU用于Gemini模型开发。市场研究机构SemiAnalysis数据显示,全球70%的AI工作负载仍运行在英伟达芯片上,这一比例在排除谷歌后更是高达98%。
本地合作同样深入:新加坡电信Singtel与英伟达合作推出5G边缘计算服务,利用GB200芯片实现机场人流分析、零售场景实时优化等应用;双方还联合开发基于Omniverse的数字孪生平台,打造支持多语言交互的虚拟客服。新加坡政府更将AI列为国家战略,2023年出台《全国人工智能策略2.0》,计划三年内将本地AI从业者增至1.5万人,并与英伟达合作开发11种语言的区域大模型,斥资7000万新元推进“国家多模式大型语言模型计划”。
新加坡是英伟达的全球第三大市场,2024年Q3为英伟达贡献56.2亿美元营收,占比达18.7%,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台湾。作为亚太数据的中心枢纽,谷歌、亚马逊、阿里等科技巨头在此部署的AI算力中心,均大量采用英伟达GPU集群。
实习记者:谭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