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4,新加坡) 根据媒体报道,新冠疫情期间,受旅行限制和高昂零售租金的影响,新加坡持牌钱币兑换店(Money Changer)的数量有所减少。如今,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回到正轨,部分在疫情期间歇业的兑换商重新营业,加上一些新开业的店面,目前全岛仍有超过250家钱币兑换商,尤其是在金融区一带。虽较2019年高峰时期的逾300家有所减少,但眼下行业依旧活跃,前景如何仍待观察。
随着 YouTrip、Wise、Revolut 等多币种移动支付应用日益普及,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以锁定汇率,通过电子方式进行付款或转账,实现“一机在手,兑换无间”。这些实体兑换商正积极寻求突破,试图在数码支付平台与传统银行之间争夺跨境换汇市场的一杯羹。
每周六,在莱佛士坊老旧的雅吉商业中心 (The Arcade)仍有排队人潮,在那里有大约30家钱币兑换店,他们是在等待购买或出售实体货币。雅吉这一带,在新加坡人统称为“真者里” (Change Alley),因为曾有一条以此命名的巷弄,满是印度人开设的钱币兑换店。如今这些兑换商店大多搬进周围的商业中心里,这包括雅吉商业中心。

“现金永远不会消失,”65岁的阿杜尔(Abdul Haleem)说,他是这一行业的老兵,他的兑换店面就设在雅吉的的入口处。他的叔叔在1980年就在雅吉开设了这家名为City Money Changers(城市钱币兑换商)的店面,摩根大通和中国银行等全球金融巨头的高楼办公大厦就在附近。
这一带,也可能是亿万富豪在新加坡设立家族办公室的地点,还有UBS和贝莱德等金融巨头在此管理着超过4万亿美元(约5.4 万亿新元)的资产。
新加坡最基本的角色还是航运和国际过境枢纽,每天有数百艘船停靠在这个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等待装卸货物。二战后,莱佛士坊(Raffles Place)迅速成为钱币兑换商设店的理想地段,因为它距离新加坡河的入海口不远,许多船员需要将手头的现金换成本地或下个目的地的货币。
“他们一靠岸就来这里,” 阿杜尔说。他的叔叔在1980年就在雅吉开设了他这家名为City Money Changers(城市钱币兑换商)的店面。
尽管数码世界的挑战越来越严峻,阿杜尔的合伙人、55岁的穆罕默德 (Mohamed Rafik) 对钱币兑换的未来表示乐观。他认为,仍有新店加入这个市场,说明这一行依然能继续生存。
根据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 报告显示,目前仍有新的钱币兑换店加入战场,不仅在雅吉这样的传统地带,也在知名旅游区如圣淘沙以及组屋区商场出现,显示需求已遍地开花。
“钱币兑换业不会消失,” 穆罕默德自信地说,“数字钱包虽然吸引人,但这些公司也有营运成本,最终可能会提高费用。” 此外,许多使用现金的旅客不愿承担信用卡公司收取的汇率差价和外币交易手续费。与金融机构相比,薄利经营是钱币兑换商的优势。
对40多岁的教师吴女士来说,现金让她在旅行时更有安全感。“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学会使用现金和处理交易,最好让他们看到真正的钱‘转手’的过程,”她说,“我不想‘啲’一声就支付了,而孩子们却完全不清楚自己花了什么钱。”
没有保安设施的大宗钱币兑换交易
据这些钱币兑换店的店主透露,每天的现金流可高达50万新元。如此大额现金流,人们或许以为商场里应当有警察或保安。实际上,店主主要依赖遍布全岛的约9万个监控摄像头来确保安全。他们也彼此照应,随时对可疑顾客提高警觉。
过去,新加坡监管机构曾关注这一行业的洗钱风险。2016年,新加坡金管局(MAS)曾点名莱佛士坊一间钱币兑换店及数家银行,指它们卷入马来西亚国家主权基金1MDB丑闻。调查发现,该兑换商在风险控制上存在漏洞,未能识别金钱背后的获利者。
根据现行金管局规定,兑换商若进行超过5000新元(约2.75万人民币)的现金交易,或来自可识别来源(如银行账户)且超过2万新元的交易,就必须对客户进行身份核查和保留交易记录。据金管局网站发布的《国家洗钱风险评估报告》显示,根据现金密集的特性,这一行业的洗钱风险属“中等”, 不高也不低。
在这一行干了40年的哈利姆坦言,行业前景并不乐观。他的交易量如今只有疫情前的一半,竞争加剧压缩了利润空间,而汇率大幅波动更可能让手中现金一夜贬值。他认为,数字支付只会加速普及,“这行只会越来越难做,”他说。不过他仍坚信,实实在在的现金在每个人的钱包里,始终会保有一席之地,世界不会完全数码化。
另一位现年60多岁的资深兑换商塔米姆(Thamim A K)则显得格外淡定。他从事钱币交易已逾40年,历经市场起伏,对行业前景依然充满信心。“我什么都见过,各种货币、各种波动,”他说,“现金生意还在,甚至还在增长——它正与数字支付并存、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