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7)在不断增长的不同年龄层的心理健康需求下,新加坡迎来了首个以“数字创新重塑心理健康未来”为主题的公众展。7月11日,主题为“探索心理健康的数字边界”展览,由杨文锦思维科学中心(Yeo Boon Khim Mind Science Center)呈现,于亚历山大医院内的“李张治华基金会思维艺术体验馆”(D.S. Lee Foundation Mind Art Experiential Lab,简称MAELab)展出。
2024年8月,新加坡国大医学组织获李张治华基金会300万元慷慨捐赠,以促进本地心理健康研究。为致谢支持,该实验室正式以李张治华基金会命名,继续以推进心理健康创新和公众参与为核心使命。此次展览,是李张治华基金会“心艺体验实验室”的第四次策展。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张治华医生(Dr Della Suantio Lee)长期致力于推动心理健康议题,强调“心理健康并非次要,而是基础”。
展览开幕典礼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组织(NUHS)首席执行官杨啟源教授(Prof Yeoh Khay Guan)及张治华医生共同主持,吸引了逾80位与会者,包括医疗专业人士、社区合作伙伴及青年代表。新加坡心理科学中心主任黄志明副教授(Assoc Prof John Wong Chee Meng)在致辞中强调,在推动心理健康普及与心理韧性建设方面,亟需创新手段与跨界合作。

回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根据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IMH)与国大-NUHS心理科学中心的数据,每三位新加坡人中就有一人将在一生中经历心理健康问题。面对跨年龄层日益增长的需求,此次展览聚焦于数字工具如何在改善医疗可及性、推动早期筛查及补充传统治疗方面发挥作用。
展览围绕新加坡社会对“数字健康”兴趣的日益增长,展示了从AI心理治疗聊天机器人到脑机接口、再到数字疗法等多项前沿科技,如何在诊断、干预与护理方式上重塑心理健康的可能性。

展览分为五大主题展区,每一区域提供不同的视角和参与方式:
- 导览区介绍当下的数字心理健康格局,呈现已面市的多样化工具;
- 数字生物指标区则关注认知监测、心理筛查与脑力训练等新技术;
- 心理韧性区探索数字平台与艺术表达如何帮助建立情绪弹性;
- 数字疗法区则展示经临床验证、可用于辅助传统治疗的数字干预方案;
- 未来展望区引导参观者思考数据隐私、可及性与伦理发展等问题。
其中,数字生物指标区尤为引人关注,重点展示AI驱动的早期检测工具,例如分析语音、反应时间与脑电波,以快速评估个体的认知与情绪状态。参观者可体验“Wonder Tech”语音情绪分析系统、Neurowyzr开发的网页认知评估工具“Digital Brain Function Screen”、15分钟专注力测评工具“MOXO”,以及通过脑电反馈与互动游戏结合的“Neeuro”认知训练平台。

展览特别设置了一个“童心创作”环节,展出由脑性麻痹儿童创作的数码画作。他们用色彩和形状讲述了自身的坚韧与希望,在开幕当天亲自向张治华医生讲述创作灵感。张医生的鼓励与亲切问候,为展览增添了一份动人心弦的温度。
打造公众对话与行动的平台
“人际连接始终是心理健康护理的核心,但数字工具能在改善可及性、减少污名化与促进持续照护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国大心理科学中心老年学专家兼外展主任Surein Sandrasageran先生指出,“我们应将科技融入护理体系中,而非取代人本关怀。”
通过连接科研成果、个体经验与技术创新,《探索心理健康的数字边界》明确传达一个理念:科技并非取代传统医疗的工具,而是推动其进化的重要路径。
展览之外的催化力量
张治华医生表示,希望这次展览成为一个思想、科研与跨界合作的催化起点。事实上,该基金会对心理科学中心的支持不仅限于MAELab,其捐赠也促成了“李张治华心理健康与数字科技讲座教授席位”的设立,旨在推动AI、数字平台与心理科学融合研究,提升医疗可及性,拓展人类对大脑与心智的理解。
“我希望这项支持能够成为一个催化器,推动大胆构想、有影响力的研究,以及全新视角去思考如何支持心理健康。”张治华医生在致辞中如此表示。这一愿景正是基金会捐赠背后的核心精神——走出展厅边界,激发持久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