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工业转移 空气污染东...

中国重工业转移 空气污染东降西升

19375

(2025.07.18,新加坡)自2013年中国宣布“向空气污染宣战”以来,空气质量改善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多家外国媒体报道,中国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较2015年平均下降了36%,成果令人瞩目。

然而,在取得整体进展的背后,南部与西部地区的空气质量却出现反弹迹象。数据显示,广西、云南和新疆的PM2.5浓度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2%、14%和8%。这种区域性恶化趋势引发了关注。

除了部分地区受到短期天气因素影响外,污染反弹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近年来,钢铁、煤化工等高污染重工业逐渐由东部沿海向能源资源更为丰富的西部和南部省份转移,导致当地污染负荷加重。

针对这一趋势,知名环保期刊《地球对话》指出,要改善这些地区的空气质量,必须从结构性调整入手:将更多可再生能源并入电网、推动工业流程从煤炭依赖向电气化转型,并持续扩大清洁能源的产能利用。这不仅是区域治理的当务之急,也是全国性绿色发展的关键一环。

中国空气污染重心向西移(图源:网络)

根据芝加哥大学的 “空气质量寿命指数”,从2014年到2022年,中国的PM2.5平均水平下降速度全球最快。去年,全国近四分之三的城市PM2.5低于国家的 35 µg/m³ 限值,整体而言,比2015年下降了36%。这一成果得益于多项措施,包括对燃煤电厂的改造。

但中国的空气污染治理集中在东部地区,对西部的处理相对忽略。国务院在2013年发布的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京津冀地区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城市设定了PM2.5减排目标。2018年又发布另一项计划,重点改善京津冀、长三角以及黄河中游的汾渭平原的空气质量。这三个区域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重工业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珠三角由于长期稳定达标,从计划中剔除。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PM10等主要污染物的水平或降或保持稳定,然而,在部分西部和南部省份,空气污染上升。

广西、云南和海南的PM2.5浓度分别上升了32%、14%和11%。新疆上升了8%,年均浓度达到70微克/立方米(µg/m³),超过河南,成为全国PM2.5污染最严重的省份。其数值是国家标准的两倍,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建议的14倍。去年冬天,河南安阳的PM2.5数值在省内最高,达到72.7微克/立方米。商丘和新乡曾经七天遭受最严重污染,峰值超过160至180微克/立方米。

据总部设于芬兰的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分析,这些增长主要来自人为排放,而非天气因素。

《地球对话》指出,近期华西和华南污染加剧主要有三大原因:区域内钢铁、有色金属和煤制化学品等高耗能产业产量增加、节日期间烟花燃放。以及春季农田焚烧秸秆以备耕种。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华西地区粗钢、生铁和10大有色金属产量同比可观增长6%,而在华东,这三类产量均出现小幅下降。在新疆、内蒙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省份,煤电扩张的速度超过清洁能源。尽管热能发电占比下降,整体能源转型仍不足以抵消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扩张带来的额外污染。

目前中西部钢铁生产主要还依赖传统的高炉“长流程”,而非较清洁的“短流程”,这源于当地矿石和煤炭资源丰富,加上可利用的废钢供应不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西部今年一季度生铁产量增长几乎是粗钢的两倍,主要集中在宁夏、广西和汾渭平原。

此外, 受煤价下跌和能源安全压力推动,西部地区的煤制化学品项目也在扩张,传统工业如制造焦炭、煤炭气体化在中西部的增长最为显著。化工行业作为少数仍在增长的高耗能产业,本身就是重要的污染源。

华南地区的空气质量还受到传统习俗影响。春节期间,广西空气质量显著恶化,主要是烟花大量燃放加上静稳天气造成烟雾滞留。今年年第一季度,广西PM2.5浓度达41 µg/m³,为三年来最高。大年初一,即1月29日,广西3个城市出现极重污染,南宁PM2.5浓度峰值曾达1632 µg/m³,玉林浓度达428 µg/m³。

2月11日,广西东南部6个县因重污染被问责。调查显示,这些县均为传统农业区,污染源包括秸秆焚烧、使用散煤及燃放烟花。其它长期污染源还包括农业残留物露天焚烧、工业设施排放超标、小锅炉淘汰滞后等。

污染上升也反映出煤制化学品、钢铁等重工业向能源丰富的西南部地区转移。自2020年起,中国加强了西部开发,优先审批能源资源类项目。2024年国务院鼓励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梯次转移。西部电价因可再生能源条件更好而低于东部,西迁具明显成本优势。据《中国能源报》报道,这使西部在产业竞争中具备吸引力。

今年3月,国家能源局为制定 “十五五”计划提出“西电西用”的新思路,意在引导高耗能产业在可再生能源最丰富的地区集聚。同时,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扩展将使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面临更高环境成本,也促使它们向西部转移。

产业西移原本意在推动清洁能源与工业之间协调发展、降低碳强度、实现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目标,不过却带来了如何治理非重点防控区如南部与西部环境恶化的新挑战。

中央政府已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目标是在2035年之前将年均PM2.5控制在25 µg/m³以下,较现行35 µg/m³标准显著收紧。若以2024年全国数据为基准,PM2.5 需要整体下降逾10%。

《地球地球》强调, 随着非重点区域空气污染上升,2026 至2030年国家层面的对策必须兼顾产业空间布局与区域环境联动治理。未来,区域间的竞争应不以牺牲某方环境为代价,绿色发展要成为战略核心,从而实现生态改善与经济增长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