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1,新加坡)今年是新加坡建国60周年,三江会馆特别举办了系列讲座。上周六(4月26日)下午,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杨建伟教授受邀主讲“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专题。讲座在三江会馆礼堂举行,现场气氛热烈,听众包括商界领袖、企业家、学术界人士及华社代表。杨教授以生动、犀利且富有逻辑的演讲风格,从全球局势谈起,层层铺展,深刻剖析了中国企业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出海东盟的机遇与挑战,赢得了现场掌声。

全球秩序动荡中的新窗口,地缘与供应链重构
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在过去数十年为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奠定了基础。但近年来,这一秩序体系正遭遇剧烈动荡。美国发动的关税战、贸易战,不仅冲击了全球供应链体系,也标志着美国霸权体系的式微和全球化浪潮的收缩。尤其在2025年4月2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动新一轮全球关税风暴,对全球贸易伙伴纷纷开刀,连盟友亦不能幸免,这给全球贸易和经济前景又增添不确定性。
在此背景下,全球产业链加速重塑。中国企业与在华外资企业纷纷寻求布局调整,不再单一依赖本土生产,纷纷探索“China+1”模式,东南亚成为首选。杨教授指出,供应链重构不仅是生产力迁移,更是一次区域经济力量的深刻重组。
据中国工信部统计,截至2024年底,已有近9000家中国企业在东南亚落地。预计2024年至2034年,将是中国企业大规模出海东盟的黄金窗口期。
为何东盟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首选?杨教授归纳了几点:首先是区位优势,东南亚地处中国南部,与中国市场距离近,物流链顺畅。其次是人口红利,东南亚整体人口超过6.7亿,年轻劳动力充足,消费潜力巨大。此外,东盟的热带作物、矿产资源与中国制造业形成良好互补关系,多国推出的投资优惠政策也为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撑。而更重要的是,面对全球供应链单一依赖的风险,东盟成为各国多元化布局的天然选择。
东南亚格局:五国领跑,多国差异
杨建伟教授特别强调,并非所有东盟国家都能同等受益于这波浪潮。随着时间推移,东盟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化现象: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成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国家。
越南依靠毗邻中国的地理优势,迅速承接了大量电子制造业转移;泰国则凭借完备的汽车产业链,继续巩固其“亚洲底特律”的地位;马来西亚的槟城地区,早在1972年便引入英特尔等电子企业,如今已发展为东南亚半导体和高科技制造中心。新加坡依托金融、科技与航运枢纽的综合优势,吸引了大量高附加值项目;而印尼则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在上游产业链布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家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政局不稳或政策不透明,在这轮产业转移中未能充分受益。杨教授指出,东南亚虽然整体机遇巨大,但内部发展极不平衡,中国企业出海时必须因地制宜,精准评估各国国情。

杨教授说,对于出海的中国企业,东南亚有其复杂性,他们要经历政治、经济、文化的三重考验。东南亚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更深植于政治体制和文化背景中。区域内既有新加坡、文莱这样长期稳定的高收入国家,也有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中等收入国家,另有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仍处于低收入阶段的国家。政治体制上,民主制、军人政权、社会主义国家和君主制并存,新加坡和文莱政局长期稳定,而泰国和缅甸则时常因政变或社会动荡而动荡不安。
在文化与宗教层面,小乘佛教在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广泛信仰,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印尼、文莱占主导地位,而菲律宾则以天主教为主导,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性。各国语言多样,文化传统深厚,外来企业若忽视这种文化与宗教差异,往往难以深度扎根。杨教授特别提醒,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尊重当地文化,理解社会习惯,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
新加坡的双重角色:承接与超越
在这场供应链重组的大潮中,新加坡扮演着双重角色。作为东盟中最发达的经济体,新加坡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开放的政策环境,成为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布局的首选平台。大量企业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辐射周边市场,新加坡因此成为真正的“区域桥梁”。

然而,作为高度外向型经济体,新加坡同样面对全球化退潮带来的挑战。面对这一轮关税风暴,政府关注全球贸易体系和经济对新加坡的影响,同时提醒企业要准备面临冲击,呼吁国人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可预测且基于规则的秩序正在消退。
在如此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下,杨建伟教授指出,企业家的成败关键,不在于短期的执行力,而在于战略判断力。他建议,当前阶段企业必须持重保守,静观其变,在局势未明朗时避免盲目扩张,保持充足的现金流。同时,企业内部应建立三重沟通机制:通过董事会制定清晰的应对方案,通过外部咨询委员会引入独立判断,通过员工大会增强内部凝聚力,不隐瞒不确定性,共度难关。
此外,企业家必须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未来2至5年,世界经济和地缘局势都可能处于高度波动状态。只有那些具备战略耐力、能够动态调整布局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持久战中胜出。
在中国企业出海东盟的大潮中,东南亚获得了历史性的窗口期,但这不仅是资本、技术与资源的竞赛,更是对企业判断力、文化适应力、政治敏感度的全面考验。新加坡在这场大潮中承担着连接与引领的双重角色,既要承接机会,也需抵御风暴。
未来十年,是属于东盟的十年,也是属于那些能审时度势、沉稳前行者的十年。在地缘政治深刻变化、经济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企业唯有以智慧为舵、以韧性为帆,方能在新世界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