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到马斯克:劳动的意...

从马克思到马斯克:劳动的意义

16751

文:宋娓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一个属于所有劳动者的节日。

这个节日起源可以追溯到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35万人走上街头发起大罢工,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三年后,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通过决议,将每年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以此向全世界宣告:劳动者应当拥有尊严,应当享有自由与体面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跨越两个世纪的两位人物——19世纪的马克思与21世纪的马斯克。

十九世纪的马克思,见证了工业革命如何一边释放生产力,一边异化了人的劳动。资本如潮水般膨胀,机器轰鸣不息,而工人却被困于流水线的单调劳动中,失去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掌控。劳动不再是创造与表达,而沦为资本增值的工具。他写道:“劳动是人的本质。我们厌倦的,从来不是劳动本身,而是被剥夺了意义的、被异化的劳动。”他也提醒:“如果有一天你真的不再从事任何工作,你会发现,那种彻底无所事事的状态,比辛苦更难熬。”

劳动是人的本质,你讨厌上班是因为你的劳动被资本异化了。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不再从事任何工作的话,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和无聊。—-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所揭示的,不是对劳动的否定,而是对劳动尊严的呐喊。他希望人能通过自由而有意义的劳动实现自我、改变世界,而不是沦为工具的奴隶。劳动,不该是压迫,而应是实现。

而在今天,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正带来另一种形式的“劳动失落”。曾几何时,我们满怀憧憬地相信科技将解放人类:让我们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追求兴趣、享受生活。但现实是,机器取代人力的速度远超预期,算法正在重塑社会分工结构,我们并没有赢得更多的剩余时间。人不再是被压榨的劳动力,而是被边缘化为“无用的人”。不是被剥削,而是被边缘化。

当AI能写文章、能编程、能绘画、能诊断疾病,我们开始质疑:人还需要劳动吗?一个不再需要人类工作的社会,真的会更美好吗?

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人真正失去劳动的机会,那将不是自由的到来,而是存在感的崩塌。人类真正恐惧的,从来不是辛苦的工作,而是“无意义的生活”。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人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是个体参与社会、表达自我、实现价值的通道。

回看人类文明的演进,其实始于一次次“有意识的劳动”。从最初用石头击打野兽取食,到制造生产工具、耕作土地,再到创造语言与制度,劳动始终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正是因为我们会劳动,人类才得以创造文明、书写历史。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伦理启发。一位机器人护工可以照顾病人、回应对话,缓解劳动力压力。但如果有一天你睁开眼,发现身边满是“智能助手”,它们嘟嘟嘟地精准运作,你会突然意识到:我是主人,还是它们程序逻辑中的一个变量?

相反,当你亲手烫好一件衣服、清理一块污渍、组装一张桌子,那些微小的成就与汗水,带来的结果更是一种真实的满足感。当我们专心做好一件小事,也在释放压力、稳住情绪。这种成就感源自“人力”本身的不可替代性,是“我做到了”的存在实感。

世界富豪马斯克,仍然喜欢工作

哪怕是已然财富自由、科技登顶的埃隆·马斯克,也没有放弃劳动。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亲自参与设计、审核代码、推进产品。他坦言:“让我停止工作,那比死还难受。”对他而言,劳动不是谋生工具,而是表达生命热情、改写世界结构的方式。这或许正是劳动的最高境界。

从马克思到马斯克,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对劳动有着共识:人类不能,也不应放弃劳动。即使机器无所不能,劳动仍是人类最不可替代的能力与权利。

今天,数字经济席卷全球,从政府到企业都在接受新经济的运作逻辑;从家庭到个人,对价值和财富的理解也不再陌生。远离刀耕火种,资产存于“云端”,数码科技模糊了劳动的边界,我们面对着新的挑战:在智能时代,我们的劳动该向何处去?我们的价值,又从何而来?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劳动的外衣在变,但内核依然如旧。人类始终渴望通过双手与头脑,创造有意义的世界。这,正是劳动不可替代的原因。劳动,是人性最质朴的表达,是改变世界的方式,也是我们在这世界上,留下痕迹的方式。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但我们要知道,社会从不是在便利中前进,而是在变革中前行。而变革的发生,始终离不开人类的劳动与创意,热情与责任。

当我们还拥有劳动的能力,请珍惜它;当我们渐渐失去劳动的能力,愿我们依然保有—— 战胜困难的勇气,坚守信念的力量,以及——继续选择热爱的自由。

工作着,是美丽的,这其中,蕴藏着人类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