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4, 新加坡)狮城政府宣布,将原定于2030年实现本地生产全国30%营养需求的“30·30愿景”推迟至2035年,并重新设定更具体的农产目标,聚焦于“纤维”和“蛋白”两大类别。这是经过为期一年的政策检讨后作出的调整,旨在应对本地农粮产业所面临的经营和发展挑战。
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部长兼贸工部主管贸易关系部长博海燕(Grace Fu)于今天在亚太农业食品创新峰会(Asia-Pacific Agri-Food Innovation Summit)上致辞时,公布了已上新目标与相关新举措。
她表示,政府将探索新的方式协助本地农场提升产量与降低成本,包括研究建立一个可容纳多家农场的多租户设施,集中提供公共设施与共享服务,以减轻生产开支。
根据新目标,到了2035年,新加坡计划本地生产全国消费量的20%“纤维”食材,包括叶类与果类蔬菜、豆芽及菇类等可商业化种植作物;同时,本地“蛋白”生产,涵盖鸡蛋及海产,将占国内总消费量的30%。
目前,新加坡食品局(SFA)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纤维类食材的本地产量约占8%,蛋白类为26%。其中,本地鸡蛋占总消费的34.4%,本地海产约为6.1%。
食品局指出,“纤维”类别的定义已调整,不再包括根茎类蔬菜,因此统计比例与以往数据有所不同。
高科技农企面临多重挑战
新加坡是在2019年首次提出“30·30愿景”,当时高科技农业与创新种植技术吸引投资热潮。然而,近年行业发展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疫情引发的供应链中断、能源与人力成本上升、融资环境趋紧等,都导致部分农企停业或延迟项目。
部分高科技种植与水产养殖业者如VertiVegies、I.F.F.I等已关闭或搁置计划,2024年约四分之一的海上养殖场退出市场,原因包括运营成本上升及需缴纳海域使用费等。
傅海燕表示:“新加坡的农粮食产业与全球同行一样,面对供应链波动与通胀压力。虽然一些企业退出市场,但也有许多新创公司加入,我们仍将继续支持产业转型。”
她说,新加坡将以四大策略强化国家粮食安全,包括多元进口来源(目前新加坡从180多个国家进口食品)、本地生产(通过技术与政策支持提升产能)、战略储备(储备保质期较长的粮食,如大米、冷冻鸡肉、罐头等),以及全球伙伴关系(通过政府间协议确保关键食品贸易畅通)。
今年10月份,新加坡就已和越南签署稻米供应协议,并与纽西兰达成基础食品合作协议。傅海燕指出,类似合作可避免出口禁令重现,例如邻国马来西亚在2022年曾暂时禁止鸡肉出口等。
探讨共享型农场设施降成本
为解决城市农场高成本问题,食品局正研究建设“多租户农业设施”的可行性。该设施或由政府主导,容纳陆基水产、温室种植等多类农场,共享水电、包装加工与物流服务。
食品局局长陈志荣(Damian Chan)则表示,这类设施有助于降低生产及启动成本,简化监管程序,未来可能成为全球首创。研究预计需时一年至一年半,已开始与潜在农场业者接洽。
该计划独立于林厝港高科技农业园项目,后者原定于2020年启动,但因规划及建设延迟,预计需进一步调整。
此外,新加坡虽然于2020年成为全球首个批准培植肉(cultivated meat)产品销售的国家,但近年来全球替代蛋白产业因成本高、消费者接受度不足而发展放缓。傅海燕因而表示,培植肉及植物基(plant-based products)产品暂时不会纳入短期粮食安全策略,但政府将持续投入研发与产业建设,为未来可能的普及化作准备。
食品局表示,随着农粮产业结构转型与政策调整,新加坡将以更加务实的方式继续推进“可持续、自给与安全”的粮食体系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