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新加坡)9月初,于中国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SCO)峰会上,中国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在上合成员国投资建立总装机容量为 10 吉瓦(GW)的太阳能和 10 吉瓦的风电设备。新能源专家认为,此举一旦落实,不仅将增强中国开发商的国际地位,同时会激励上合成员国设定更高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和愿景。
上海合作组织目前有八个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相较 2019 年以来,中国在上合成员国投资的 1 吉瓦太阳能和 0.3 吉瓦风电,这道协议的规模上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对铺设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力量 2 号”天然气管道至其境内,虽尚未明言同意,但已默默承诺,专家告诉总部在伦敦的能源新闻平台《碳简报》。
“中国最近应承在上合国家开发 10 GW 风电和 10 GW 太阳能项目,这可能是其参与海外能源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柳力(Lauri Myllyvirta)指出。他也是设于芬兰的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的首席分析师。
据专家估算,10 吉瓦太阳能连同10 吉瓦风能大约可为 400 至500 万户普通家庭提供一年的电力,所需的太阳能电板覆盖约 200 – 400 平方公里。而风能方面,所需风力涡轮机介于5,000 至1万台,分布范围达数千平方公里。
“中国制造商虽长期几乎垄断全球的太阳能设备供应,但绝大部分利用这些设备的项目,中国并没有参与开发或融资。中国的新承诺,能让中国电力企业和开发商不仅出口设备,还能拓展海外业务,并利用他们在国内累积的经验,加快海外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建设,为当地带来巨变,” 柳力展望说。

目前,中国在海外参与清洁能源发展,主要做的是竞标供应。新承诺提供了契机,让中国与上合国政府展开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而不仅仅限于某些特定项目。他补充道。
绿色和平东亚海外能源投资项目负责人李雨潇指出:“‘10+10吉瓦’的目标将带动风电与太阳能产业链全面运作。外界虽然较为关注这一协议对中国清洁能源产能的吸纳,但协议中明确提出的‘技术转移’与‘经验交流’等内容,意义更显深远。”
苏世民学院驻英国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谢成锴指出,上合组织峰会提出设立‘能源与绿色产业合作平台’以及一个新的开发银行。“尽管这些倡议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在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项目和金融整合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这显示出中国在推动多元化发展、巩固其全球能源与金融影响力方面的积极努力,” 谢成锴补充说。
他列举 “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工程,大概率能重启是一个明显信号。虽然合同金额、建设时间表或具体输气量都还未公布,他相信这次与经过多年政治谈判才敲定条款的‘西伯利亚力量1号’类似。”第二阶段建设已由停滞状态转向推进,”他肯定地说。
“如果项目最终落地,将每年输送中国500亿立方米天然气,俄罗斯在中国天然气进口量中的占比在2030年左右将达到三分之一,” 他预测。
“印度参与上合组织,展现其推动能源合作的意愿,中国则希望借此推动绿色技术合作,” Ember亚洲能源分析师鲁奇塔(Ruchita Shah)指出。“印度要促进绿色技术贸易与知识共享,但同时又要保护其本土供应链,创造本地价值,而非单纯扩大进口,” 鲁奇塔接着说。Ember是一家总部位于伦敦的全球能源智库。
巴基斯坦可再生能源联盟首席协调员奥迈斯(Omais Abdur Rehman)指出:“美国阻止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合成员国有意建立一个与美国平行的全球体系,中国尤其感到需要一个替代方案。”
“气候合作成为上合天津峰会核心议题。中方提出设立 ‘上合组织开发银行’, 并承诺提供 20 亿元人民币(约3.62 亿新元)无偿援助及 100 亿元(约18.06 亿新元)贷款。然而,峰会仍未制定联合气候行动或紧急救援的具体机制,” 奥迈斯感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