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0,新加坡)东南亚地区多年来都忧心其海洋渔业资源将因过度捕捞而枯竭,但最近一份有关此一课题的调查报告指出,东南亚的渔业状况优于全球水平,被滥捕的鱼类较少,而未被充分捕猎的鱼类则较多。
该报告发表在《渔业科学》期刊上,文章指出东南亚渔业资源仍相对丰富,有43% 的海洋鱼类 “仍未被充分捕捞”,即没有灭绝的危险,数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渔业科学》是一份于日本发表的学术期刊,其研究论文都经过同行评审,所涉题目有关渔业科学及相关学科,内容围绕海洋和淡水环境。
该报告取材自2018年至2022年间,东南亚11 国政府和学术人员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进行的105项资源评估。这些评估涵盖了远洋鱼类、近岸金枪鱼和底栖鱼类,这些鱼类分别有63%、50% 和38% 被评为 “未被充分捕捞”。

报告指出,东南亚的鱼产量、捕捞次数和消费水平虽然都相当高,但渔业资源仍保持健康充足,这可能是因为该地区生物具丰富多样性以及渔业以小规模为主并且关心生态和对环境较友好。
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有报道说东南亚沿海水域的捕捞活动过多,并归因于渔业产能过高、市场对海鱼有高需求以及人口增长。这导致许多人担心东南亚的鱼只可能日益稀少。
“东南亚的渔业资源依然丰富,” 报告作者、日本北海道大学渔业科学教授松石隆(Takashi Fritz Matsuishi)告诉《Mongabay》。“ 尽管长期以来许多研究都说该地区存在过度捕捞问题,但这些说法并没有全面的量化评估作为根据。” Mongabay 是美国一个非营利性有关环境科学与保护的平台。
东南亚11个国家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总面积接近9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陆地疆域。这里的水域是世界上生物最多样的系统其中之一,有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和河口三角洲等多种生态环境。
松石的研究发现,东南亚43%的鱼类资源处于“未充分被捕捞”状态,是联合国粮农组织2024年报告中全球平均11.8%水平的3.6倍。相比之下,该地区33%的鱼类被评为“被过度捕捞”,低于全球的37.7%。另有24%为 “仍可持续进行最大捕捞”,低于全球的50.5%。
报告引用粮农组织数据称,东南亚的渔业产量自1950年以来稳步增长,并在2010年代后期持续上升。1993年至2022年间,该地区渔业产量增长了710万吨,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到2022年,东南亚的渔业产量达1800万吨,占全球产量的19%。印尼、越南和缅甸是该地区的主要捕鱼国。
研究指出,东南亚有约940万人从事渔业,占总人口的1.4%,是全球平均的三倍以上。东南亚的人均海鲜消费量为每年37.5公斤,几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主流媒体经常专注于悲观叙述,比如 ‘渔业资源衰退’ 或‘气候变化正在减少某些物种的捕捞量’, ” 松石表示。“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正如我们研究所示,整个地区的渔获量仍在上升,进行持续性捕捞完全有可能。令渔民认为自己在破坏生态而感到内疚,其实是一场误会。”
该研究的乐观发现 “教人意外并值得关注”,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SEAFDEC)秘书长、渔业生物学家林塔玛希索恩(Suttinee Limthammahisorn)告诉Mongabay。“尽管区域内不断有警告说鱼类资源枯竭,但渔业产量依旧在增长,这一对比非常突出,“ SEAFDEC是一个跨政府机构,秘书处设在泰国,其职责为促进东南亚地区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塔玛希索恩表示,政府与渔民共同管理渔业资源的“共管模式”是维持渔业产量的关键。她指出,该研究从多个来源提取全球和区域数据,增强了其论断的可靠性。不过,她也指出,在一些国家,报告可能因为有关小规模和兼职渔民的数据不足而有缺陷。“这些缺失也许不能完全反映渔业的真实情况。”
松石呼吁东南亚各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保护当前仍然健康的渔业资源。“我希望各国政府能够认识到,东南亚的渔业资源并未衰退,应有信心地实施政策,维持当前资源的健康状态。” 他强调必须防止非法捕捞,并避免与区域外国家进行合资项目,这些项目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发。“东南亚的渔业资源必须坚定地由本地区国家管理和管辖,”松石说。
它还提醒各国政府关注那33%已被过度捕捞的鱼类,并警告称,近海地区的持续过度开发可能威胁到渔民生计,破坏为6.81亿东南亚人口提供食物安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