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南洋第一小楷 孔...

人物专访:南洋第一小楷 孔令广书法家

51869

孔令广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后裔,曾任新加坡孔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虽贵为孔子后裔,在国外还是得靠自己。他没有大学文凭,也不能讲英文,来新加坡的头几年非常艰苦,白天他和太太打理“孔府家面” 餐饮,业余教学生书法。无论怎么辛苦,他从来没有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在新加坡定居下来后,前几年他搬迁去了义顺的新居。现在,孔令广以研习书法为全职,孜孜矻矻,无问寒暑,如同一个墨痴,尽情在黑白天地挥斥方道。

本期《时代财智》约访了南洋第一小楷书法家——孔令广先生,以下是我们的记者与书法家的对话内容,文章由问答形式(Q&A)呈现给大家。

Q1: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经济时代,很多人都拿着智能手机,用键盘传输信息,传统的文化艺术相对没落。在您看来,这对书法到底是挑战,还是机遇?

A1: 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传统时代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紧随时代潮流,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各类传统文化艺术领域也正在进行一场新的革命。

在此之下,互联网产生了特有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或前卫,或时尚。总之,这些思维方法都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殊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新时代就不能再用旧思考方式来思考问题,否则无法适应。

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属于新兴思维,没有规范统一,因此,现在各种自媒体,用键盘传输信息,使传统的文化艺术相对的不是走向没落,而是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遇。在新的思维方法互联网的大时代下,我们需要以互联网思维方法来看待问题、解决应对问题。传统文化艺术也更需要以互联网思维来进行改革。因此,了解互联网思维,无论是对一个普通人,还是艺术家而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汉字书法可谓世界艺术之奇葩,绝无仅有。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开拓和发挥的广阔的疆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汉字、书法艺术,传播民族文化艺术精粹,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预言家断言,21世纪是中国腾飞的时代,那么也是中华文化在全世界一展魅力的黄金季节。因此,我认为,在21世纪互联网新思维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书法艺术也必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是在全世界散发出恒久生命力的最佳时机!

Q2: 新加坡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很多人说,新加坡是“文化沙漠”,您认同这个说法吗?

A2: 提起新加坡这个移民岛国,人们马上会想起她的美丽富饶、安全干净和严刑峻法的世界花园城市。

这个被很多人称为“文化沙漠”的国度,其实它深得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新加坡国内,华人毫无疑问是新加坡的主体民族,华人占新加坡总人口的75%,因此华族文化也应当是新加坡的主体文化。在新加坡,当地人最信奉的宗教信仰是佛教,佛教是新加坡的第一大宗教。信仰佛教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33%,而且新加坡的佛教属于北传佛教,也就是与中国大陆的佛教传承一脉相传,属于中华文明传统的佛教文化范畴。

除了信奉佛教之外,比较出人意料的是新加坡还有很多民众信奉传统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根据统计,新加坡信奉道教的民众达到了总人数的11%。中国传统宗教道教,即便在发源地中国大陆,如今的影响力也非常小,而信奉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但新加坡在这方面的传承的确出人意料。

其次就是受儒教文化影响的一大批华人族群,儒家思想在华人族群中无处不在,已渗入每个华人的骨髓里。

而新加坡信奉基督教的人数只有18%,这个数据与信奉中国传统宗教佛教和道教以及儒教的人数相比,显然是非常少的 。

除了宗教信仰之外,新加坡的华人大多数都讲普通话,对中国话的传承引导了新加坡年轻华人更容易接受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在新加坡政府和社会非常强调家庭的作用,也推崇国家观念,这一点是非常符合中国儒家思想的。

而在民间,新加坡人也会过农历新年,每到传统节日期间,全国各地也举行传统的舞狮游龙活动,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相互祝贺,庆祝传统节日。

从以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新加坡人在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对家庭和国家的看法,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等诸多方面都与中华的传统文化相契合,并没有偏离而走向西方。

所以无论是从民族构成还是文化的传承上来看,新加坡毫无疑问是一个传统的华人国家。至于很多人将新加坡归入西化国家行列,显然是不准确、不切合实际的。

由此看来,说新加坡是“文化沙漠”的国家,我并不认同这个说法。

看似“文化沙漠”的新加坡,从信仰儒、释、道人群比例来看,新加坡在中国之外的世界众多国家当中,它是真正吸取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髓的一个国家。

Q3: 你如何看待除了传统书法以外的现代自创字体?

A3: 中国汉字书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为中国所独具,它标志着东方文化的身份,是全球华人的骄傲。它装着中国从古老到现在的一个完整的世界。

无论是传统书法还是现代书法,对于一幅书法作品好坏的评价,首先是以汉字为依托,以传统书法艺术碑、帖为根本,经过一生孜孜以求的勤学苦练,才能慢慢步入中国书法艺术的神圣殿堂之中。

那些所谓的借鉴或吸收其它外来艺术元素,偏离了以汉字的书法艺术,像鬼画符一样的乱画一通,那一定称不上是中华书法艺术,终究会被社会和历史所淘汰。

另外,在大众人当中,真正能懂得书法艺术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自古以来,书法艺术也都是上层的小众人群所收藏和欣赏的产物。所以,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的伪书法家,他们不老老实实在传统书法艺术中临摹学习、吸收借鉴,而是凭空乱造,急功近利,朝秦暮楚,其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品质低劣,毫无艺术价值,迷惑并误导了一大批不懂书法艺术的人群,这些伪书法家终究也是会被社会和历史所淘汰。

Q4: 要让书法得到更广泛的推广,那么在华族文化、艺术家本身、书法本身,这三者之间,应该先推广哪一方面?

A4: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线条为表现形式手段的造型艺术,是中华民族璀璨的艺术瑰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子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古代君子立身的四个原则,也可视为人生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为学始于立志,致力于道德修为, 终于优游于艺术境界。

它又是一门艺术,也是生活的一门哲学,更是一门做人的学问,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说过:“心正则笔正”,练习书法时的静心、静气、静神,仿佛让您走在寂静的幻觉中,为灵魂找到一个永恒的归宿。

毫无疑问,自然是先推广“书法本身”这一方面。

个人的机遇发展

Q5: 您在什么情况下来到新加坡?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

A5: 我当时能来新加坡,是一幅对联给我带来的机遇………

初到来新加坡,是举目无亲,一无所有,负债累累。抱着为了能让孩子成为世界人才而来的。我当初的这个理想已基本成功的实现了一大半,如今还在默默地耕耘中。

Q6: 如何从无到有开创“南洋小楷”的书法风格?您如何看待东南亚和中国的书法风格?与中国书法风格有何不同?

A6: 对于读书和学习书法,我始终坚持“只管漫步不停,不论春夏秋冬;一个人要作为艺术家而立身,他就没有像常人那样生活的权利”。

二十年前,我初来新加坡时,发现南洋一代很少有写小楷的书法家,写蝇头小楷的书法家更是凤毛麟角。

初来新加坡寄宿于本地人家,不方便创作大作品,就根据居住条件在卧房里练习小楷,这一写就是二十多年,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又苦心练就一手0.5cm的蝇头小楷,为此,被誉为“南洋小楷第一人”的赞誉。更可喜的是,我的小楷书法,也影响了东南亚一大批关注小楷和练习、创作小楷的书家。

对于衷情于书法的人来讲,书法的确是一门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艺术。因为,书法一旦与人相通之后,她就成了你可以尽情倾诉的知心朋友。书法不仅有着无尽的艺术空间,同时又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和变革的时代,到处充诉着“快餐”文化,而学习书法可以使人宁静、平和,可以使人多一点包容。老子有云:“道法自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然和谐也是书法的最终目标。

我的恩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前主席张海先生曾经说过:“学习书法自己要耐得住寂寞,既能够承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像苦行僧一样默默地追求,又要深入研究,不能急于求成,更要经受住外部世界的种种诱惑,能够不为物质所动,淡泊名利,平心静气地事我所事,孜孜矻矻,无间寒暑,耕耘驰骋于黑白天地之间,如果没有博大的胸怀和坚贞的品质,没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崇高的信念,显然是难以想象的”。多年来我一直反复体会老师的这些话,也时时刻刻铭记着老师对我的教导和影响。

大篆(左)    “时代财智”     小篆 (右)
隶书(左)        “时代财智”       草书(右)

我喜欢书法艺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种书体都有涉猎。其中对小楷书法更是情有独钟。我的小楷取法于魏、晋钟、王之风,保留了逸少楷书严整端庄之用笔特点,追求典雅灵动之感。在元常二表中求其率真质朴之气,欲将钟、王尽收笔底,近两年又大量的临写赵孟頫小楷,经过多年研习,也稍有心得。如何把各种书体互融交汇,是我这些年来思考、追求与攀登的居高点。

         行书(左)       “时代财智”       楷书(右)

小楷书法始终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自古以来名家辈出,我爱小楷书法大致总结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小楷书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它是文人做学问的语言符号,也是古人书家谋生的一种手段,小楷也是我的书法在艺术人生的道路上,被藏家收藏、结缘谋生的重要书体之一;二是小楷书法具有鲜明的艺术性,成为表现个性与风格的载体;三是小楷书法是学习其它书体的基础。古代书法家大都精工小楷,清代书法家钱泳在《履园丛话》中有云:“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为书家”。由此可见我的小楷书法也是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自己风格,臻入佳境。

0.5cm蝇头小楷节录《大学》
章草自撰《读陆小曼》有感五言律诗联“天成书画妙云落笔诗奇”

我写章草书,其笔下要表现出字形趋扁,横向取势,用笔自然迅疾,古意盎然,浑朴天然,高古厚重的感觉。创作时主要是借用简牍隶意,原生态加帖学一路之笔法,漫不经意之心态,用看似最简单而不简约的线条造型,来表现自我之艺术思想。

我用功最勤的是隶书,常言道:“隶书入门容易创格难”。就《张迁碑》而言我写了三十多年至今。所以,我的隶书作品是以《张迁碑》为主料,徘徊于其它汉隶之间,如《汉简》《礼器碑》《西狭颂》等相互糅合、嫁接,吸收、借鉴各种笔法,追求洒脱咨肆的意趣和方圆厚重的美感,形成现在的面貌。这种创作路向要注重笔墨意趣的生发,体现出汉隶古意盎然,质朴典雅,博大雄浑,正大气象。

对于东南亚和中国书法风格来讲,我觉得作为海外书家们,不能与中国书家艺术水准相提并论,毕竟这些海外华人是远离了中国书法母体;再加之国外的体制也不像中国,政府发着工资养着一大批的艺术家,中国的书家他们不会为养家糊口而犯愁,所以,通常他们的艺术水平自热而然的要比海外书家的艺术水平高。

隶书唐诗联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Q7: 如何在书法风格上独树一帜?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是怎样?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除了勤练书法之外,还有什么技能或者知识需要具备和发展的?

A7: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是自己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首先,在学习方法正确的前提下,勤学苦练是一定的,如果方法不对,再怎么勤学苦练也是不会成功的。要想书法风格独树一帜,务必要遵照“深入一家,逐渐蜕变,不与人同,避免僵化”的学书十六字法,并加以苦练、巧练。

四十年来,我在学习临池研究的过程中,常常一天全身心的挥毫十几个小时,特别是写蝇头小楷,更要“进入角色”,静心运气,小楷要写出大气象;点画落笔,要斩钉截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行笔要如利刀裁纸,不漂浮不滞留;提顿宜猛载、肯定、果断,如力士拔鼎,武夫插剑;更应注意的是,使转切忌圆滑,要方圆兼备,遒劲有力,柔中带刚;撇捺和挑钩间以隶书燕尾,乃显古朴厚重。结字随字取形,字形大小长短宽窄依作品内容而定,错落有致,一任自然。

一路走来,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与书法结缘是我一生的幸运。我一直认为,学习书法如同登山,路径和毅力决定着攀登的结果,而书法创作的意义在于攀登的过程。如果满足于一时的成绩,到了一个山头,就以为到了顶峰,那样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最后一事无成!

另外,在书法水平增长与提升的同时,多读书充实自己的文学休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书法艺术最终拼的是学问,学问的底气不足,到了晚年变法阶段也是无路可寻,最终还是被历史抛弃。

Q8: 您从书法中得到的感悟是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8: 通过学习书法是我有了一技之长;增加了我生活情趣;更是我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和了解古人精神生活的途径;练习书法可以使一个人的性格、性情有所改变;通过练习书法,又使自己能得到了很多的荣誉和自豪感。

书法艺术自古就被视为中华文人士大夫的必备修养,是中国上下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因此,倍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

书法的发展离不开汉字的发展历程。汉字发展分线条化、图象化、笔画化。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书体,如果把楷书写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笔法即是隶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草书。书法的篆书、隶书、楷书这三种书体统称正书,都是书法启蒙的最佳范本。

要学好某种书体,领略名家风采,吸取名家特点,形成自己风格,是很难的。首先要对其历代书家和他的作品有一定的深入了解,然后要掌握他的书法特点和运笔技巧,以渐变形成自己风格。

最后,我觉得学好书法,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要求,写出来的作品要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断超越自我。在学习和创作中,要不断地追求精气神与真善美,使其作品有变化,结体、点划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干湿浓淡得体,赏心悦目,神采飞扬。中华书法艺术是全球华人的骄傲,我们必当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Q9: 在新加坡做书法家,能成为百万富翁吗?是什么动力让您一直坚持下来?习书之路如何?

A9 : 新加坡是世界脚步之快,排名最靠前国家,搞艺术专业是注定要受穷的,搞艺术要想成为百万富翁,应该是难上加难,难于上青天!我这一生虽然穷了点儿,可我的两个孩子都是从三岁开始学习书法,她们都从书法中受益匪浅,从小练就了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练习书法培养了她们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修养;更树立了她们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的进取精神。

我一直能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是喜爱,始终钟爱如初,视书法为生命。回忆髫龄童年,我是超级调皮捣蛋和超级顽皮的机灵鬼,几乎天天都在自编、自导、自演或指使同伴完成的恶作剧而不断。只要一睁开眼睛,就鸡飞狗跳,也记不清从树上摔下来多少次了,简直就像一匹脱了缰绳的野马,天天闹得左邻右舍是不得安宁。按现代的新名词叫“多动症”,对我来讲用“超级多动症”一点不为过,为此我曾写有《忆髫龄》七绝一首——

年少狷狂无自持,耍猴捉狗惹人嗤。
机灵诡计调皮鬼,天马腾空仰首嘶。

记得八、九岁时,在那特殊的年代里,本家大伯父孔树申被打为现行反革命,原本是大学教授,一夜间打回老家打扫厕所、挑大粪。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村里红白喜事都请他书写。每年进入腊月十五他就开始为乡邻们写春联,在这期间从始至终,我都在帮他拉纸、摆放写好的春联,有时我也拿起他的毛笔画上几下。每年在此期间,他也给我讲了不少古人刻苦学习书法的故事。

当年如此贪玩,写毛笔字能吸引住我像野马一样的童心,现在想来仍不可思议。小学时学校每周有一节描红大字课,我的写大字作业本上,经常被老师画满了红圈圈,令我信心大增,深受鼓励。

如此人生记忆之起点,大概也是我后来书法道路之起点吧。

到了八十年代初,在艺校受同班同学史俊领(第三届兰亭奖获得者)学兄的影响,我才真正爱上了书法艺术,至今仍锺爱如初,视书法为生命。当初峻岭学兄送我一本柳公权《玄秘塔》帖,我能临摹一天一夜不吃不喝仍兴趣满满、快感十足。用我母亲当时的话说:“这孩子忒牛劲!走火入魔了!”

的确,这牛劲一走火,竟然入魔了几十年,甚至是一生也!正是我在《忆少时》七绝二首所言说——

少小贪玩学业荒,青年发奋抢时光。习文弄墨如生命,一意孤行兴趣狂。十来岁始走江湖,碰壁良多不怕输。入世为生出谓艺,从容面世一夫儒。

后来对我的书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从1986年认识了张海老师,我经常拿自己的书法习作向他老人家请教,直至今日。从书法到做人,老师虚怀若谷、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无不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我做人和教育子女的典范。

二十年前远赴新加坡临行时,尊敬的张老师和杨老师夫妇谆谆告诫我说:“小孔啊!你在新加坡的教学之余,要努力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为人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赚到钱要存起来,千万不要嗜赌”。十多年来,我在新加坡这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的花园城市国家里,没有淹没在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里,没有让恩师失望,更没有辜负家乡的养育之恩,仍旧一如既往,追求着我深爱的书法艺术。

回忆过去,我始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南洋二十多载,虽然过着物质平淡的生活,但我的精神是富足的、是愉悦的。如此人生观有许多人难解,奈何自己认定之道路,会继续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顽强地坚持下去,事我所好之事。以《携笔下南洋》七绝一首而言志——

出入江湖不染尘,潜修守寂铸纯真。
雕虫小技开新境,携笔南来一墨人。

我一直认为,一位书法创作者如果能够自觉地与喧闹保持一定的距离,具有独立的自省意识,才能把时代看得更准。艺术家更应该立足于寻求时代和超时代的审美意识,才能使自己的艺术观念避免俗套,不断开拓。书法艺术最能看到书家的性情、求知、意志、修养、情怀等。追求怪异的书法风气虽能以创新为借口、为手段盛行一时,但其违背了艺术规律,其结果未必能和预期的一样,摆脱不掉被沦落的厄运。

一首《自咏》七律诗可见我的观念归结——

南洋游子笔耕勤,好古敏求弄律文。
章草精研寻雅趣,汉碑细品悟遒筋。
奏刀刻篆图章乐,挥翰裁笺法帖欣。
狂染痴心甘守素,艰辛进取冀超群。

大中原文化是孕育我书法艺术的母体,而大中华文化就是我艺术之树所寄托成长的沃土。回首来时路,细数历程,为着抖擞精神奋力前行——正如:

《四十不惑》感怀·七绝
四十不惑始优柔,荣辱无惊耐若牛。
步入成熟能负重,耕耘播种待金秋。
《五十知天命》有感·七绝
天命之年若少时,壮思新论转豪诗。
朝挥暮悟龙蛇笔,南岛孤行一墨痴。
《六十》感怀
七绝一轮辛丑半身埋,耳顺之年也释怀。
废墨三缸挥万纸,不成书格岂宁佳?
《六十感怀》五绝
辛丑一轮过,释怀斯世明。
欣然挥卌载,翰墨寄真情。

最后,以自作诗《无题》七律一首言志,作为今天采访的结尾:

吟诗作对廿年过,泼墨挥毫卌载行。
把盏凝思成嗜好,凭栏感慨是痴情。
风花雪夜心舒卷,沧海云天笔纵横。
昂首挺胸人坦荡,从容岁月气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