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仁禄:用心做世间的修道者...

姚仁禄:用心做世间的修道者

16934

人倘知善则必行善,思想与行动则自然融合为一。在王阳明的哲学里,“心” 是知识的源泉,是天然能辨善恶的能力。总部在台湾的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不仅是台湾最大的慈善组织,也是中国第一个,且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境外非营利全国性组织。今年4月,台湾知名企业家、品牌设计家、资深媒体人与慈济公益志工姚仁禄先生,来到新加坡为慈济做讲座。在位于义顺的慈济人文青年中心,时代财智记者抓住间隙,对姚仁禄先生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专访。从姚先生的分享中,感受他怀抱企业、创新、媒体与处世理念,无处不用一个“心” 字。

心学讲求“格物致知”,但若单以玄奥解读,难免离现实太远。姚仁禄先生近年万心归一,专注投身于慈济团体的济世弘法事业,为这个闻名遐迩的赈灾救难组织献力献策,也正是以实际行动践行“格物”的精神。他曾担任慈济大爱电视台总监,如今更上一层楼,出任慈济人文志业合心精进长,肩负提升团队人文修养、守护清流精神、推广善美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姚仁禄接受时代财智记者专访

已届耆龄的姚仁禄先生须发皆白,两鬓皆霜,岁月在额头刻画出其内在圆融的锋芒。他面容矍铄,吐字清晰,温婉如玉,堪称贤者的典范。虽头衔称谓众多,但75岁的姚先生只形容自己为一个“世间的修道者” ,笃志力行心之所寄,身之所托。

心归一处,从设计家到人文弘扬者

时代财智记者和姚先生的对话,首先以“心”打开。姚先生谈到,企业家应具备洞悉市场脉动并敢于抢滩登陆的敏锐之心,即一颗能体察并呼应消费者深层需求的心。他回忆起在台湾母校东海大学为设计系学生演讲时,曾以乔布斯去除手机硬件按键、改用触控屏的例子作为课堂启发。他指出,乔布斯之所以成为典范,不在于一时的技术奇迹,而在于他能够提前感知用户隐秘的期待,勇于推翻既有规则,身体力行开辟新路。

姚先生说,那一次典范转移并非偶然,而是乔布斯作为领头羊,将科技与人性的渴望结合,认真研发,最终拔得头筹,名利双收。这种以人为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他看来,同样适用于今天日益炽热的环保运动。

作为一位资深媒体人,姚仁禄深知,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是不可替代的,虽然社交媒体盛行,但传统媒体仍可在关键议题上担纲领头羊角色,带动社会风气。他以英国广播电台(BBC)为例,指出该机构已开始要求所有合作制作团队,在外勤拍摄时必须实行素食,不得消费肉食,以实际行动减少畜牧业对环境的破坏。姚先生感慨道:“传统媒体有那么多,如果大家都这么做,为零排放出点力,帮助缓和气候变化,累加起来的影响力能多大?能多快?”

事实上,姚仁禄早在媒体圈内建树斐然。他曾担任台湾华视董事、《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顾问、中央通讯社董事,履历丰富。二十多年前,他带领慈济大爱电视台,以优质内容将晚间八点档收视率推至台湾前三名,成为台湾媒体界传颂的一段佳话。

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的传统媒体主导舆论的时代几乎不复存在,其中不少努力寻求新的生存方式,希望能重新赢回流失的读者与观众。但是,受制于传统体制,它们又难以像新兴电子媒体那样灵活应变。

面对媒体生态的剧变,许多传统媒体手足无措,因为它们曾经拥有市场主导地位太久,早已忘记了变通。他指出,传统媒体并非无路可走,需要重新思考叙事方式。如今的讲故事,必须在开头几秒内迅速捕捉观众的脑波,而非像过去一样有两三分钟的铺陈余地。

在姚仁禄眼中,变局不可怕,真正危险的是失去洞察与革新的勇气。他始终相信,不论是设计、媒体还是慈善事业,唯有始终秉持一颗觉醒的心,才能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打动人心的故事,深入画面背后

在谈到慈济的人文传播事业时,姚仁禄先生的分享如泉涌般层出不穷。他特别提到了“大爱电视台”——由大慈济传播人文志业基金会经营,肩负着传递善与美的责任。姚先生指出,慈济重视人文精神,媒体正是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窗口。

为了提升节目内容的感动力与共鸣力,大爱电视台近三年来进行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受众注意力实验。这个实验设有专门实验室,由心理学家与脑科专家共同参与,通过脑波监测技术,检视受测者在观看电视故事时的真实反应。如果受测者的大脑活动显示出沉闷或枯燥的迹象,节目内容就必须推倒重来,重新打磨,直至打动人心。

姚先生直言不讳:“做收视率调查就像解剖尸体,电视播出去了才去查观众反应,那有什么用?应该在播出前做科学检验,先获得真实的情感反馈,播出时才能打动人心,获得真正的共鸣。”他强调,创作过程中就应以人的心为出发点。

那么,什么样的故事能够真正打动人心?在慈济看来,关键在于坚持善念。大爱电视台选择的是能够牵动心弦、充满人性光辉的真实故事。这类故事并非俯拾即是,你我生活虽真实,却未必足以激起观众心湖的涟漪。姚先生分享了一个近期发生在缅甸地震赈灾过程中的真实例子:当地一群负责焚化罹难者遗体的工人,因为长时间身处悲苦环境中,他们心理压力巨大,远远超出常人所能承受。由于长期高压与悲伤,这些工人中不少人精神压力很大,长久必生病痛,但他们却往往被社会忽视。

“这个时候我们才惊觉,原来在灾难背后,还有一群急需帮助的人。”姚先生感慨地说,世上有许多真正动人的故事并不在媒体大叙事的表面,它们潜藏在角落之中,有待用心发掘和呈现。他强调,媒体报道灾难,不应仅停留在硬性的数字统计,而应深入到画面背后,发现心灵。

“受众潜意识里本来就有善心,那是人类本有的东西。我们通过故事与画面,不是创造情感,而是唤醒它。”姚先生解释道。他举例说,如果仅仅报道灾情的死亡人数、倒塌房屋,那里面没有“情”。而“情”字左旁便是“心”,真正能打动人的,永远是触及人心的情感。

作为一个非盈利的媒体机构,大爱电视台主要依靠社会大众的捐赠和自力经营,没有商业广告。姚先生直言:“为吸引眼球,广告商往往带有商业诉求,但这会妨碍慈济的无染理念。”

在姚仁禄眼中,媒体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修行场所。用心、用情、用智慧去讲述人间故事,既是慈济的坚持,也是他自己在俗世修道精神的延伸。

人工智能时代,依然修心不辍

如今,人类已无可避免地走入人工智能(AI)时代。年届古稀的姚仁禄先生,对这场颠覆性的科技浪潮并无抗拒,反而怀着好奇与兴致,投入研究,探寻AI如何能成为助力,而非反客为主的桎梏。

谈到与AI的“相处之道”,姚先生笑言,这个助手不会疲累,也不会发脾气,只要吩咐,它便埋头苦干,搜集海量资料,迅速回应。他形容,与AI的互动就像在与一个既能交心也能交锋的朋友打交道,“你说你的,它讲它的”,几经周旋,反复修正。有趣的是,“经过了三四次周旋,最后出来的稿,到底是谁写的,我已分不清楚了。”

在实践中,姚先生总结出AI的应用原则:觉醒智能、美感智能、利他智能与人工智能合并善用。他认为,觉醒AI,意指人工智能应协助人类发现问题、解决地球与社会的困境;美感AI,则要求AI传递善美信息,助力创造美好而非丑陋之物;至于利他AI,强调AI的使用必须顾及整体利益,而非单纯为一己之利,更不能助纣为虐,或助机器自主而反噬人类自身。

“面对AI时代,人们不能只懂得利用人工智能做事情,而忘记培养这几种觉知,否则就会被它利用、沦为它的奴隶,很多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如此了。”姚先生语气凝重地提醒,AI究竟向善还是向恶,最终取决于人心所向。

即便身处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姚仁禄依然把持修身以持心,不随波逐流。无论是空间设计、文化传承,还是人工智能的应用,他始终以一种从容自持的精神,审慎而热情地探求与实践,既不迷信工具,也不拒斥变化,而是以道心为灯,照亮自己的前行之路。

从思想、品味和个性,读懂人心

未来时代,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尤其重要。谈到交流,姚先生以读懂人心切入,展现了理解客户真正想法的艺术。他回忆起1973年设计专业毕业后的早年历练,那时,台湾社会尚未普遍重视室内设计,设计服务主要为跨国企业所需。姚先生立志自立门户,创办自己的设计公司。

创业初期,他曾在一个暑假里,与弟弟姚仁喜每天从台北圆山饭店出发,徒步挨家挨户推销公司的设计理念。然而,大多数台北商家对他的推介反应冷淡,常听到的回答是:“我们找木工就好了。”在他们的心目中,设计师和木工无异。经历了多次挫折之后,姚仁禄坚定了将客户重心转向跨国公司的决心。他意识到,唯有找到真正重视设计价值的客户,才能实现专业与理想的结合。

总结成功的经验,姚仁禄分享了自己与客户沟通的方法。他说,每次见客户,他总是做三件事。首先,他会观察客户周围的环境——读什么报纸、翻阅什么书籍——这些细节反映出客户的头脑和思想脉络。其次,他留意客户穿着的袜子、衣服等生活细节,因为这代表他的生活品味。最后,他特别注意客户说话时使用的词汇与语气,因为语言习惯代表着他的个性。

寥寥数语,已勾勒出姚仁禄对客户调研的路径。他说道:“跟客户沟通,我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词语,就是发现他们的心;我要先进入到他们的心里头,从他们心里讲出他们想讲的话,这是替他们讲话。然后我告诉他们:你要的,就是这个设计。”他自信地笑着说,通常与客户谈上两三次,设计蓝图便能定下,因为真正好的设计,不仅是满足功能和美感的结合,更是把客户的内心愿景精准捕捉与表达出来。

守旧创新,世间的修道者

姚仁禄先生曾担任台湾故宮博物院指导会委员,他提及最近大爱播了一部有关该院收藏文物的史诗级纪录片,这些档案影片讲述当初这些收藏文物为躲避日本如何从北京、四川等地一路辗转来到台湾,还包括当时途中的花絮,经历的颠簸、路上如何维护那些珍贵物件,比如定时小心翼翼拿出来晒太阳,都是令人动容的情节。

姚先生指出,这批文物能安然保存至今,靠的正是那些心思缜密、行事严谨的护卫者。他认为,这段特殊历史,塑造了台北故宫独有的一种“慎重其事、如履薄冰”的气质。从展览讲解到艺术布置,无不细致入微,与北京故宫相比,各自因历史际遇而自成气韵与气派。

谈到文化传承与创新,姚先生引用台湾作家白先勇搬演昆曲《牡丹亭》的例子。他指出,守旧与创新并不矛盾,关键在于一方面要精心呵护传统,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代接轨,带动年轻一代的兴趣。台北故宫正是在这种精神下,兼顾了传统的精致与现代的活力。

姚仁禄无论在企业、创新、媒体与处世理念各方面,无处不用心

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姚仁禄自谦为“世间的修道者”。他半开玩笑地说,在世俗中修道,也需恪守一些“戒律”:贪念少一点,生活更有规律,脾气更温和,思考更清晰。他笑称自己不是出家的修道人,而最大的满足感,则是以道心行走人生,在纷繁世界中持守一份清明与喜乐。

1973年,姚仁禄自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毕业,毅然放弃深造都市设计的机会,选择创业之路,创立了大仁室内设计公司,业务迅速扩展至整个亚太地区。他以源源不绝的创意著称,跨足设计、规划、行销、管理与顾问等多个领域,曾担任诚品生活公司独立董事、云门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2006年,他成立了“大小创意斋”,专为21世纪的尖端客户,打造融合知识、经验与美学创意的品牌与环境。

除了设计实践,姚仁禄亦执笔著书,著作包括《创意姚言》、《台湾市场掌上型影音新媒体可行性商业模式研究计划》、《建筑物内部隔间干式施工法之推动》等,展现了他在文化、科技与空间美学领域的深厚积累。

自70岁起,姚仁禄将自己九成以上的时间奉献给了慈济。2025年4月,他专程飞赴新加坡,参与慈济在新马两地举办的“大爱之夜”音乐晚会,以实际行动支持慈善传播。慈济由证严法师于1966年在台湾创立,致力于灾难救援、医疗护理、教育推广、环境保护与慈善服务,跨越宗教、种族与国界,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善行。

在七十余年的人生旅途中,姚仁禄见过山海无数,却始终以一颗谦卑而坚定的心,修道于俗世,守护美与善。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何为不忘初心,何为在世界喧嚣中,保留一方清明与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