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新加坡) 今天,新加坡中华总商会(SCCCI)首次完整推出横跨36年的董事会议记录,共计14 册,涵盖1906年创立起至1942年,系统地呈现了这36年间所有纪要与决策,显示出商会在晚清、英国殖民年代里适应、变迁与发展的过程。

了解过去,方知未来
“唯有了解总商会所处的过去,我们才能明白其当时所做的抉择;按此认识展望未来,我们更明确总商会在国家与社会中应持续肩负重要使命,承继先贤足迹,” 总商会文教与社会事务主席陈康威(Anthony Tan)在接受《时代财智》采访时表示。
他强调,如今是一个动荡年代,我们更需认清自身身份,清楚应当效忠的对象。他进一步说明:“在现任会长高泉庆的带领下,总商会愈发推崇国民服役,并深知我们所热爱的,正是我们的国家。”
在今天于新加坡国大举行的“新马华商研讨会”上,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举行了“董事会议记录”赠送仪式。此外,还举行了多场研讨会,其中探讨了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在战前身份未定的复杂处境:一方面,其必须与统治新加坡的英政府周旋;另一方面,又属中华民国侨民。直到战后,总商会的身份才逐步明确,新加坡独立后更完全定位为新共和国的一部分。
陈康威总结道:“如今身处独立自主的新加坡,作为公民的总商会依然承担着桥梁的角色,为社会各领域架起沟通的纽带。”

尽管视角略有不同,总商会的名誉董事李秉蘐(Lee Peng Shu)同样强调,新加坡国民应首先认同自己的新加坡身份。不过,他也表示,祖先的来源和未来方向也是核心问题,唯有正视事实、了解过去,才能更清晰地规划前路。
“我们正处在一个跨境多元的时代,我的家人来自世界各地,但认识到自己的根来自哪里仍然至关重要,” 他补充道。
中华总商会昨天赠送《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会议记录史料汇编》予多个机构,其中包括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以及新加坡档案馆。
这套珍贵史料由李秉蘐以及总商会首席研究员兼华商文化馆馆长陈丁辉共同编辑。陈丁辉透露,该项目早在2019年启动,这些历史记录中最令他着迷的是:文字几乎全以毛笔书写,每一笔都工整精巧、韵味深长,教人赏心悦目。
当被问及资料中哪一节最令他印象深刻,陈丁辉表示,是1933年的一条记录——总商会首次将“吾侨”改为“华侨”。“吾侨” 显示自认是中国海外侨民,而 “华侨” 则是较客观的称谓。
“华商精神”由新加坡提出
华侨大学的李培德教授告诉 《时代财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所倡导的“华商精神”,真正核心其实是“灵活应变”。他解释道,总商会从晚清到民国到战后初期需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和文化情境,其精神特质在某种程度上有别于香港中华总商会。华侨大学位于福建省泉州,李教授为香港籍。
李教授指出: “香港从未提出 ‘华商精神’,只有企业精神,这与香港不需操心文化身份密切相关。”
台湾师范大学的吴龙云教授长期研究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早期各华族方言群间的合作与冲突。他指出,这种对籍贯的重视一直持续到1949年前后才逐渐消退。
当被问及这些研究对当代新加坡有何启示时,吴教授表示:“全球族群间的冲突仍未消除,有些组织甚至缺乏现代化意识,因此,了解早期华族方言群间的敌对关系,对今天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