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11,新加坡)人形机器人在中国的春晚热舞、工业机械臂精准焊接新能源汽车车身、仓储机器人24小时分拣包裹……当机器人从科幻走进现实,中国哪些城市已站上产业风口?

据天眼查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8月初,全国22座城市形成机器人产业集聚,深圳、广州、上海以65291家、53288家、45801家企业数量稳居前三;北京、苏州紧随其后突破3万家,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构成核心产业带,中西部武汉、合肥、成都等城市也在加速追赶。
深圳目前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机器人第一城”。近6.5万家企业覆盖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全品类,优必选已交付人形机器人整车厂订单,乐聚等企业实现全球首例平地起身前空翻技术突破。深圳机器人谷集聚速腾聚创、普渡科技等头部企业,联动南方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形成产学研闭环。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中,7家深企占中国大陆近四分之一席位。
广州依托5.3万余家企业和万亿级汽车、3C产业,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深度渗透。瑞松智能深耕汽车焊接自动化,里工实业探索人形机器人精密制造应用。当地政策以汽车制造、新能源等领域为试点,并对应用主体给予研发投入20%-30%奖补。
上海4.58万家企业中,张江机器人谷是创新核心。浦东新区计划2026年实现万台级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出货,目标打造全球产业高地,当地规上企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26台,居世界前列。
除头部三城外,其他城市以差异化路径创新。北京3.8万余家企业依托亦庄创新资源,百度智能云、小米等企业发力,云迹科技酒店机器人全球份额达8.2%。苏州3.7万余家企业中,吴中区为省级试点,产业园吸引优必选等,推动核心部件本地化,2027年目标规模2000亿元。南京1.8万家企业中,埃斯顿带动形成“双百亿”生态链,政策强化国际标准参与。
东莞拓斯达等领跑工业机器人,松山湖打造“AI+制造”产业园。长三角杭州宇树科技仿生技术受关注,芜湖发力本体制造;京津冀天津聚焦整机及核心部件,河北探索“机器人+产业”融合。
中西部在细分赛道突破:成都“贡嘎一号”60%供应链本地化;重庆产值超370亿元,危化救援领域领先;武汉推三年计划,哈尔滨、西安各有技术深耕。
整体看,22座超万家企业的城市中,东部五城占全国企业66.06%,中西部加速特色场景落地,形成头部领跑、区域争锋的格局。
中国的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机器人营收近2400亿元,2025上半年工业、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35.6%、25.5%;中国连续12年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比超50%,但核心部件仍需追赶。
资本市场火热,易方达相关ETF净流入超22亿元,极智嘉等盈利修复。摩根士丹利预测,2029年全球市场将破4000亿美元,中国占近半,人形机器人成万亿赛道。
实习记者:谭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