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2025,新加坡) 今年7月份,新加坡市区重建局(URA)最新公布的《2025 年总体规划草案》(DMP2025),描绘了我国未来城市转型的宏伟蓝图。该规划聚焦于区域中心发展、工作住家融合,以及可持续增长,预示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与经商方式将全面转变。
市区重建局总体规划是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土使用计划,指导新加坡未来 10 至 15 年的物理发展方向,每五年更新一次。
2025 年版本的亮点包括在 Dover、Defu、三巴旺与纽顿等地增建超过 80,000 套新住宅、扩展榜鹅数码园区、裕廊湖区等区域商业中心、以及重新活化棕地,例如前三巴旺船厂与丹戎巴葛火车站。
位于新加坡麦士威路的市区重建局中心大楼(The URA Centre),一张张头像照挂在其中庭的玻璃墙上,其中有普通市民,有社会活动家,有建筑师,各色人等,他们的共同点是以新加坡为其终身家园。他们的照片是 URA《2025年发展总蓝图草案》(DMP 2025)展览的一部分。
一些人为DMP 2025历经数月的初步制定贡献了意见,受咨询人数已达22万人之多,他们为新加坡未来10到15年全岛轮廓的改建提出了看法。但 URA 迄今仍未对蓝图定稿,意见收集还在进行中。
但一些专家已总结了这个蓝图的线条,并对其破格的规划与眼界击节赞赏。比如国际房地产服务公司仲量联行(JLL)东南亚区的研究与咨询主管蔡炎亮就形容新加坡这次的市区重建展现了一个新特质: 大胆,这与其在城市和经济规划上历来走务实路线形成反差。
“在全球和国内于经济、人口、技术等领域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当下,这项规划大胆引入了 ‘多中心门户走廊’ (polycentric gateway corridors)这样的新概念,来重新安排土地的使用。同时,它采用了更具灵活性和更有层次感的 ‘市区去中心化‘ 策略,以推动全岛多个区块协同发展,” 蔡炎亮在新加坡《商业时报》撰文指出。

在蔡炎亮看来,新加坡虽曾大刀阔斧要落实“办公地点去中心化“ ,但这一实践已来到瓶颈。随着企业调整规模、整合运营,越来越多公司从“边缘” 回流到市中心,这当中有对成本效率、品牌曝光率和人才与服务相对集中等因素的考虑。与此同时,由于中美关系紧张和区域贸易重新洗牌,全球不确定性正影响商业信心,企业不愿再冒险去承租”边缘地带“。
在当前动荡的大环境下,即使是曾被视为重点开发的“去中心化“项目也被搁置或降级。比如裕廊湖区,原本要发展为一个主要的商业中心,但现在它的储备用地中被允许的开发量减少了30%
新加坡的焦点因而从欲罢不能的“去中心化“ 调整为““多中心门户走廊” ,这是一场不张扬却大胆的改变。“去中心化” 指的是将经济活动、人口、服务和基础设施从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中心区域如中央商业区转移到其它区块。而“多中心门户走廊”是一种较复杂的空间策略,多个核心节点通过交通或经济“走廊”相互连接。这不仅仅是去中心化,而是一种网络化结构。
新加坡的工业用地也正经历重大调整。具体来说,自2022年以来,每年大约有36公顷的工业用地被归还给国家,意即不再继续用于工业用途。这种规模的回收,是自2015年至2017年上次全国总规划以来前所未见的。随着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以及将一些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外包到周边国家,工业用地已不再抢手。
DPM2025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虽然没有大幅对 ”市中心“ 进行用途划分,但政府正释放出灵活信号,比如推出一些计划,鼓励将老旧办公楼改建为综合用途项目,减少纯粹的办公空间,提升住宅和生活设施所占比例。
这一方向在新加坡政府的售地计划(GLS)中也透露了:市区没有新增的办公地块,这显然是一种 “无声提示”,鼓励业主活化和再利用其楼房,让“去中心化” 的步骤更从容,更自然。
蔡炎亮指出,蓝图最亮眼的变化之一,是将碧山区重新定位为“副区域中心”——这一角色早出现在1991年的“概念规划”中。当年,这一设想极具前瞻性,即把新加坡的经济核心向心腹地分散。
如今的碧山拥有强大的交通连通性、许多公共机构以及社区基础设施,服务范围涵盖大巴窑—宏茂桥一带。其居中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 “多中心增长” 的理想节点。再加上诺维娜、实龙岗和大巴窑,整个区块形成一个中部商业区,对应南部从亚历山大到纬壹科技城的商业区。这种空间分布的方式,不仅仅是为了生活更便利,更重要它体现了一种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 “居—工—娱” 生态将融入全岛的肌理中,而非集中于单一枢纽。
另外,虽然目前尚无具体项目公布,但兀兰用于非工业的房子,比例上限从40%提高至70%, 这可能预示一个新概念的推出: “垂直分区”,即楼宇底层是轻工业,中层为办公室,上层为住宅。
为呼应绿色发展,新加坡也环岛探索哪里可发展新住宅区,并强调优先再利用棕地 ,比如武吉知马马场、旧吉宝高尔夫球场和即将腾出的巴耶利峇空军基地等,这些均被考虑改造成充满活力的居住社区。
这些规划的重点不只是盖房子而已,目标还包括促进公共生活比如邻里交流,以及推动使用共享设施如公园、健身房等。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人士,他们所居住的社区都更加舒适宜人,大家更容易互动,同时也更注重未来的发展和需求,蔡炎亮指出。
DMP2025 这一规划不仅是市区重建在技术层面上的更新,更是反映社会处于变迁中的一次战略转身:在吸取过往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增长放缓的新时代,新加坡敢于想象更有弹性、层次更为丰富的未来, 他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