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地位动摇 香港力引保险...

金融地位动摇 香港力引保险机构回流

16929

(2025.08.05,新加坡)据外媒报道,香港近年金融地位岌岌可危。担忧保险人才与资产流向新加坡并在当地扎根,近日,这个曾叱咤风云的金融中心将目光投向保险业,力促回流,以重振香江。

引自知情人士告诉彭博社,过去一年,香港保险业监管局 (HKIA 或简称保监局)正策动香港规模最大的几家寿险公司,将它们已迁往新加坡的最关键职能部门即投资决策迁回香港。因为此事属于不可公开的领域,这些人士要求匿名。

新加坡税负优惠 吸引香港保险公司

香港保监局催动上述回流始于去年年初,目前其着眼于说动友邦保险集团(AIA)等公司回撤。根据其网站,保监局独立于香港政府。其设立于2017年,接替隶属于政府的保险业监理处,成为香港专职的保险业监管机构。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计划将流向新加坡的保险人才和资产吸引回香港

消息人士称,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税负优惠等奖励措施诱引,近年一些在香港的保险公司迁至新加坡,从而加快了新加坡成为区域保险资产管理中心的步伐,尽管保单的销售主要是在香港进行。

虽然这些公司迁往新加坡都获得了保监局的同意,但多项新冒起的挑战引发了保监局的担忧。随着香港与新加坡争抢保险人才和资本的势头日益激烈,以及越来越多保险资产管理人趋向于新加坡聚合,这渐渐促使保监局重新审视放任迁移的后果。

而今,当一家香港保险公司外包其投资环节时必须通知保监局,保监局能够追踪其决策流程。根据一份名为GL14的指引,保监局可以了解保险公司与其所委托的投资人之间所作的安排,包括金额和地点等细节。

保险公司期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消息人士指出,在至少一宗投资案上,保监局对香港投资团队是否拥有投资的最终授权极其关注。保监局表示,希望保险界在香港能创造更多有关的就业岗位,这些相关岗位包括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律师事务所。

香港保监局表示,现行法规并不要求寿险公司必须将资产留在香港,或必须在本地做出投资决策。然而,所有获授权的保险公司都应谨慎管理其资产,避免形成过度集中于某地的风险,以确保可以迅速进行理赔并履行合同义务,保障保单持有人利益。

当保险公司跨境调动资本,  比如把香港的资本换算为另一个地方的资本时,可能会遇到法律或操作上的种种限制。对此,保监局表示在制定监管要求时会把这些限制因素考虑进去。

以友邦保险( AIA)为例,该公司虽将总部留在香港,但2021年在新加坡成立了属于可变资本公司(VCC)架构的资产管理公司。友邦在亚洲18个市场有业务,涵盖寿险、养老金等。VCC是一种灵活的公司形式,旨在高效设立投资基金,便于投资者自由进退,并为资产管理人提供运营优势。

友邦随后将部分私募股权及全球股票投资策略从香港迁往新加坡。其香港管理部门则主要负责管理源自香港的养老金资金。

截至去年年底,位于新加坡的 AIA Investment Management Private(AIAIM)拥有198名员工,管理资产规模约1390亿美元 (约179亿新元)。同一时期,友邦集团整体投资资产约2550亿美元。

据悉,友邦位于香港的集团投资高管负责制定资产配置的原则,并监督包括AIAIM在内的各类管理人,但选择哪些基金的权力却掌握在新加坡投资团队的手中。熟悉情况的消息人士称,大多数普通合伙人和资产管理人都会与新加坡团队沟通有关授权投管的事宜。

友邦表示将继续把总部设在香港。其即将卸任的非执行主席谢仕荣于去年称,公司无意迁址,友邦也拒绝对此置评。一位消息人士透露,保监局的人员近期曾建议某家在港保险公司不要将资产迁入新加坡的VCC架构。

香港“总部”公司数量下降 但管理资产规模增长

香港政府数据显示,在港设立地区总部的公司数量已从2021年的1457家降至去年的1410家。不过,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的一项年度调查,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行业的管理资产总规模增长13%,达35.1万亿港元(约5.8万亿新元),其中包括约40家保险公司。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回应彭博社查询时表示,新加坡资产管理行业增长的来源分散,来自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地,增长良好。其补充称,VCC架构为投资基金提供更大的运营灵活性并节省成本。 

除安邦外,将部分紧要职能迁往新加坡的香港或区域总部设在香港的保险公司包括万通保险(Manulife)、永明金融(Sun Life)、保诚集团(Prudential)、 富卫集团(FWD Group)以及忠利保险(Genera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