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旻:“芯”海护航者

李晓旻:“芯”海护航者

167075

4月的苏州,温度适宜,微风徐徐,在江南俗称“最美人间四月天”。坐落在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的胜科纳米,忙碌的景象和这个时节相得益彰。昨天刚接待了苏州政府代表来访,趁着下午即将和日本客户开会的空档,胜科纳米总裁李晓旻抽空接受了新加坡《时代财智》的专访。2004年,胜科纳米成立于新加坡;2012年,胜科纳米苏州实验室成立。胜科纳米的创办人,在半导体产业被誉为芯片“专科医生”的李晓旻,却坦言创业初期连“手术刀”(分析仪器)都买不起。从起初的“赤脚医生”做到“小诊所”,在新加坡和中国夯牢基石之后有了“芯片医院”,李晓旻正在迈向未来更大的目标——“制药厂”。这个宏大的想法不是偶然,而是胜科纳米在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之下,顺应行业趋势的必然。

文:宋娓 摄影:彭旭初 刘乙

疫情期间的线上采访,丝毫没有减低视频对面的李晓旻传递出来的气场。

和新加坡这边一年四季的单衣短裤相比,身处苏州的李晓旻身着夹克装。他的头发和70后年龄相比,略微早生白发;一双大眼睛带些疲惫,但是目光炯炯有神并充满自信,似乎在传递一个强音:苏州工业园势头发展强劲,中国市场潜力巨大!胜科纳米必须抓住这个机遇!

高科技产业是验证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技术实力的指标,其核心之一为半导体产业,亦是技术及资本高度密集型行业。世界第一颗晶体管被发明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大多数人对芯片的认识却是起源于电脑,他们没有意识到,一枚小小的芯片,浓缩了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它遍布运用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金融系统、国防军工等各个领域,它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整个世界。

半导体产业生产涉及多个复杂的环节,随着市场竞争升级和要求提高,它逐渐走向精细化分工。在科技的场景里,没有一片一劳永逸的芯片,芯片在研发、设计、制造、使用中,也会“生病”,就需要送到“医院”去检测和诊断。正是在产业细分且竞争的市场背景下,李晓旻和他的胜科纳米能强势崛起和脱颖而出,航行在“芯”海,畅游在蓝海。

说起芯片行业的发展,李晓旻如数家珍。2004年,李晓旻在新加坡创建胜科纳米公司(WinTech Nano-Technology Services Pte Ltd),是专门为纳米科技、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的产品找“病因”、“开处方”的高科技服务企业,让芯片在科技场景里发挥更高效的运用。李晓旻透露,近年来他们不断加大在新中两国的投资力度,扩大半导体芯片材料分析、失效分析和可靠性分析能力,面向全球2000多家客户服务,为半导体芯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保驾护航。

芯片风云下的细分市场

半导体产业最早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后来产业迁移至亚洲的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及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半导体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新加坡电子工业的重要支柱。起初,新加坡的半导体藉由外资公司带动发展,但在经济转型后新加坡面临着人工成本上升,中国经济后起直追,再加上政府对芯片产业扶持,新加坡的许多企业开始移师中国。

新加坡时任建国总理李光耀高瞻远瞩,预见到中国巨龙的腾飞,在90年与中国合作发展共建苏州中新工业园区。园区进入快速发展之际,亚太地区也成为全球半导体的主要市场,销量占全球60%,中国市场更显一枝独秀,超过30%。

在中美贸易争端的硝烟下,芯片产业“螺丝钉”的角色被各国政府开始频频提及,成为了各发达国家争相抢夺的“利器”。芯片应用范围广泛,被认为是高端制造力的表现,芯片紧缺或者有瑕疵,信息化和智能化就会“跛腿”,所涉及行业的发展就会受限。

胜科纳米的中国市场业务增长迅速。图中李晓旻所处的苏州实验室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私营半导体芯片分析测试中心。

在芯片早期发展中的IDM模式下的公司,如仙童半导体、英特尔、和德州仪器,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矛盾和瓶颈也开始变得棘手。“芯片是一个技术门槛非常高的行业,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且竞争激烈的行业。IDM模式下的公司,在任何环节遭遇瓶颈都会导致其最终产品的竞争力下滑”李晓旻一语道破芯片产业的瓶颈。

他解释道,成本的控制、技术的迭代,人才的缺失问题不断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因此开始出现了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和测试,每一个环节都有公司负责的行业分化模式。其中,Fabless模式只做芯片设计,如高通(Qualcomm)、联发科(MTK)、博通(Broadcom)等,也出现了纯代工厂模式,只负责芯片代工生产,如台积电、中芯国际、格罗方德(Globalfoundries)等。

胜科纳米就是在芯片行业不断细分发展的背景下成立的。2004年,李晓旻向A-STAR(新加坡科技局)租借实验室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作为芯片的第三方分析服务公司,为芯片“疑难杂症”把脉诊断,并提出解决和改进的方案。

和国家的半导体行业的质量检测机构不同的是,胜科纳米就像是一家“芯片综合医院”。用李晓旻的话来说,国家的质检机构如同“体检中心”,只能告诉客户其产品合格与否;而胜科纳米的服务更像是一家综合性“医院”,从诊断“病因”到治疗方案一应俱全。

此外,胜科纳米提供的第三方分析服务,也和芯片工厂自带的分析实验室(In-house Lab)有所不同。后者多半扮演的角色是辅助自己企业产品开发,应用场景受到约束,从而导致自身技术迭代受限,这造成了这些实验室在面对企业自身巨大而复杂的需求时,在高尖技术开发上并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正是洞察到了芯片企业伴随业务增长而带来的痛点,李晓旻毅然决定入局芯片产业,以第三方服务提供方案的角度为这个行业排忧解难,这是一个高门槛行业,也是一片“芯”的蓝海。

大国争端下的胜科纳米

谈到半导体芯片的发展,避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行业背后的大国博弈。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场石油禁运危机,让各国猛然惊醒。谁掌握了石油的控制权,谁就将世界的经济命脉握在自己手中。现在,石油危机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工业赖以生存的小小芯片。

仅在最近三十年中,全球半导体产业便完成了两次大规模的迁徙。从最初的美国迁徙到日韩、台湾、新加坡这些新兴市场,再到中国这样一个既具有成熟的高科技制造业基础,又具备巨大消费市场的国家。

这个迁徙的路径也伴随着国家之间的较量。韩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发展是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限制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所催生的,而今天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大力发展,始于美国制裁中兴,爆发于美国限制华为。

李晓旻表示赞同,现代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美国倒逼所催化的结果,在限制和封锁的的压力下,唯有自己把蛋糕做大,基础做强,才不会被‘卡脖子’。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止至2020年上半年中国集成电路累计产量达到1146.8亿块,同比增长16.4%。中芯国际最新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均创单季历史新高,同比增长高达644.2%。外在环境和内部技术共同作用下发展飞速的芯片行业,如天时地利,给李晓旻和胜科纳米带来了新的机遇。

2012年,在新加坡已经发展了8年并初具规模的胜科纳米,在时任新加坡教育部部长王瑞杰部长带队的新苏合作理事会推荐下,入驻了苏州工业园,开始踏上中国征途。

2011年11月,胜科纳米李晓旻总裁(右一)作为新加坡高科技中小型企业的代 表参加了新加坡科技局(A-Star)20周年庆,并向新加坡李显龙总理(左一)介绍胜科纳米的发展成果,新加坡科技局主席林泉宝(左2)一旁陪同。

新加坡向来以连接东西方门户的优势,享有国际口碑。虽然李晓旻本身出生在中国,在中国北京大学接受教育,然而新加坡企业带有的国际文化,胜科纳米在着陆中国之后,马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相对中国本土供应商和服务提供方不同,胜科纳米有着来自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不同客户群体。在全球的大国外交中,“芯片问题”敏感而关键,恰似医生看病治病,如何让病人相信医院不会泄漏隐私,对当时的胜科纳米来说是个重要的问题。

李晓旻在今时今日谈及这个问题,分享当时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他将新加坡和中国的业务完全分开,互相独立:胜科纳米(新加坡)负责处理国际业务,而胜科纳米(苏州)则负责开拓中国市场并提供分析和辅助研发服务。业务的区域性划分让李晓旻在面对客户踌躇犹豫的时候,多了一分从容。凭借卓越的技术服务能力,和多年来一直在坚守的信息保密商业底线,逐渐取得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客户的信任,并迈出了深度合作的第一步。

为了让不同地区的客户都放心将业务交付给胜科纳米,并由此产生用户粘性,李晓旻提出了“价值互信论”。所谓的价值互信,就是胜科纳米始终秉持着“上不碰设备、下不碰产品”的纯服务提供商原则,不触动供应商和客户的蛋糕,并源源不断通过自主研发帮助供应商和客户开发极具价值的增值方案。这和当初张忠谋的台积电成功,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认为价值互信不仅是企业和企业之间需要的,也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甚至是人与人之间长期和谐相处所必须的。双方以信任为原则底限,不断给对方提供价值,才是双方长远合作的必备因素”。在大国争端的硝烟战场上,李晓旻为胜科纳米守住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并将其耕耘得生机蓬勃。

“芯”人才战略解密高营收

严格且独立的治企之道和时局倒逼下的行业格局,李晓旻扭转了第三方分析机构的营收困局。“小型实验室或者牺牲竞争力,或者牺牲毛利率,二者不可兼得。但是胜科纳米自2016年,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连续五年营收翻倍。”

2020年公司的营收胜科纳米(新加坡)和胜科纳米(苏州)各占1/3和2/3。这不仅说明了李晓旻正确的战略眼光,而且离不开胜科纳米优质的人才团队和管理。

实现高速发展,人才是关键。李晓旻举了两个例子。

全球最大手机制造商手机背后都有胜科纳米的分析服务,但在升级换代时,手机公司发现1.4%的闪光灯失效问题,可是芯片的原厂商找不出问题的症结。最后生科纳米团队协助客户解决这个问题,使得闪光灯功能的失效率降低到百万分之一,并为客户公司赢得长达十年,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订单。

另外一个例子是在2015年底,空中客车待交付某架飞机出现了驾驶舱显示器异常,虽然只是短暂的几秒,直接导致同批次飞机无法按时交付,同机型的飞机也面临停飞的风险。空中客车对此束手无策,并且每天都需要为此支付巨额罚金。胜科仅用了2天时间迅速锁定失效原因,为此李晓旻被称为“高科技企业背后的隐身英雄。”

胜科纳米拥有数百人的专家和工程师团队,其中苏州实验室占七成多,新中两地团队相辅相成,30%的员工具有硕、博士学位,而且拥有多年的工业界实际工作和研究经验。面对高端人才如此集中的商业模式,在科技企业普遍常年招聘找人的情况下,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李晓旻道出胜科纳米人才管理的核心战略:网格化人才管理。

在他的解释下,一幅有画面感的网络图展现出来:横轴面是分析专家,纵轴面则是产品专家。在网格化人才管理方案里,任何一个项目都在人才网的某个结点发生互动和共识。在这个结点上,一个是分析测试专家,精通仪器设备的专家,另外一个是产品专家如光电显示专家、芯片设计专家、芯片制造专家等最清楚客户的产品,由他们跟客户沟通最有效。产品专家设计整个方案,对分析专家提供一些可以具体实施的方法。

不同的项目,可能涉及到不同的仪器;不同的产品,涉及到横轴的网格也会不一样,在这个结点发生时,也带动周边的专家发生互动。可见每一个项目都能在公司人才网发生共振。这样公司才有能力承接更大型的项目,提高效率,稳固人才团队。

分享了对专业人才的管理,李晓旻也谈到对企业管理型人才的非传统模式,实施“官位”和“爵位”的分离。“爵位”即是公司股权,而“官位”则是行政管理权。比如,有的人才股权很大,但是管理权相对较弱;不过也有刚加盟,没有任何股权,但是管理权却很高。李晓旻通过这种方式吸引高端人才的加入,根据其“战功”,授予“爵位”。他笑着说,“在芯片行业中,能做到官位和爵位分离的公司并不多。”

李晓旻也给人才培养成本,算了一本账, “技术人员经六个月培训,即可操作仪器,两年后才可以独立承接常规项目。对项目解读分析能力需要三到五年,而随机应变的方案设计规划能力,则需要十年磨炼。这个领域人才培养周期非常漫长。以比利时IMEC为例,培养一个真正合格的半导体人才至少需要5-10年时间,平均每人消耗500万美元以上的资源。可见真正合格的半导体人才的培育门槛堪比战斗机飞行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除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策略,胜科纳米多管齐下,重视人才的替代培养。

李晓旻表示,公司在早期聚焦在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从2017年起每年招募大量应届毕业生,为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建立实习基地,计划明年在兰州大学设博士后流动站。新加坡方面,通过经济发展局(EDB)的IPP计划,新加坡政府给胜科纳米提供了三个博士名额供公司的职员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科技大学培训。这是新加坡政府推出的工业博士联合培养计划,由新加坡政府、大学和企业三方联合培养高端科技产业人才。胜科纳米是为数不多获得新加坡政府IPP计划支持的中资企业。

2012年,胜科纳米苏州实验室作为中新合作项目落户苏州工业园。成立以来,胜科纳米(苏州)发展迅速,并逐步反向投资新加坡。2017年初,胜科纳米(苏州)收购了胜科纳米(新加坡)。同时加入了新加坡中资企业协会大家庭,得到了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和中资企业协会领导们的关心和支持。

2018年,胜科纳米在新加坡科学园II投资兴建世界一流的高端物理失效分析实验室,引进世界上最新的双束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聘用一批以新加坡人为核心的研发和专家服务团队。目前,胜科纳米(新加坡)每年为新加坡350多家中小型科技和生产企业提供快速优质的材料分析和失效分析服务,逐渐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半导体分析测试领域最顶尖的独立实验室。

Labless独创芯片蓝海

在芯片行业中摸爬滚打近20年的李晓旻,已经练就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随着半导体行业细分,Labless将顺势而生!”李晓旻说道。

Labless,即无实验室运营。李晓旻预见,这将是半导体产业在材料分析和辅助研发领域里的新的一个分化。高科技和创新企业,将不需要花大笔投资为自己建设实验室和测试平台(Lab),而所有的材料分析、失效分析和可靠性分析可以委托给像胜科纳米这样的独立第三方的分析中心来完成,实现“无实验室”(Labless)运营。

在当下半导体产业火热、各家公司都苦于人才短缺、资源匮乏的大背景下,这个新概念立刻引发了半导体芯片行业的热议。在Labless模式下,独立第三方实验室将实现最好的人才集聚和技术迭代,而传统的半导体企业能够节省投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享受到专业的服务,并且专注主流研发和生产。同时,这也为胜科纳米赢来更多客户。Labless运营模式,不仅使中小型企业和初创科技公司受益,也得到仪器设备商的支持。各大设备商都为胜科纳米实验室安装了大批世界顶级的分析仪器和技术,提供常年维保,并与胜科纳米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和胜科纳米合作为广大客户提供了一站式的分析测试和辅助研发服务。

胜科纳米的Labless概念和建立独立第三方商业实验室,可以协助半导体企业迈过长期以来在半导体分析服务的高额投入的硬件壁垒,加速技术迭代,聚焦提升核心竞争力。李晓旻补充说明,第三方分析实验室的角色仅是技术服务提供商,其生存的基础来自于上游仪器设备商和下游客户的信任和支持,所以必须保持中立立场,决不能跟自己的客户和供应商抢饭碗。

作为独立第三方分析和辅助研发机构,如果不能对案件背景进行消化理解,最终的结论性报告不能直接反馈到客户的需求部门并有效解决问题,实施Labless是有巨大挑战的。“这中间需要纽带,这个纽带必须直接衔接客户的最终需求和胜科实验室能力。因此,必须往上游做,而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里。实际上胜科要做到直接跟客户公司的研发部、工程部直接对接及设计方案,这样才能直接发生互动和联系,取得最好的合作效果。”

在推广Labless模式中,李晓旻的锦囊中还有“妙招”,“IEC国际标准委员会专家委员也在胜科团队中。他们帮胜科把历史上一些已经标准化的测试方法和应用场景,通过国际标准的形式进行固化和推广。胜科计划在未来一年中推出或参与制定各个领域的行业标准。”能够拥有制定标准的话语权,不仅提高检测数据的权威,也竖立了胜科纳米的市场品牌和口碑。

“芯”海护航的“海钓者”

危机就是转机。疫情不仅没有阻拦胜科纳米的发展,反而加速了扩张。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并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所预判。李晓旻认为,“一个优秀企业的成长史,就是企业家不断实现自我突破的历史;如果企业家的格局无法自我突破,这个企业的发展很快就会遭遇瓶颈”。

胜科纳米创办至今实现了从“赤脚医生”,到“小诊所”,到“综合性芯片医院”,再到计划中的“制药厂”的华丽转型,每一次都是李晓旻不安于现状的自我突破,其中不乏艰难痛苦的等待和试错过程。

被客户誉为“芯片专科医生” 的李晓旻,经常以中国数一数二的协和医院作为榜样。他说:“作为顶尖医疗集团,医院必须有先进的设备、一流的医生、长期积累的自主知识产权、良好的市场口碑、以及足够的资金做后盾。目前,胜科纳米的规模和设备就如一家综合医院,长远目标是在现在基础上发展为‘制药厂’,凭借自己研发出来的独特配方,就能四处看病,对症下药。成为真正的IP输出方。”

不难发现,胜科纳米经过了17年的成长,夯实芯片行业高效优质服务基础,并且积累了大量原始数据,并开发了大量自主产权的测试方法,汇总这些数据和测试方法所发挥的效应,就如同在芯片海洋中驶入的航母,全方位的发现问题,瞄准目标,提供解决方案,为芯片保驾护航。“从一家综合医院转型到制药厂,成为IP输出方,从一家分析测试公司升级为一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诊断平台。”

科技行业里的成功者年龄相对年轻,40过半的李晓旻带领团队实现每年营收翻倍,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他非常乐意分享自己的经历,更希望用自己的专长和资源为新加坡和中国搭建一座科技桥梁。源自企业家的不断自我突破的理念,正是推动企业持续快速的原动力。目标已在那里,考验的是格局和心态。

在新加坡近海,李晓旻钓起了一条石斑鱼。

李晓旻爱好钓鱼,自称是海钓者,与友人分享钓鱼的乐趣及见闻成为快乐的事。有时朋友邀他乘坐游艇一同出海钓鱼,从小木船,到大邮轮,他都体验过。钓鱼范围从新加坡的圣淘沙、东海岸,到马来西亚、印尼、澳洲、中国东海舟山岛,甚至欧洲,都有他交友和垂下钓竿的足迹。

李晓旻坦言,自己享受在繁忙工作后,放空松弛紧张的神经,专注钓鱼的享受。“海钓既锻炼了我的体力和意志,也让我学会了耐心等待,并把握好每一次机遇”。每当出海遇到意外的惊喜,比如看到大海龟、海豚群,甚至钓到大鲨鱼及各种奇怪的鱼,则是给不经意的钓鱼之行,平添一份额外的回报。

见证了芯片发展行业的风云变化,诊断过芯片种种问题,计划建立半导体芯片的“全科医院”和“药厂”,完成为芯片产业保驾护航的使命,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他自诩的那个“赤脚医生”当年能够计划好的。古有姜太公钓鱼,空钓者最后完成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大业。或许有一天,李晓旻乘坐一条小船出海钓鱼,鱼乐已经不在于钓鱼,而享受等待的乐趣,或许是海钓者的另般境界。

李晓旻:突破自我 创新无限

李晓旻,胜科纳米(WinTech Nano)创始人,现任胜科纳米总裁兼董事长。

2004年,李晓旻在新加坡创办胜科纳米(新加坡)(WinTech Nano-Technology Services Pte Ltd),是新加坡和东南亚最大的第三方半导体分析测试商业实验室。2012年,胜科纳米(苏州)实验室落户苏州工业园。之后,胜科纳米中国业务迅速发展,2017年初,胜科纳米(苏州)收购胜科纳米(新加坡)。目前胜科纳米苏州实验室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化运作半导体芯片分析测试服务平台和辅助研发中心,也是中国唯一掌握了7纳米-5纳米工艺节点分析技术的实验室,公司拥有2000余家国内外客户,客户群体涵盖了从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模组、到终端产品的半导体全产业链。胜科纳米(南京)、胜科纳米(广州)、胜科纳米(浙江)实验室也在同步建设中。

新加坡创业之前,李晓旻就职于新加坡科研院微电子研究所任研发工程师,他在亚洲率先掌握90/45纳米芯片的聚焦离子束集成电路修改技术。2004年,他向A-STAR(新加坡科技局)租借实验室,为半导体公司提供芯片失效分析和线路修改服务,这是胜科纳米的开始。

在创业之初的三年,他只是一人公司,没有办公室和实验室,依靠租用的实验室完成自己的分析服务业务。他自嘲像“赤脚医生”。他从两家客户,逐步发展到40家客户。2007年,他开始筹备自建实验室,逐渐从“赤脚医生”成长为“诊所医生”。现在胜科纳米的目标,是从一家“综合医院”转型到“制药厂”,成为IP输出方,从一家分析测试公司升级为一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诊断平台。

胜科纳米已获得10项发明专利(还有28项申请在处理中)。2011年,公司荣获新加坡中小企业15强;李晓旻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硕士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工程专业。2013年,李晓旻荣膺苏州园区科技领军人才称号。他本人发表论文60多篇和合著书籍2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