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经济:崎岖的...

2023年中国经济:崎岖的复苏之路

47256

随着动态清零告停和房地产政策转向,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在即。各大年终经济论坛不乏乐观预测,甚至有专家已提出在2022年低增长的背景下,明年中国经济增长有望达7%-8%。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野村证券认为需要适度降低对明年经济复苏力度的预期。

新冠疫情第一波大爆发将拖累中国2023年第一季度经济,之后余波将可能压制经济反弹的力度;2023年中国出口将大幅放缓,而报复性消费和房地产投资回升的力度也可能低于预期。中国的潜在增速受疫情和其他因素影响,或已经低于5.5%,预计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可能在5%左右,低于5%的概率还相当大。

回顾2022年初,尽管各界对2022年的经济增长期待颇高,政府也将GDP增速目标定在“5.5%左右”,但当时具有极高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种病毒已兵临城下,以封控为主的防疫政策面临巨大挑战,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多米诺骨牌式的崩塌,出口增速也在逐步下滑。

在2022年的大部分时间内,虽然政府频频出手挽救经济,甚至在11月初彻底改变了针对房地产行业融资的紧缩政策,但难于扭转局势。2022年中国GDP增速已无悬念降至3.0%以下,甚至接近2.5%。

2022年12月初,中国防疫政策急剧转向,寒冬加上即将到来的春运,新冠病毒必然将高速传播至广大中小城市和农村,中国将极速走向群体免疫,因此整个社会都将面临严重的冲击。

但对于2023年的经济而言,在春季到来之前经历第一波冲击并完成初步的群体免疫,从春季开始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将疫情冲击尽量压缩在本来工业生产就处于淡季的元宵节之前,就能够实现全年经济的较快增长。加上近期中央政府在房地产融资政策方面同样彻底的转向,几乎可以确定经济触底反弹在即,2023年的GDP增速将显著高于2022年。

但仔细分析国内外形势,经济重启不会一帆风顺,2023年的复苏之路上面临四类阻力。

疫情风险或阻经济复苏

首先还是疫情风险。新冠发展到奥密克戎,毒性确实大幅降低,但传播力极高,有明显的流感症状,并非无症状,对有基础病的老人有一定的杀伤力。按照官方数据,放开前中国新冠感染人数只占总人口的0.12%,即使考虑到低报漏报,可能也不足1%,离群体免疫还有很长的距离。

未来中国新冠感染率上升到50%以上是大概率事件,而且因为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人群有较大的冲击,从而挤兑医疗系统,2022年初香港就是这个情形。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70至79周岁老年人口达8082万人,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580万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从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等周边经济体的经历来看,从初始病毒到奥密克戎,一个人群可能要被多次冲击,所谓免疫屏障并不牢靠,因此中国在经历这个冬天的第一轮全国性疫情爆发后,不排除在未来遭受第二和第三波冲击。

从周边经济体在新冠大规模爆发时的经济增长表现来看,也不可过度乐观。比如越南于2021年第三季度在德尔塔病毒面前破防,当季同比GDP增速从第二季度的6.6%暴跌至-6.0%。台湾地区在2021年第二季受到德尔塔冲击时,GDP环比增速从前一个季度的2.9%下降到了-0.9%,而在2022年第二季遭受奥密克戎冲击时,GDP环比增速从之前的1.6%下滑到当季的-1.8%。

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2023年首季的GDP环比和同比增速都有可能出现负值。2023年元宵节(2月5日)是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及时复苏的关键节点,到时如果大量回乡的农民工不能或不愿及时回城,新冠对春季经济的影响就会显著上升。

解封必掀报复性消费?

第二,本轮疫情消退之后,消费的反弹是必然的,但除了要考虑到疫情再度爆发而导致消费下行的风险之外,还要谨慎预估消费反弹的幅度,原因有五个。一是中国居民经历了三年疫情,封控对诸如旅游、交通和餐饮等服务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不少家庭的收入锐减,储蓄被大量消耗。同时又因为股市低迷,房地产行业萎缩,不少地方房价下跌,理财产品收益下降乃至爆雷,很多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恶化。

二是中国经济除了受疫情影响外,房地产、教育培训和平台经济等领域也经历了巨幅调整,导致较高的失业率,尤其是中国青年失业率高达17.1%,而“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对于很多人来讲,疫情之后,当务之急是尽快就业或者恢复营业,而非报复性消费。

三是在过去三年,中国财政资源被大量投入到核酸检测和方舱建设等项目中,相对于美欧国家,中国大量财政支出并没有形成对家庭的直接补贴,加上土地财政收入锐减,体制内人士的工资和其他收入在各地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四是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可能低于疫情之前,从而被迫加大预防性储蓄的力度。五是作为消费中间最重要板块的乘用车购置已经被前置。从2022年6月1日至年底,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六月以来的乘用车销售高增长一方面抬高了基数,另一方面前置了消费,对2023年的消费增长带来一定的下行压力。

有关报复性消费,最近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就是2022年首10个月居民存款增加12.7兆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的7.3兆元多增加了5.4兆元,这块超额储蓄将支撑2023年的报复性消费。这个推论不无道理,但也需要谨慎对待。

首先,按照更加合理的计算,在2020至2022年间,居民的额外新增储蓄存款只有2.6兆元人民币左右。其次,这部分额外增加的居民存款可能主要来自于购房的减少。第三,由于债券利率下行和其他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且风险上升,居民将部分理财产品转为银行定期存款。最后,银行存款的上升在居民中间是高度不均等的,一些中高收入家庭的存款确实因为消费渠道受限而上升较快,但很有可能被用到境外而非境内。

不可高估房地产复苏力度

三是不可高估房地产复苏的力度。2022年首十一个月,中国商品房的销售、新开工、竣工和开发商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分别下降23.3%、38.9%、19.0%和53.8%,可以说是中国住房改革以来最大幅度的萎缩。2022年11月初以来,中央已经彻底扭转了房地产融资方面的调控,但其他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首先,三年疫情本身可能恶化了中国潜在增速下降的趋势,降低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其次,2015-18年的货币化棚改透支了很多低线城市的住房需求,未来几年还将继续压制这些地方的房地产业发展。第三,虽然动态清零已经彻底告停,奠定了2023年的房地产复苏的基础,但第一波疫情冲击的高峰可能还没有过去,之后余波还会影响经济复苏,因此最起码在短期内不能过度乐观。最后,涉及需求侧调控和供给侧土地问题等方面,也很难在近期被有效的化解。因此,中国房地产业在2023年也很难出现V型的大反弹。

出口或萎缩拖累经济复苏

2023年经济反弹的最后一个重要阻力是在出口方面。出口在过去两年多为中国经济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在2021年中国出口创下了十几年来的最高增速,贡献当年8.1%GDP增长的一半。2022年出口增速已经大幅放缓,到11月份同比已经萎缩8.7%,但全年可能还有7.0%的增长。

2023年出口大概率会萎缩。一是基数太高;二是疫后其他国家国民的消费重心由疫情之中的商品返回到服务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商品出口可能受损;三是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耐用品消费在经历了过去三年的高峰之后会出现一段时间的需求低谷;四是之前遭受疫情重创的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生产和出口已经完全恢复;五是全球通胀仍然高企,2023年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紧缩还将继续,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滑,进入衰退的概率较大,这也必然会影响中国的出口。

综上所述,2023年经济复苏几乎是确定的事件,但要充分预见到经济重启的艰难和2023年复苏之路的坎坷。正因为报复性消费和住房投资反弹的力度可能有限,加上外需疲软,和其他国家疫后的情况有所不同,2023年中国的通胀压力不大,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通胀可能在大部分时间都会维持在3%以下。

政策方面,预计2023年总体而言将维持2022年的宽松政策。货币政策方面,2023年加息和调升准备金的概率极小,信贷增速与2022年较为接近;进一步的降息降准没有太大可能,空间很小,目前经济的主要瓶颈在于疫情、信心不足和预期不稳,进一步降息降准也确实没有多大必要。

2023年大部分时间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可能还会在低位徘徊,地方财政可能不会较2022年有明显改善,因此在财政政策方面,预计中央政府仍将维持不低于2022年的赤字预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

为了助力经济重启,政府有必要制定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但切忌越俎代庖,避免缩窄民间的经济空间,避免过度干预市场和资源配置,不然看起来刺激经济,实则适得其反。摈弃清零、走向共存本身就是最好的经济刺激政策。

对于处于真正后疫情时代的2023年而言,恢复国内民众和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是当务之急,是经济可持续复苏的关键。封控解除和重新打开国门之后,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向全球释放其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决心,稳定各界的预期,告别疫情下的紧急状态,尊重法治、积极改善拓展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与世界重新接轨,将经济发展重新纳入正常的轨道。

陆挺博士自2018年起担任日本投资银行野村控股的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兼董事总经理。2015年5月,他加入华泰证券,担任研究部和机构销售交易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和董事总经理。此前担任美国银行美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和董事总经理。除了拥有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学士学位,陆挺还拥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南卡罗来纳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