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买后付,糖果还是毒药?

先买后付,糖果还是毒药?

179237

传统消费讲的是“一手买货,一手交钱”,然而随着信用卡普及化,“花未来钱购物”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今先买后付(Buy Now Pay Later,或称BNPL)的消费模式更是迅速崛起,受到Z世代或千禧一代群体的追捧。究竟先享受,后付款的购物方式,是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糖果”?还是诱导消费者掉入理财陷阱的“毒药”?

22岁的小安是刚踏入社会的职场新鲜人,拿着公司刚发的薪水,他去到了购物商场想要买份礼物犒赏自己最近辛劳的工作。一直想要拥有一支智能手表的小安走到商店内,希望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款式。

东摸摸、西看看,试戴了好几个款式后,小安看中了一个橙色表带、拥有多种运动监测功能的最新智能手表,但在查看价钱标签后,小安瞬间打消了要买下它的念头,因为智能手表要价900元,这对上班还不到半年的小安来说,是比不小的数目,等于是他薪水的接近一半。

就在小安准备离开时,一旁的店员告诉他,可以通过先买后付的方式付款,将900元分成三期免利息还款。换句话说,小安现在只需付300元就能买下手表,剩余的600元则是在接下来两个月偿还。

听到店员这番话后,小安立即改变主意,决定把手表买下,因为相比起一次过付900元,现在只需付300元,让他觉得相对便宜得多,也负担得起。

以上的场景,逐渐在消费市场形成主流。打着“先享受、后付款”的噱头,“先买后付”近年来登陆新加坡后,获得许多消费者青睐,尤其在年轻群体中更为受落,商家们为了吸引更多客源,也纷纷与各个平台合作,加入到先买后付的行列之中。

先买后付近年在本地兴起

根据政府提供的数据,本地消费者使用先买后付方式进行的交易额在2021年达到4.4亿新元,比2020年增加近三倍,显示先买后付在本地市场的蓬勃发展。

事实上,先买后付(BNPL)多年前在欧美已经非常火红,但这种“超前消费”模式近两年才在本地兴起。“先买后付”顾名思义,就是“先买”(Buy Now)和“后付”(Pay Later),让消费者在网上或实体店购物时,仅需支付“首期”,然后以零利息分期向先买后付平台支付余额。

在本地,先买后付较为普遍的方式是,消费者在购物时只需付三分之一的款额,剩余的款额则在接下来两个月分两次还清。如果无法按时付款,平台就会征收延迟付款费(late fee)。

先买后付除了包含价格高昂商品,例如家具、电器等,也涵盖范围更广和数额更低的产品服务,如衣服、包包、鞋子、化妆品、餐饮、健身和旅行等等。
根据全球支付公司World Pay发布的《2022全球支付报告》,2021年全球先买后付的交易额达到1570亿美元,占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的近3%,预计到了2025年,相关比重将上升至5%,交易额预计将5000亿美元。

在欧美,先买后付造就了Klarna、Affirm、Afterpay等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此外,万事达(Mastercard)、VISA卡、苹果、Paypal等等的跨国科技和金融巨头也纷纷宣布推出自家的先买后付服务,凸显这项服务拥有极具潜力的市场。

BNPL与信用卡分期付款有何不同?

由于先买后付与信用卡分期付款的消费模式,都具备先使用未来钱及分期付款的特性,因此不少人会把两者相提并论,但事实上两者之间仍有许多的不同之处。

由于信用卡需要跨过一定的收入门槛才能申请,因此不是每个人都能符合申请条件,像是没有收入的学生或薪金不达标的低收入者,就无法享受信用卡分期付款的便利。相反的,先买后付平台不会考量消费者的收入,只要年满18岁、并在交易平台上注册账号,就能立即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物。由于先买后付平台相对容易申请,让许多年轻人都趋之若鹜。

另外,先买后付适合用作小额消费,一般只可分为三期还款;相反的,使用信用卡需要购买一定金额以上的物品,才能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付款,还款期可长达60个月。

先买后付的其中一个好处,是消费者既可以马上买到心头好,又无须一次过付清款额,有助于方便灵活地运作手上的现金,同时也能为刺激商家的生意额。

欧洲商学院ESSEC亚太校区信息系统副教授安德鲁斯(Jan Ondrus)受访时表示,先买后付能为消费者和商家实现双赢的局面。购物者可以利用额外的购买力,来购买更多他们想要的东西。

与此同时,尽管商家需要向先买后付平台支付交易手续费,但这类平台有助于减少顾客在进行大额消费时的心理负担,提升购物欲,进而可提高商家的销售量。

先买后付也暗藏隐患

无论如何,先买后付机制的申请门槛非常低,也为商家和消费者埋下了许多隐患。

尽管先买后付一般是让消费者免息分期付款,不过一旦消费者逾期还款,仍会被交易平台收收高昂的延迟付款费。如果错过付款,消费者的信用评分也可能会受影响。某些平台可能会将你错过的付款报告交给信用报告机构,这可能会损害你的信用评分。

另外,安德鲁斯副教授指出,由于购物时无需支付全额售价,加上诱人的零利息付款方式,很容易让消费者一时冲动,反而花更多钱,购买不必要的物品。

管制先买后付避免陷入过度负债

纵观全球各地的先买后付服务,绝大部分都不受到官方机构监管。许多国家的央行无从插手,主要原因是因为先买后付属于保理协议。保理协议指的是物品销售后,所产生的应收账款将转让给保理商,也就是先买后付平台,而后者将负责提供资金融通、信用风险担保,和账款催收等一系列服务。

为了保护消费者不会陷入过度负债,在金融管理局指导下,由新加坡金融科技协会(Singapore FinTech Association)连同Grab金融、Atome、ShopBack、Ablr、Latitude Pay、Pace、Split和SeaMoney八家公司组成的先买后付工作小组(Buy Now Pay Later Working Group),在2022年10月推出了行业行为指南。

指南重点包括:

  • 顾客只能累积最多2000元的未还款项;
  • 业者需为先买后付设置各种收费上限,如延迟付款费(late fee)等,所有费用和利息都不能计算复利;
  • 消费者有权在任何时候全额还款,但不会被征收“提前付款”费用(early repayment fees);
  • 商家有道德地营销,不推出具误导性广告;
  • 允许消费者把自己排除在服务于宣传之外;
  • 为面对财务困难的消费者提供援助,如豁免全部或部分收费或延迟收费,制定双方皆可接受的还款安排。

采纳行为指南的业者会通过审核和认证获得信任标志,展示它们符合指南的标准。工作小组建议消费者使用获得认证业者的服务,以确保收费透明,出现问题时有申诉的渠道。此外,商家也应该通过获认证的业者提供服务,确保顾客利益受保障。

而在下一阶段,工作小组将设立信用信息共享办公室,并放眼在2023年底前,向合格的业者颁发信任标记。另外,工作小组也会选出独立的监督委员会执行行为指南。

尽管新加坡的先买后付交易规模,占整体金融体系的比重还非常低,根据2021年的官方数据,先买后付的交易额只占信用卡和借记卡付款总额的不到0.5%,但随着海外的先买后付敲响了债务警钟,先买后付工作小组的行业行为指南,有助于降低消费者的负债风险。

安德鲁斯副教授赞扬,行业行为指南为完善先买后付的消费机制,迈出了很好的第一步。但他认为,指南还需要提出更多建议,以进一步保护最脆弱的用户,尤其是没有收入的年轻用户群,很可能会因为不节制的消费而坠入债务陷阱。

另外,新加坡消费者协会主席杨益财也对小组推出的指南表示欢迎。但同时,他认为指南应制定更多标准以保障消费者。消协建议,与其把未还款项的顶限设在2000元,不如允许让顾客自行决定最高交易额。另外,当局也建议为21岁以下的消费者设定较低的交易限额,因为绝大部分18至21岁的消费者都还没有收入。

勿坠入先买后付陷阱

先买后付的其中一个盲区,是消费者以为能用很少的钱就能获得心仪的物品,却殊不知正一步步掉入陷阱中。

安德鲁斯副教授提醒消费者,虽然先买后付可以让消费者免利息分期付款,但免利息不意味着免费,消费者最终还是需要付款,否则逾期的话,消费者不但需要支付原本的款项,而且还得额外支付高昂的延迟付款费。因此,消费者应该量力而为,在本身允许的财务能力范围内消费。

消协则鼓励使用先买后付的消费者设置提醒,并在每个月预留一笔钱以用于分期付款。此外,当局也促请消费者在使用先买后付前,先了解其中的条款和条件。如果在使用先买后付服务时面对任何问题,消费者为应该寻求消协协助。

总的来说,先买后付为消费者带来许多便利,但也可能会因为无节制消费而不小心“踩雷”,因此消费者先在购买任何物品前,应该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件物品。另外,消费者也需要在设定的预算内消费,以免跌入分期贷款便利所带来的美好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