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集团在港上市 展现国企...

中信集团在港上市 展现国企改革决心

8828

中央和香港当下在很多问题上意见分歧,但中信集团并购案显然能给双方带来一个双赢结果。

周三晚上,中央政府批准中信集团向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中信泰富接管母公司价值约2250亿元(2836亿港元)的全部资产。此事令金融界大感诧异,实际上,中央清楚地表现出推进经济结构改革的决心。

如果你了解中信集团的历史,知道约35年前它是如何在已故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特批下创立,如何作为国内第一家新型国企帮助内地吸引外资和扩大海外投资,就会明白该公司的任何重大决策,都必须事先得到最高领导人批准。

换言之,业务涵盖钢铁、地产等多个领域的中信泰富,其并购母公司资产并不仅是一起大型并购案,还意味着新一轮政府主导的国企改革已经启动,而且这轮改革将以全新思路展开,例如让子公司(中信泰富)收购母公司(中信集团)。

这种蛇吞象的做法鲜少在内地商界发生,特别是牵涉到诸如中信这样的大型重要国企,因此引发争议。不过,此事说明中央政府急于推动国企改革。内地许多国企经常牵涉贿赂和腐败丑闻,而且外界也向国企施压,要求他们在公司治理方面更加透明,并提高管理效率。

有意思的是,邓小平在大约35年前邀请荣毅仁创立中信集团(前身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之时,中央政府当时面临的挑战,与如今经济改革的困境多少有些相似。荣毅仁来自上海,是当时国内知名企业家之一,后来还被任命为副总理,其涉猎范围遍及上海、香港和北京的商政两界。

邓小平倡导成立中信集团,是为了开创前人未至之境,并清楚表示希望这家公司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09年,前中信集团董事闵一民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邓小平给了荣毅仁三句话:人由你找,事由你管,由你负全责。要排除干扰,不用担心其他部门来管你。」

中信集团后来取得的成绩没有让邓小平失望。如今,该公司已成为一家钢铁巨头,也内地顶尖的证券公司和主要商业银行。某程度上,它有点像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然而,在内地最新经济改革浪潮中,它也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对于中信来说,35年过去,历史再次重演。

自李克强总理约一年前上任以来,其首要任务一直是保持经济增长(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必须提高大型国企效率),并反覆强调迫切需要改革国有部门。李克强和其他高官发出的讯号很清晰:现在不改革,更待何时?

中信并购案透露了当局心目中的改革时机:就在现在,就在香港。在这新一轮改革中,中信集团再次被选为众多国企的先驱。

正当外界日益质疑香港作为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中信并购交易若能顺利完成,将对香港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香港面临的竞争来自四面八方,譬如上海计划到2020年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加上美欧经济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已经复苏,还要面对来自纽约和伦敦的挑战。

这起并购交易完成后,中信集团总部可能迁至香港。香港特首梁振英最近赴京时,也曾要求更多国企考虑在香港设立亚太总部。梁振英得到的回应绝对远超他的预期。

香港保持金融中心地位的雄心最近一次遇挫,是阿里巴巴决定在纽约上市。阿里巴巴是内地头号电子商务公司,计划集资150亿美元。

香港失去这笔上市交易,主要是因为香港监管机构强烈捍卫原则,不愿意因为一家公司的特殊管理架构就改变现行规则。阿里巴巴高管曾公开质疑香港监管制度是否已过时,并批评香港固步自封,未能与时俱进。

香港本土智库狮子山学会主席史达思(Bill Stacey)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中信这笔并购交易明确说明中央已采取行动,巩固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