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itor: 人民币仍...

Monitor: 人民币仍难取代美元

10092

与香港的金融家交谈一番后,你会得到以下印象:未来十年或二十年内,人民币必然将取代美元,成为主导全球的货币。


他们这样想自有原因。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崛起成为贸易强国,人民币愈来愈常用于贸易融资,北京又推行金融自由化措施,这些都成为他们的理据。


 考虑到美国赤字严重、预算争议难以化解,似乎假以时日,人民币势必将成为全球国际贸易及投资的最常用货币。


 但若以史为鉴,就知道应该保持审慎。过去五十年,诸如德国马克、欧元及日元等货币,都曾被认为终有一天将取代美元。


 但它们无一成功。正如上述三个货币面对过的问题,人民币若要取代美元,就必须克服一个巨大障碍。


 1970年代,许多人认为德国马克足以与美元并驾齐驱。当时德国经济快速增长,到了1980年代,其商贸总值已占全球一成,与今日的中国大致相若。


 其时,马克普遍用于结算和贸易,不少国家也选择将货币与马克挂钩,以马克作为外汇储备货币的做法也甚为常见。


 但尽管具有这些优势,马克的发展逐渐停滞,究其原因,其一是德国的商贸实力虽不容置疑,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无法与美国媲美。


 因此,马克从未成为受欢迎的投资货币。欠缺成熟、有深度的金融市场,它没有可能取代美元。


 1999年,欧元正式面世,情况看似会出现变化。国际社会开始广为发行欧元债券,令欧元迅速成为贸易结算及储备货币。


 但之后欧元渐失优势。虽然欧元在欧洲得到广泛接纳,但在欧洲之外甚少使用。


 问题还在于欧洲的相关管治薄弱。欧元面世后仅几年,德国和法国的赤字就超过了《稳定与增长公约》定下的上限。该公约意在维护欧元的公信力。


 今时今日,欧元区十八个成员国身陷债务危机,令欧洲大部份地区苦苦挣扎,只有芬兰和卢森堡遵守了财政纪律。因此,国际社会对欧元的信心大受冲击。


 然后是日元。 1980年代,日元崛起似乎已成定局。


 当时日本已成为超级贸易强国,其银行规模为全球之最,日本政府又放宽资本控制,鼓励发展金融市场,推动日元在全球货币交易的比例达到近三成。


 但好景不常。金融自由化令日本催生泡沫经济,泡沫爆破后,国家陷入「资产负债表式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日元在国际市场的应用比例大跌三成,作为储备货币的比例减半。


 上述三种货币的遭遇,对今日的中国都有所警示。要令自己的货币获全球普遍接纳,该国就需要建立极为广泛的国际贸易网络。


 其资本市场必须有深度、成熟、监管良好,并对海外人士开放。


 其管治架构必须有公信力及透明度,官员须具有相关经验,证明自身有能力管理金融系统。


 其银行系统也必须稳健,整体经济前景向好。
 

中国在这三方面都不甚令人满意。其资本市场仍然封闭,且未发展成熟;其政府黑箱作业;国家债务持续上升,银行系统和整体经济都愈来愈脆弱。
 

当然,近年美国政府的公信力和美国金融系统的稳健度都受到巨大冲击。


 但美国政府眼下并没有力求推动美元成为国际普遍接受的货币。美元已经稳占这一地位。


 这就是最后一个重点。即使中国完全达到上述所有要求,人民币仍须克服国际社会使用美元的惯性。


 以史为鉴,就知道人民币并非必然能够取代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