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6,新加坡)黄大仙原名黄初平(约328-386,晋代人),出生于金华,相传是从一名放羊的牧童修炼得道,祖庭位于金华市的金华山。从金华山一路南传至粤港澳,新加坡、东南亚,甚至北美和澳洲,都能看到黄大仙文化的传播轨迹。黄大仙文化作为发源于浙江金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并不止于宗教层面的象征,而是一套能够跨越时代、跨越地域、跨越群体的“善文化”体系。

在今天于金华举行的2025金华山黄大仙文化节上,几位学者就黄大仙文化做了专题演讲,让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古老传说的延续,更是中华文化中“善”的哲学与时代价值的重新被理解。
传统价值中的跨文化传播生命力
人们经常说到一个成语“点石成金“,在神仙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石头变成金子,而黄大仙从牧童得道成仙,他有“叱石成羊”的神仙本事。在晋代葛洪《神仙传》中的道教传说中,讲述了牧羊人黄初平被道士带到金华山石室修道四十余年的故事。其兄黄初起寻访弟弟初平至山中,问及羊群下落,初平笑答”羊在山东”,随手指向白石,口中念咒,顿时群石化作白羊,这便是著名的”叱石成羊”典故。
黄大仙文化包含重要的“羊”元素,四川大学詹石窗教授首先从汉字系统里发现黄大仙文化的价值,比如,“善”“美”“义”等关键字均与“羊”有关。

在传统文化框架中,“善美相和”是一个可被社会广泛理解的概念,这使黄大仙文化具备跨文化延展性。黄大仙传说中的“叱石成羊”,并非强调神迹,而是一套关于道德、美德、节制与利他的价值体系,其背后对应着易经哲学中“止”“和”“利他”的结构。
詹教授指出,黄大仙文化包含了完整的价值逻辑:通过“内修德”建立价值基础(从心念开始),通过“外利他”形成社会实践(济世、公益、社区行动),通过“守中道”维持行为边界(法律、公共秩序、社会规范)
他认为,在文化的跨区域传播中,黄大仙文化具备了“可解释性”与“可实践性”,因此能在现代社会中能保持传播的生命力。

让民间信俗转化为“生活方式”
浙商总会顾问郑宇民则从民俗学和社会生活角度强调,黄大仙文化应被理解为“信俗”,不是迷信。信俗的特点在于地域性、生活性与民间性,其价值不在神力,而在社会连接功能。
郑宇民在学界有个称号叫“浙江旅游开发第一人”,1995年,兰溪举办了首届“黄大仙故里风情节。在他看来,黄大仙文化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第一,它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穿要朴素、食要清淡、人与自然共生”,体现的不是宗教,而是绿色生活理念与个人节制,这正符合当代社会对健康与环境的关注。
第二,它是一套可实践的道德教育机制。黄大仙文化通过故事、象征、习俗促进价值传播,完成传统社会中的“公共道德教育”功能。不同于学校教育,它更贴近民间、贴近生活。
第三,它是一种区域文化资源,可支撑文旅发展与城市文化定位。郑教授认为,金华山的文化发展不能追求“叠加”,而要基于黄大仙文化、儒学传统与农耕文明三条文脉进行“激活”,形成清晰、可识别的文化标签。
从社会治理、文化传播到城市品牌塑造,黄大仙文化具备了信俗文化的“低成本、高黏性”特点,正是许多地区推动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从地方传统到跨区域文化
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盖建民在接受中新社访问时指出,黄大仙文化的传播具有明确的历史轨迹:从金华发源,进入粤地,定型于香港,再随移民潮走向海外。
宋末南迁、清末祠庙建设、20世纪香港的普宜坛与啬色园,以及80年代后华人全球迁移,构成了黄大仙文化传播的主要动力。尤其是香港的国际化环境,使黄大仙文化突破地域限制并形成制度化的文化场域,从而成为海外华人认同的重要载体。
盖建民教授认为, 黄大仙文化的传播与华人经济网络的扩展、人口迁移路径、区域社会结构变化高度相关,而不是偶然的文化输出。 他指出,黄大仙文化的传播不是基于行政推动,而是基于社会需求:海外华人面对语言、文化与社会结构挑战,需要一种熟悉的文化符号作为“情感稳定器”。黄大仙文化提供了这一角色。
黄大仙从地域性民俗发展为跨区域文化现象,其背后不仅关乎宗教或信仰,更涉及文化认同、公共价值以及区域软实力的形成。在全球化与本地文化再造的时代,一种传统文化能否跨越时间并被不同群体接受,取决于它能否持续提供精神稳定、价值指引与文化认同。黄大仙文化正是如此。它源于民间,却不局限于民间;它源自金华山,却与全球华人形成情感连接。当文化能持续提供公共价值,它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