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6 新加坡) 媒体报道,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垃圾焚化厂由区区104座一路扩增至今天的近千座;短短十余年间,中国已拥有全球近三分之二的垃圾发电产能,几乎是这个版图的霸主。
但如今,中国的垃圾焚化产业正面临严峻考验:收入来源不断萎缩,垃圾治理体系却仍有缺口,不少垃圾余烬“漏”向自然,酿成污染。英国环保网站《对话地球》指出,从生态与公众健康的角度出发,中国的城市垃圾量不应继续攀升,以填补焚化厂过大的“胃口”,而应通过源头减量、循环利用与系统升级,真正降低垃圾对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冲击。
中国的垃圾焚化厂每年衍生出百万吨的飞灰与炉渣。飞灰中潜藏着二恶英与重金属的毒性,如果处理不当、储存失控,或被非法倾倒,这些有害物质便可能渗入土地与地下水,甚至飘散于空气之中,威胁环境与生命。

自2019年起,中国主要城市开始推行强制垃圾分类,随后回收与堆肥的力度日益加大。昔日源源不断涌向焚化厂的生活垃圾,如今被巧妙分流,可供燃烧的废料逐渐稀少,使得焚化厂的处理量也随之下降。
这10余年,焚化厂的建设多以公私合作(PPP)模式展开,由地方政府与私营资本携手投资。融资便捷,加上政府补贴、垃圾处置费及售电收益的“三重”收入模式,前景诱人,许多地方因而竞相蜂拥建设焚烧厂。短短数年,焚化设施激增:从 2010 年零星的几十座,到如今全国上千座,总产能竟远远超出了垃圾的总量。
但随着政策风向的转变,新建设施可获得的补贴比例不断下降,曾经稳固的资金正悄然削弱。原本用于发电并上网售电的优惠电价,也随着补贴减少或市场竞争加剧,收入也随之缩水,曾经可观的收益如今难再依赖。
此外,焚化厂偏重建在城市或人口密集区,因为垃圾集中、运输便捷、居民消费量大;而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人口稀疏、垃圾分散、运输成本高,合规的集中焚化设施往往难以普及。结果便是:城市里焚烧厂可能林立、产能过剩;乡镇、县域却处理能力不足。供需错位之下,整体系统效率随之下降。
还有官方统计往往只计算那些被城市收集、送进系统的垃圾,却忽略了街角随意丢弃的废弃物、露天燃烧的垃圾,以及各种非正规渠道的处理方式。换句话说,系统里的垃圾在减少,并不意味着废弃物真的少了——它们只是流入了角落。
所有这些因素汇合一起,使垃圾焚化行业的生存比十年前艰难得多。到去年6月,中国的垃圾焚化能力已达到每日100万吨,远超2021—2025五年规划目标34%。然而,中国这座 “焚烧巨舰” 却有超过四成闲置未用,行业利润渐渐退去。
多数中国人误以为垃圾焚化厂那么多,垃圾问题已迎刃而解,但这反而让垃圾减量更艰难。2016 年,中国城市收集的生活垃圾已逾 2 亿吨,到 2024 年更攀升至 2.62 亿吨,七年间增长近三成。人们越觉得垃圾问题无关紧要,便越少在意自己随手丢弃的废物,也越不会去节制生产垃圾。如此一来,废物便愈积愈高。
湖北日报评论员张双双就评论道:“说中国的垃圾不够烧,这个说法完全颠倒了。真正的问题不是垃圾不够,而是焚化厂太多了。”
如果更多的厨余垃圾被用于堆肥处理,更多的垃圾被回收而不是填埋或焚烧,那么垃圾分类就是成功的。中国对垃圾处理的理念应当是“先减量、再循环、最后处置”。 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垃圾处理能力的布局,而不是为了 “喂满” 焚化厂而产生更多垃圾,《对话地球》指出。
简而言之,中国不能指望靠焚烧来解决垃圾问题。焚化行业需要找准处置垃圾的需求点,同时厘清与之配套的发电、回收和供热方面的发展方向。唯有如此,行业才能走出危机,该网站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