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农业发展新机遇 用新加...

新中农业发展新机遇 用新加坡网络资源推动农业创新

17313

(2025.07.25, 新加坡) 新加坡食品科技与生物工程专家陈维宁教授指出,中国食品要进入新加坡市场,必须经历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以麻辣口味为例,十年前对本地消费者而言还较为陌生,如今却已成为许多人日常喜爱的风味。然而,中国食品要成功登陆新加坡,企业首先应深入了解本地消费者的接受度,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产品更贴近本地口味,并确保食品安全达标。

陈教授强调,食品安全在新加坡是一项优势而非障碍。只要中国食品企业能确保产品安全可食,且符合新加坡及区域市场的标准,就有潜力在本地扎根,并以此为区域枢纽,进一步拓展至东南亚其他国家。他表示,前提是这些产品必须符合本区域消费者的口味偏好与食安规范。

这些观点是陈维宁教授在昨日举办的主题为“新中农业愿景新机遇”的讲座中提出的。这场公益讲座由中国紫心集团与华峰汇(Chinese Pinnacle Clun)共同主办。华峰汇是新加坡时代财智媒体旗下的商务平台。

陈维宁教授也是新加坡未来食品安全中心主任,他指出,新加坡的食品安全标准一向严格,任何一起食物中毒事件都会成为全国关注的重大新闻,也正因如此,这类事件在新加坡极为罕见。他补充,新加坡食品局也与时俱进,正积极推动将新加坡打造为未来的食品安全中心,目标是从长远角度保障食安。

“未来的食品安全不仅仅是看生产过程是否受到污染,还要评估新型食品对人体消化系统可能造成的冲击与影响,”陈教授强调,“这些都是我们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项目。新加坡站在全球前沿,正从食品安全的各个维度深入开展工作。”

新中农业愿景新机遇论坛(从左到右):主持人,时代财智总编辑宋娓、新加坡未来食品安全中心主任 陈维宁教授、紫心集团创办人梁承旺、新创维资本创办人符梅莲(图源:时代财智)

新加坡的“30.30″愿景也是当天的话题之一。在该愿景下,新加坡希望在2030年实现食品自给率达到30%,这体现了新加坡加强食品供应安全和培养本地农业的意图,但现实却不容乐观。根据新加坡食品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4年本地种植蔬菜和海鲜供给,都远低于目标。

若以新加坡现阶段的能力,目标不实际, 但是鸡蛋农场的单位产量提高了12.8%,蔬菜和海鲜的单位土地产出也分别提升了1.8%和5.4%。新加坡不仅有三个自己的鸡蛋厂,而本地生产的农作物也比从外国如澳洲进口的便宜得多,甚至低四倍,大家应对政府的擘画有信心。

新加坡是小国,在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和食品安全(food safty)上也有清晰的战略思维。除了以上的食品愿景,陈教授借此解释了两者的区别,新加坡在粮食安全的三个支柱:打造自己的都市农业、从外国采购输入,以及在海外展开合作,扩大粮仓,比如新加坡有在文莱经营农场,和中国合作中新吉林食品园区。

新加坡拥有全球最广泛的食品进口网络,汇聚来自187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元来源,在全球已签署28个自由贸易协定,这些都是新加坡的食品网络优势, “很难想象它们会联手对新加坡实行禁运, 因此新加坡基本上食品供应是稳定的,” 陈教授说道。不过,人们担心气候变化会冲击食品价格,为了万全,应该做好准备支持本土生产的食品比如蔬菜,陈教授补充说。

他也谈到,新农业技术的发展可以来自于现有研发能力的转化。例如,新加坡本就是生物医学研发重镇,若能善用本地科研平台,将相关技术延伸至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将有助于推动农业创新。他举例指出,许多疫苗的生产技术同样具备转型潜力,可应用于农业相关领域。“这意味着不一定要从零开始,也未必需要耗费很长时间,”他解释,“真正的挑战在于高昂的成本,以及市场接受度仍然较低。”

公众出席华峰汇与紫心集团讲座(图源:时代财智)

另一位演讲嘉宾——新维创资本( New Dimensions Capital) 首席执行官符梅莲,则从投资者角度分享了对农业的看法。目前,关于ESG(环境、永续经营与治理)的投资持续升温,她指出企业的ESG合规与否一直是投资界所挂心的,她的公司希望物色ESG合规的公司。比如,她会在尽职调查中尽可能详细地考量ESG,是否有环境污染问题、童工或人口贩运,以及良好的治理。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管理的品格,这一项决定前两项是否得以贯彻。

她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家生物科技的初创公司,他们使用人工智能(AI)生产有机食品增强剂,用于食品口味,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他们是一支由富有进取心的年轻企业家组成的小团队,他们的技术来自美国硅谷,并将技术带到了新加坡

新维创是一间致力于为高净值家族和机构投型资者提供全面资产管理服务的公司。“我认为农业是与ESG有关的行业, 我们希望在这个领域增加投资, 如果有任何投资机会。我们会尽力提供,” 符梅莲表示。

活动的合办方——中国紫心集团执行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梁承旺做主题演讲。他于2009年在福建连城创立了紫心集团,专注于打造红薯全产业链,包括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与余料循环利用。2016年,紫心成功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全球首个以红薯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 去年财报显示,紫心红薯业务收入约人民币 3.18亿元 (约合 5700万新元),同比增长 45%。

红薯富含膳食纤维,这正符合新加坡消费者对低热量、功能性食品的需求。 当下健康意识的提升正推动亚太地区红薯市场以6.4% 的年率增长。

梁承旺分享了红薯的科技种植。他表示,新加坡土地狭小,不过这限制不了红薯在此种植,因为红薯可以在屋顶栽种,也可利用层架式水培法。此外,新加坡政府资助淡马锡理工学院开发智能种植系统,优化光照以及投放养分作业,这都是新加坡的亮点。

梁承旺仔演讲中,展示了紫心在新加坡的生态农业概念——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的垂直农业:底层仓储区,一楼零售区和展览区、二楼种苗培植、三/四/五楼种植区,六楼研发区,这套红薯综合体功能区面积分配(总计3500平方米)

紫心集团在新加坡已经在进行产品创新如高端红薯零食、紫薯粉等和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并扩展其高科技生产线例如将真空低温脱水技术用于处理薯片、紫薯粉、蒸红薯等 。同时,其新加坡公司也开发了益生菌发酵红薯饲料,与中国福建农科院合作,将农业废料制成鸡饲料。

现场备有紫心集团的零食让出席者品尝(图源:时代财智)

梁承旺进一步提出“新加坡-中国供应链” 概念, 通过在中国与新加坡种植与加工红薯,然后以新加坡为质量验证、包装、创新与向区域分销的枢纽,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红薯可成为新加坡发展农业科技的杠杆,也成为本地的健康食品,从而减少对进口食品的依赖,增强新加坡食品供应链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