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七成企业无原产地证书...

新加坡七成企业无原产地证书 恐影响出口

17210

(2025.07.22,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7月15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的500余家本地企业中,仅不到30%持有有效的原产地证书,中小企业的持有比例更低。这一数据反映出新加坡企业对出口关税优惠政策的利用率不足,可能影响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原产地证书是证明货物原产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官方文件,也是企业享受自由贸易协定关税优惠的重要凭证。例如,根据中新自贸协定,持有有效证书的新加坡企业出口中国的部分商品可享受低至5%的关税税率,而未持有证书的企业则需按普通税率缴纳15%的关税,两者差距显著。

作为全球重要贸易枢纽,新加坡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自贸协定,涵盖中国、欧盟、东盟等主要市场,但调查显示,企业对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存在明显不足。2024年,新加坡对东盟出口货物中约12%因未持有原产地证书,未能享受关税减免;在RCEP成员国市场,类似情况也较为普遍。

进出口产品不在相关自贸协定范围内,是新加坡企业列为没有申请原产地证书的首个原因(图源:网络)

调查同时揭示了企业获取原产地证书的主要障碍。对中小企业而言,复杂的规则条款是首要难题,“区域价值成分”“税则归类改变”等专业标准令缺乏专业团队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其次,申请流程涉及生产流程、成本明细等多项文件提交,审核周期长达数周,难以满足企业快速出货需求;此外,部分企业存在认知偏差,认为该证书仅适用于高价值商品,忽视了农产品、小家电等普通商品的优惠空间。比如一家新加坡食品加工企业因未申请证书,向中国出口的调味品面临较高关税,最终导致订单流失。

为改善这一状况,新加坡政府已推出多项支持措施。自2025年起,企业申请原产地证书的相关费用可享受最高50%的税收抵免;新加坡海关通过TradeNet系统简化在线申请流程,审核时间缩短至3个工作日内。

在国际合作层面,中新两国自2019年起实现原产地证书电子数据实时交换,覆盖90%的双边贸易商品,清关时间缩短40%;RCEP框架下的“背对背原产地证明”机制,也为企业拆分订单、灵活享受优惠提供了便利。

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表示,计划2025年内为1000家中小企业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助力企业理解和运用原产地规则。新国立大学商学院相关专家指出,在全球贸易规则日益规范的背景下,原产地证书已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工具。提升证书持有率和政策利用率,将帮助新加坡企业降低出口成本,更好地把握自贸协定带来的市场机遇。

实习记者:谭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