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7.2025,新加坡)中国品牌在东南亚日益走红,越来越多消费者认识和喜欢它们。但是,东南亚一些企业和市场观察者对中国品牌以廉美价格发展得这么快表示不应太乐观,担心它们不仅冲击本地企业和市场,而且随着生产成本上升,中国制造商已将生产链转移到越南等其它国家,显然这种低价策略难以长期维持。
一名在马来西亚餐饮业打拼的的匿名创业者告诉据新加坡《亚洲新闻台》,他正面临来自蜜雪冰城等中国连锁店的压力,这些店铺的珍珠奶茶售价仅为5令吉(S$0.30), 冰淇淋售价为2令吉。他问道:“那么便宜,它们在这里会撑持多久,真是未知数。”
他也担心本地品牌会被淘汰:“我真的希望本地人能支持本地品牌和餐馆,” 他强调做小生意的人面对中国产品的激烈价格竞争难免担忧。
42岁的迪威(Dwi Soejatmoko)来自印尼,大约20年前买了他的第一台电视机,当时他选了一个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品牌 —— 长虹。那时他刚大学毕业,比较注重价格,而这个中国品牌价格实惠。当时,中国品牌常被认为质量差劣,但只要能收看他喜欢的节目,迪威并没有多想。令他惊讶的是,这台电视直到今天依然操作良好。

从小米、vivo、OPPO等手机品牌,到比亚迪、奇瑞等汽车品牌,再到蜜雪冰城、茶颜悦色等饮品连锁店,中国品牌如今已是东南亚家喻户晓的名字。新加坡研究公司Momentum Works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过去三年间,东南亚已有超过60个中国品牌开设了6100多个门店。Momentum Works 是一家既帮助初创企业成长又进行市场研究的公司。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中国食品饮料品牌最集中的市场。比如马来西亚是奶茶品牌茶颜悦色在中国以外最大的市场,目前在马运营150多家门店,并计划三年内再开300家,产品包括奶茶、水果茶、现泡茶和茶拿铁,起价仅约10令吉。
马来西亚学生阿玲娜(Arina Shafiqah)表示,她喜欢茶颜悦色,因为饮品种类丰富,店内环境舒适。“其饮品不是市场上最便宜,但味道和品质很好,” 她在吉隆坡一家茶颜悦色门店受访时说。
根据全球科技市场公司Canalys数据,今年第一季度,手机品牌在印尼占前三大市场份额的均来自中国:小米占19.5%,传音17.4%,OPPO 16.5%。三星以16%排名第四,Vivo占15.7%。在马来西亚,去年小米以近16%市场份额领先。其它中国品牌如Vivo、OPPO、传音、Realme、荣耀也占相当份额,苹果份额为8.36%。
根据印尼汽车协会联合主松奇(Jongkie Sugiarto),多年来日本车在印尼占据约98%市场。现在则占比不足90%,因为已有15个中国品牌进入市场,蚕食日本车份额。
今年首半年,印尼汽车销售总量37.47万辆。前五个品牌仍以日本车为主,比亚迪排第六。这与2016年几乎无中国品牌竞逐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松奇认为,价格亲民是中国车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印尼人均收入约5000美元 (约合6750 新元),购买力集中在价格约3000万印尼盾(约合2万3000元新币)以下的车上。”
“价格是关键,中国车价格多在300万、400万和500万印尼盾区间,因此市场份额不断增长。”
马来西亚市场方面,去年奇瑞晋升为第五畅销品牌,比亚迪排名第10,而2023年这两个品牌皆未进入前十。
马来西亚电动车主协会主席兼联合创始人沙罗(Shahrol Halmi)认为,中国品牌崛起与中国推广电动车密切相关。“中国在电动车技术方面非常先进,有全球领先的电池和整车技术制造商。” 他指出,没有中国品牌的进入,马来西亚要推广电动车会很困难。他也提到欧洲品牌售价至少20万马币,而中国品牌只稍高于10万马币,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虽然中国企业凭借价格廉宜和创新能力,正在东南亚快速攻城略地,但市场专家揣测其扩张速度或者不能持久,并担心其廉价策略会对本地同行造成不公平竞争。
来自印尼经济与金融发展研究所的安德里(Andry Satrio Nugroho)预测低价策略可能难以持续,从中国生产线正转移到其它国家可看出端倪。他表示,为了降低成本,一些中国商品现在在越南生产。他还指出,虽然中国品牌在发展,但还有很多消费者觉得它们不如西方与日本品牌好,属于次一等的选择,所以中国品牌能挺进多远仍未可知。
松奇表示,日本品牌因其可靠性强而声誉良好,仍在印尼占霸主地位,而中国品牌 “仍需努力” 建立同等程度的信任。
来自雅加达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哈比(Habib Dzakwan)警告称,若中国品牌扩张不受控制,可能激起印尼民族主义情绪,他表示:“如果不加遏止,很容易引发反华情绪。”
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的副教授李培梅指出,马来西亚企业已经开始对 “中国货的入侵”表示担忧,她表示:“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足以令许多同行倒闭。
尽管存在这些担忧,这些分析人士也一致认为,中国企业在生产规模、技术和产销战略上的确占有综合优势,其品牌在东南亚市场仍有持续增长空间。消费者也表示对一些中国品牌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拒绝“中国品牌不如他国”的看法。
在使用中国电动车近一年后, 企业家阿迪提亚(Aditya Adri Saleh)表示,“在亲自试用之前,我没有轻易质疑中国制造的产品。” 他补充说:“虽然其他人认为这些是经不起考验的低质产品,我却以个人经验证明这是偏见。”
哈比认为只要东南亚消费者购买力没有增强,购买中国产品的势头只会增不会减,并表示:“选择中国品牌是务实且理性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