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7.2025,新加坡) 媒体报道,数十家中国大型企业自年初以来接连在香港上市,这波上市巨潮在今年上半年共筹得1,071亿港元(约合175亿新元),其规模标示着香港正在恢复其在2021年开始失去的,全球最大首次公开募股(IPO)融资中心地位,不单扳回去年输予美国的局面,也抵住后来居上的上海 。
随着中国经济放慢以及美国有关监管的不确定性,今年大批中国企业寻求在香港上市,加上中资也加速流入,中国融资与投资潮合流香港,新加坡《商业时报》和美国CNBC 报道。
根据香港交易所(HKEX)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香港通过IPO共筹资1,071亿港元,有44家上市企业,其中至少40家来自中国,融资总量远超美国的纳斯达克与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反转去年的落败情景。香港交易所也从而跃居2025年上半年全球交易所之首,创下自2016年以来的最佳年中表现。

交易所发言人援引多家数据机构确认的数据,其中包括(Dealogic)、毕马威(KPMG)和安永(EY),对《商业时报》证实,港交所上半年IPO融资额居全球首位。香港与上海长期竞逐成为中国主要融资中心,目前似乎是香港稍占上风。
上半年在港交所的筹资最高的是中国最大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CATL),其IPO于5 月共筹得53 亿美元(约合72 亿新元)。紧随的是中国药企江苏恒瑞医药,其IPO于5月募资99亿港元( 17.82亿新元),然后是中国最大调味品企业佛山海天味业,其IPO于6月募资94亿港元(16.92亿新元)。
Dealogic数据显示, 截至7月8日,香港共有184家企业正在进行IPO手续,除五家来自中国以外,其余全部来自香港及中国内地。其中有49家企业属科技领域。
Dealogic母公司Ion Analytics旗下亚太股权资本市场及可转债业务主管佩里斯李(Perris Lee)表示:“目前我们相当肯定地说,科技股会是香港IPO的主心骨,这在很大程度上需感谢中国人工智能公司 “深度求索’(DeepSeek)的表现,起到了鼓舞作用。”
此外,当前 “中企归来”现象也汹涌澎湃,即在海外上市的许多中国公司,主要在美国·,陆续返回香港或中国内地上市。李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即便表面和好,依然有多家中概股公司选择 “回家” 在港上市。
“许多已在美国上市但又适合或有能力进行二次上市的企业已经实现了它们的计划,” 他说。“目前仅剩极少数仍在规划阶段。” 他特别提到了阿里巴巴与电动车制造商小鹏汽车。“这两个案例都非常重要,主要在于它们做的是双重上市,而非二次上市。双重意味着需同时接受美国与香港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
截至6月30日,港交所已为明年的上市批准了16家企业,另有176家企业的申请仍在审查中。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资金也正大规模涌入香港股市。瑞银投资银行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指出,尽管今年IPO融资总额离2020年高峰还有一定差距,但中国奔港资金的净流入已创下历史新高,单在第一季度便达到4,000亿港元( 720亿新元)。
王宗豪将此归因于在港上市企业的质量与成熟度提升,故融资更旺,再加上内地的IPO审查已更为严格、香港市场流动性改善,以及外资对中国核心资产如比亚迪、腾讯、阿里巴巴等中国龙头企业投资兴趣增强。
摩根士丹利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中国奔港的资金净流入已达800亿美元(1,080亿新元)。不过,5月流入的速度有所放缓,此前从1月到4月底资金流入强劲。 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6月发布的一项调研显示,香港今年的IPO融资金额已分别比纳斯达克与纽交所高出310亿港元与430亿港元( 77.4亿新元)。在德勤统计的40宗上半年香港IPO中,只有两家为中国以外企业:一家来自新加坡,一家来自印尼。
香港在大约2020年至2022年间开始失去全球IPO中心的光环,主要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中国监管对境外上市进行打击如滴滴出行从美退市、市场波动以及中国经济放缓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港交所面临的强大对手是相互争夺国内企业的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在国际科技上跟它竞逐的则是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而与其争抢一些特定企业以及作为区域敌手则是新加坡和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