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军/时代财智
(2025.05.13, 新加坡)在新加坡大成(Tai Seng)工业区,一座占地2500方尺的现代化工厂里,一条全自动装瓶流水线,正在有条不紊地完成水瓶清洗和装瓶工作。这是瑞士环保饮水品牌 BE WTR 在亚洲的首个生产线。BE WTR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海格(Mike Hecker)在接受《时代财智》专访时,娓娓道来这项“本地过滤、循环使用”饮水模式背后的理念与野心。

新加坡,战略展示窗口
BE WTR在六年前于瑞士成立,在新加坡已经运营一年多,海格(Hecker)将新加坡视为“亚洲的展示橱窗”。他说,选择新加坡,不仅是因为新加坡是区域高端餐饮和酒店业的集中地,更因其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度认同。“我们不运输水,只是在本地净化和装瓶。新加坡作为城市国家,地理小巧,是我们低碳运营模式的理想之地。”
继瑞士、北欧、法国和迪拜,新加坡是BE WTR落地的第五个国际市场。“中国市场对新加坡趋势的关注很高,中东市场也一样。因此,新加坡的示范作用对我们意义重大。”
海格有着丰富的市场营销和创新经验。早前,他曾是Nespresso 的首任首席营销官 (CMO) ,成功将公司业务转向 B2C 模式。之后,海格又联合创办了Eden Springs,该公司后来成为欧洲饮水机行业的领导者。
在创办BE WTR之前,海格从早年创办Eden Springs,这个以19升大瓶水为主打的欧洲饮用水品牌中,积累了丰富的“水生意”经验。“我原以为自己是做水的,后来才意识到我其实是在做物流。物流对我们这个行业非常重要。我每天有一千辆卡车运水,而饮用水是不能运来运去的,这会有污染隐患。”这段反思,直接催生了 BE WTR 低运输、玻璃瓶循环使用的商业模式。
“我不是水的发明者,水就是H₂O,但我创新的是系统。”海格说,BE WTR 的过滤、活化、回收系统有多项技术专利。当被问到,是否担心商业模式被复制时,海格非常坦然地说,品牌非常重要,这不亚于技术。“这个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竞争无可避免,但我坚信,建立一个消费者愿意信赖并放心饮用的品牌,才是最难被复制的核心价值。”

玻璃瓶,可循环使用三百次
在 BE WTR 的系统中,每一个玻璃瓶都经过高温清洗和消毒,最多可循环使用300次。“比起塑料瓶,这种方式可能成本更高,但却是真正对地球友善的解决方案。”海格强调,塑料永远不会比玻璃环保,“我们也教育消费者摆脱一次性消费观,这是BE WTR下一步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我们的战略之一。”
位于大成的工厂,虽然面积不大,但是这条流水线几乎整合了水瓶清洗和装瓶流程中,必备的清洗、消毒、再清洗和风干功能,整台机器紧凑而充满现代感。海格介绍到,这台BiG 400 系列,每小时能完成清洗和装瓶400瓶,每天可生产多达 5,000 瓶或每年生产 200 万瓶引用水瓶和气泡瓶。
“塑料正在破坏地球。”他语气坚定,“在高铁站口买瓶塑料水无可厚非,但在家里、在餐厅、在五星级酒店,我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我们的瓶子可以反复使用300回!”
中国:下一场战役的主战场
谈及BE WTR环保饮用水接下来的计划,海格表示,第一阶段的目标市场是酒店和餐饮,接下来将是向居家推广。说到中国市场,BE WTR 今年将发展中国五个城市,并计划在明年扩展至二十个。“我们不会在城际之间运输水,而计划在每个城市建立自己的小型装瓶厂。这是中国需要的。”
记者和他聊到目前中国最大饮用水品牌的创办人也是一位大富豪,海格风趣地说,“我很乐意和他对话,邀请他减少塑料使用。如果他愿意加入循环经济的体系,我们非常乐意合作。”
海格对中国市场持乐观态度,特别是电动车的成功转型给予了他极大的信心。“十年前中国还以燃油车为主,如今却是全球电动车领导者。这种对环保科技的接受度令人敬佩。我们要做的,就是饮用水界的‘电动车革命’。”
当被问及如何保护 BE WTR 的技术时,海格并不避讳可能的技术模仿问题。“竞争会让我们变得更好。我们也在中国有优秀的工程合作伙伴。”海格甚至透露了机器的生产制造地,他认为,技术只是企业价值的一部分,“品牌才是护城河。工程可模仿,品牌无法复制。”
下一步,BE WTR 将探索特许经营(franchise)模式,特别是在海岛或中型城市,借由当地合作伙伴推广品牌。在“不运输水”的前提下,满足当地需求,每一个城市都将是独立的绿色水厂。
在一次性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BE WTR 以其“可饮、可续、可循环”的理念,提出一场饮用水环保革命。海格说了一句质朴的话:“我们没有发明水,只是让它更尊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