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新加坡)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出口限制进一步升级,引发了中国行业协会的强烈反应。
美国商务部在12月2日宣布了新一轮的出口管制措施,将140家半导体制造厂、工具公司和投资公司列入出口限制实体清单,声称这些企业参与推进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是美国在三年内第三次对中国半导体产业进行打击。
在被美国列入出口限制实体清单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了绝大多数,其中包括了多家行业内的重要企业,包括北方华创科技集团公司(Naura Technology Group Co., Ltd.)、拓荆科技(Piotech)、深圳新凯来技术公司(Shenzhen SiCarrier Technologies Co., Ltd.)等。除了中国企业外,还有两家韩国企业、一家日本企业以及新加坡的Skyverse Pte. Ltd.。
中国商务部选择悍然回击,随即宣布对美军民两用物项出口管制,包括禁止两用物项对美国军事用途出口,并严控镓、锗、锑、超硬材料、石墨相关物项对美国出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中方已就美国更新半导体出口管制规则、制裁中国企业、恶意打压中国科技进步提出严正交涉,并敦促美方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平竞争原则。
与此同时,中国四大行业协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通信企业协会)齐声呼吁企业审慎选择美国晶片,声称美国晶片“不再安全与可靠”。
这些协会涵盖了中国一些最大的行业,包括电信、数字经济、汽车和半导体,共有6400家公司会员。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指出,美国对华管制措施的随意性也将对美国企业造成供应链中断、运营成本上升等负面影响,影响了美国晶片产品的稳定供应。
面对中国行业协会的呼吁,代表主要晶片制造商的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否认了美国芯片“不再安全或可靠”的说法,提出“出口管制应当范围狭窄且有针对性,以满足针对特定国家的安全目标”“我们鼓励两国政府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
作为半导体研发最强大、应用市场最广泛的两个国家,美中的冲突无疑会加剧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紧张程度。
新加坡是全球重要的半导体制造节点,半导体产业目前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8%,并为制造业贡献了10%的工作岗位。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指出,全球每10颗晶片和每五台半导体设备中,就有一颗晶片和一台设备来自新加坡。
新加坡对中国出口占比最大的是机械电子类产品,其中半导体制作设备和零件等约占21%的出口额。受到美国限制政策的影响,新加坡本土半导体公司在华业务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
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地区冲突促使半导体企业考虑“中国加一”、“台湾加一”和“美国加一”等分散风险方案,东南亚凭借便利的地理位置、完备的产业链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脱颖而出成为合适扩张据点。在愈发分裂的国际环境中,新加坡友好商业环境对全球半导体巨头尤为重要。
新加坡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陈圣辉表示,半导体行业将会是新加坡制造业2030愿景中,支撑本土制造业于2030年扩展50%的中流砥柱。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新加坡需要着重发展半导体制造业,吸引更多领先的半导体公司选择投资新加坡。
台湾晶片制造商世界先进(VIS)与荷兰恩智浦半导体(NXP)在新加坡合资的晶圆厂周三(12月4日)正式动土,总投资额约105亿新元。新工厂的技术由台积电(TSMC)授权,预计2027年投入量产,月产能可达到5万5000片。这座位于淡滨尼的12英寸(300毫米)晶圆厂生产的产品,将用于电动汽车,以及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
尽管中美晶片战升温,恩智浦表示不会放弃中国市场,仍将继续努力构建中国供应链。该公司目前在中国天津设有测试和封装设施,但尚无前端制造能力。恩智浦表示,正在与行业伙伴合作,为希望获得中国当地供应链的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新加坡本土半导体公司也能通过众多合作伙伴,参与到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包括中国市场。